第一版主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一版主网 > 大明新命记 > 第二十八章 波折

第二十八章 波折

提示:本站可能随时被屏蔽。当前新网址:m.dybzw.xyz 无法访问请发邮件到 Ltxs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潘文茂和张国淦来晚了。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对此,杨振表面上虽然一直表现得很是淡定,与前来送行的袁枢等举止自若、谈笑风生,但是他的心里面,其实还是很有些慌张的。

不管是因为什么突发的原因造成的,只要潘文茂和张国淦两个中有一个不能顺利出城,或者无法按照约定赶来,那可就麻烦大了。

潘文茂,是因为熬制皮胶水,并用熬制好的皮胶水去提纯土硝到了紧要时候,耽搁了收拾行装前来会合的时间,所以一时之间无法与杨振的大队马一起赶来海岸登船处。

但若是因为这个,最后没有顺利出城,那么杨振之前的安排和努力白费了。

因为,经过掺皮胶水之后一起熬制提纯的硝石晶体,正是杨振计划中用来制作燧发“鲁密铳”引火药以及其他设想中的“燧发枪”引火药的最重要原料。

没有这个引火药,杨振让张国淦找改装的燧发枪,就会立马变成一个天大的笑话!

明朝的火器种类繁多,万历年间朝廷仿制“鲁密铳”的时候,也曾有火器专家提出过“燧发”的思路,也有过“燧发”火枪的设计。

但是“燧发”的设计,最终并没有定型和批量生产,没有推广开来。

难道是因为大明朝没有一个明白,没有一个看出来“燧发”的优势吗?

当然不是。

难道是因为“燧发枪”的制造工艺太复杂,大明朝的工艺水平生产不出来吗?

当然也不是。

明朝中后期的制造工艺,水准是很高的,而燧发鸟枪或者燧发火器,之所以没有能够推广开来,是因为它尽管设计上很先进,但是在现实中却根本发挥不出它本该发挥出来的优势。

没有高品质的易燃引火药,燧发枪的设计理念再先进,在实际运用上也比不上火绳更有保证。

因此,对杨振来说,想办法获取高纯度的硝,是目前况下改善引火药,并进而改进黑火药威力的最快方式。

若是他没有意外发现潘文茂这个老军曾经做过本卫的火药作提调,那么他就准备自己上手,凭借着后世的一些记忆,想办法亲自去做了。

还好在这个时代的辽东军中,能工巧匠、能异士还是很有一些的,只要你用心去找,愿意重用,这些还是能够发挥作用的。

这一回,杨振对潘文茂提纯火硝、改良火药,可以说寄予了厚望,绝不希望他在这个节骨眼上发生什么意外。

当然了,若是潘文茂搞出了这个高纯度的硝石晶体,可是张国淦出了意外,那么杨振同样麻烦大了。

因为搞出高品质的硝,从而搞出高品质的引火药,目的是要用在改造后的燧发“鲁密铳”上的,可若是张国淦出了事,没有上船,那就算搞出来了,暂时也没有太大意义了。

因此,杨振在等待的过程中,一度甚至有些懊恼,懊恼自己为什么这么心急,为什么非得今天就要让潘文茂搞出一些高纯度的硝来,为什么非要节外生枝——让张国淦去“绑架”那对铁匠父子。

能在这个兵荒马的年月里,还留在这个**满城的宁远城里,经营着一个不大不小的铁匠铺,那能是一般家吗?

若是他们与城里的祖家,或者是祖家的姻亲王家没有一点关系,这个铁匠铺,怕是早就被辽东这些天不怕地不怕的**们给搜刮产了!

事实,差不多正是如此,虽然与杨振的猜想有一点出,但也是八九不离十。

等到杨振带着几个亲兵,在船队守备官袁进的陪同下,登上最后一艘大船,刚刚离开按个简易码,就看见宁远城的方向,沿着宁远河冲来一队马。

那队马,直到奔上了海岸边那一处临时搭建的码,才算是勒马立住,而为首之犹自张牙舞爪,大骂。

但是海风劲吹,涛声也大,杨振根本听不到他们在叫喊什么。

不过,看着不远处已经靠近船队的那艘小船,看着正在顺着悬梯手忙脚地往一艘大船上拼命攀爬的张国淦,杨振的心非常好,丝毫不受影响。

看着岸上那队骑兵气急败坏的样子,想到从今往后自己的命运就掌握在自己手里了,杨振突然不自禁,哈哈大笑起来!

来的憋屈,压抑,郁闷,不爽快,随着一阵畅快到了极点的大笑,全都一扫而空了!

从此以后,巡抚方一藻也好,大帅祖大寿也好,杨振愿意他们就,不愿他们,就可以不他们!

“看来杨大似乎心不错啊!好像一点儿也不担心锦州会和松山城外的那数万鞑子大军!”

袁进领着杨振上了自己的坐船之后,很快就按照预先的安排,指挥手下的船工水手张帆起航了,此时刚回到船甲板上,看见杨振看着宁远方向畅快大笑,笑着搭茬说道。

杨振给袁进留下的印象十分刻。

袁进本来是山东海盗出身,袁可立出任登莱巡抚之后,招降并收服了他,从此被纳登莱水师麾下,成为袁可立在登莱水师中的心腹将。

这个袁进对袁可立的儿子袁枢是很了解的,知道袁枢自视非常之高,轻易不会服膺哪个物。

而这个杨振,却被袁枢视为出任辽东督饷郎中之后唯一看重的朋友,由此可见,这个杨振的不同凡响。

但是这个到底怎么样,袁进也不会完全听信袁枢的一家之言,在海盗圈里混过,又在官军圈里混了那么久,现在的袁进虽然官职不高,可是自有一套看的本事。

所以,自从袁枢说这个杨振是他的朋友,并把他作为自己的朋友郑重其事地介绍给了袁进之后,袁进就一直在默默观察杨振的言行举止。

他的恩主袁可立,早在崇祯六年就去世了,要不然的话,他袁进也不会这么多年来一直沉沦下僚。

而继承了袁可立衣钵的袁枢,只是个文,虽然喜谈兵事,欣赏武,但是官职不高,在朝廷上也是微言轻。

这次朝廷启用袁枢出任辽东督饷郎中,袁枢赴任前想尽办法,使出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袁进从登莱调到了辽东。

而袁进若想在辽东站稳脚跟,进而有所发展,就必须尽快立下功勋,这样不仅能帮助自己升迁发展,而且也能够稳固袁枢在辽东乃至朝廷上的地位。

所以,袁进就在观察,他想看看杨振这一行去了松山之后,到底有没有可能立下救援和解围之功。

若是有机会,哪怕只是有五成的机会,他袁进也准备试试运气,拼一把,赌一把。

而值不值得赌一把的关键,就在于杨振这个主事之——他的脾、智谋、他的魄力,以及他的打算。

且说杨振看见袁进安排好了行船的事务之后,又走上甲板,来到跟前,对自己说话,心里也有结的意思。

因此,听了袁进的搭讪,当下立刻热回应道:“袁大哥这么称呼兄弟,可是见外了啊!有袁枢公子这层关系,咱们之间哪还用得着这么客气呢?论起年龄,兄弟今年不过虚岁三十,我观袁大哥怕是已过不惑!袁大哥若不嫌弃,我们就以兄弟论如何?”

袁进哪里还能听不出来杨振话里的意思,刚好他也有拉近关系的考虑,立刻笑道:“既然如此,恭敬不如从命!与兄弟相比,袁某倒是虚度十多春秋,今年恰过不惑!杨兄弟,做哥哥的,有礼了!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