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一版主网 > 我在大康的咸鱼生活 > 第一百九十章 皇帝也愁教育孩子【第一更!求订阅!求月票!】

第一百九十章 皇帝也愁教育孩子【第一更!求订阅!求月票!】

提示:本站可能随时被屏蔽。当前新网址:m.dybzw.xyz 无法访问请发邮件到 Ltxs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他可以宠着小儿子,陈贵妃也可以宠着小儿子,大家甚至都可以忍让不说话。

但那是因为寿王年龄小。

一旦寿王成年之后,再做出这样的事,御史大夫、御史中丞可不是吃饭的,宗正也绝对不允许他这样。

那时候没有了自己的佑护,寿王一定是连连碰壁却又无可奈何,绝对是憋得难受。

如果按照现在的状况看,寿王一旦憋得难受了,肯定会拿下面的发气,那时候又会招来一阵狂风雨般的“痛击”。

如此不断循环之下,小儿子能安稳的活过五十岁都悬乎。

念及至此,景和帝问道:“那你觉得该怎么办?”

柳铭淇想也不想的道:“先把他的一群讲读官全部给撤了,换新。”

景和帝闻言就苦笑:“这里面可是有两位大儒、一位法家学者、一位墨家学者啊!”

“我们常常说,不能以结果论英雄。”柳铭淇道,“可是他们现在都教得不行,或者说不敢教,寿王殿下已经就学差不多一年,反而没有任何改变,那要他们有什么用?继续让寿王殿下肆无忌惮下去吗?”

“这个……我再考虑一下吧!”景和帝显然有些犹豫。

在选择讲读官方面,他是真的用了心的,全都是佼佼者。

出现现在的况,他觉得还需要再看看,不能一下便一棍子打死。

“除开这个,你还有什么想法?”皇帝有些不好意思的追问道。

“不管怎么说,那至少给他增加一个敢打他的讲读官吧?”柳铭淇道,“比如说苗炎苗大,比如说肃王叔,一不听话就打,打得他开花,知道怕,那就好了!”

皇帝嘴唇抽了抽,“继续。”

“第二点是必须要取消伴读。”柳铭淇道:“如果皇子听话、聪明好学还不错,但如果他顽劣不堪,很容易把伴读也带坏,或者是欺负伴读,这样伴读的意义就完全没有了。”

“可是我也有伴读,太子也有啊,他们都挺好的!”皇帝这就不同意了。

事实上也是。

翰林院掌院学士冯玉强便是景和帝的伴读,此刚正不阿,果断坚毅,非常清廉,也是景和帝非常信任的智囊。

还有户部尚书王飞腾,当年也是景和帝的伴读。

京畿总督熊文庆,同样也是伴读。

这样的还有不少,如今都在朝廷内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现在太子的身边之中,吏部尚书李秀泰的儿子李帆,当年也是他的伴读;漕运总督林镇远的大儿子林耀同样是伴读,太子舍孙彬也是伴读,他父亲担当过副相。

所以伴读相当于是皇帝的班底。

当然许多皇子的伴读那就没什么用处了,顶多在六部和州府县当官儿而已。

柳铭淇耸耸肩,心想末代皇帝的那本回忆录,我拍到你脸上,你就知道伴读对一个熊孩子有多大的副作用了。

可这毕竟是还没有发生的事,皇帝执意不相信,他也没有办法。

“陛下,现在寿王殿下已经有戾的苗,如果不用非常办法,是不能让他醒悟的。”柳铭淇决定再尽点心意,说道:“如果您这样放任自流,不做大幅度的改变,跟我们的关系不大,但却对他自己的生会有极大的影响,这是您愿意看到的吗?”

景和帝摇又点,“铭淇你别急,这事儿我知道了,也的确是需要好好的教导他了……你先让我琢磨一下,然后再看怎么办,好吧?”

“是!”

皇帝把话都讲到这份儿上了,柳铭淇又有什么好说的。

“话说回来,素老板带着戏班去了江南,你得叮嘱他们早点回来,在过年的当儿,太后可是还想要欣赏几场呢!”

柳铭淇临走的时候,景和帝又这么叮嘱了一句。

素老板在柳铭淇从北码回来的那几天,便带着自己的戏班子往江南走了。

据说江南那边已经是万众期待,众多富家小姐、夫们是翘首以盼,原定一个月的演出时间肯定有点悬。

《梁祝》的话本一个多月之前便已经发到了江南售卖。

本书由公众号整理制作。关注VX【书友大本营】,看书领现金红包!

江南的文风本来就比京城更加的昌盛,《梁祝》更是以江南地点为描述的千古故事,一经推出,立刻就形成了狂热的风

从《梁祝》第一天在京城开始演出,那边的就已经在嘟囔着什么时候会来江南了。

而和素老板有关系往来的戏楼,早早的就知道了消息,也早早的宣布了消息,让大家非常欢喜,抢票的热居然比京城还要高。

这不,听说江南的戏楼老板们联名给素老板写信,强烈要求《梁祝》戏曲一气表演一百场,结果当然也是被拒绝了。

皇帝也听说了这事儿,心想如果不按照原定演出计划,再耽搁十天半个月的话,就来不及在过年之前赶回来了。

为了自己母亲的好,景和帝这才特意叮嘱一番。

显而易见的,柳铭淇和素老板的事,连皇上大伯都知道了呢!

……

注:《大戴礼记·保傅》曰:“古者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而《嘉靖太平县志》记载,明呆太平县“令民间子冀盼八岁以上、十五岁以下,皆社学”。由此以为,民间一般是七岁(虚岁八)左右开始学。

但是皇家却还要早一些,《啸亭杂录》记载,康熙六岁便开始系统的学习,从清晨五点到黄昏六点。而他自己当了皇帝后,据《养吉斋丛录》记载,“我朝家法,皇子、皇孙六岁,即就外傅读书。”

故而本书寿王以六岁开始便有老师教学,也不会太早,望诸兄知晓。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