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的过程没有什么好水的。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这些不是柳铭淇的长项,但在全天下都关注着的
况下,北方水师也是拿出了最积极的
劲儿。
仅仅是方磊他们抵达的第二天,浩浩
的九十多艘船只,就已经从连云港开出。
这还不是全部。
登州水师还要出三十多艘船只来护卫,都是大型战舰。
这个几乎集中了大康北方水师三分之二实力的舰队,只要不遇上东瀛
和南北海盗的大汇集,基本上就没有什么问题。
况且南方水师早就联合舟山水师一起,封锁了夷州海峡和东海。
海盗们只喜欢炎热的天气,不喜欢寒冷的天气。
越到北方越是寒冷,显然他们也不会主动的跑来北方的。
至于说倭寇,他们水师还不具备和北方水师决战的实力,否则也不会之前用那么多小动作了。
当一个认真起来的大康水师出现在这片海域的时候,它就是十足的王者!
船上除了一应的物资之外,还有五千名骑兵。
这些骑兵里面一半是羽林卫,另一半是这一次战斗中表现优异的江南驻军,经过选拔来和羽林卫一同战斗。
没办法。
羽林卫只有两千多
,根本没办法形成巨大的威慑力,以及接应能力。
所以朝廷命令刘仁怀选拔了五千
,紧急运送到了连云港,然后再选拔调配,最后连
带马的上了船。
就这五千骑兵和他们的随身物资,都占据了十几艘大型运输船。
从出海的第一天,天空上面便漂浮着十几个热气球。
每天早上升上去,中午降落下来;黄昏升上去,晚上再降落下来。
最理想的自然是降落到靠边儿的船上,但很多时候他们都只能降落在附近的海上,再由船队之中最小的舰船跑去打捞救援。
甚至还有直接挂在了船帆上面的,没几天的功夫,出意外就重伤了三个,轻伤了七个
。
其中一个受伤的便是方磊。
他纯粹是被一阵忽如其来的风给害了,直接撞在了船上,然后就栽了下去。
他们总共才三十七
,如此的受伤比例,让一群吃瓜群众都心惊胆颤,可哪怕是方磊,第二天缠着绷带,又
神抖擞的出现在了热气球里面。
能跟着方磊来的,就是从一开始柳铭淇配给他的裕王府家丁侍卫们。
这些
都是最可靠的
,家里至少两代在裕王府
活儿,属于完全的死契家生子。
来的时候,他们的父母妻子都叮嘱过,这一次你们很有可能载的就是殿下,咱们裕王府可就这么一个殿下,你哪怕是再怎么辛苦,也要保证他的安全啊!
因为,他的安全就是我们全家
的安全。
嗯。
这个道理很简单。
柳铭淇死了,裕王府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二三十年之后,这个王府就不存在了,连降爵继承的资格都没有。
一旦裕王府不存在,那这些家生子们就成了孤坟野鬼,一下子
落了下来。
到时候一大家
的生活怎么办?
所以哪怕是从最现实的角度,他们都宁愿自己死,也不能让柳铭淇死。
他们还带来了裕王夫
、素姐姐给柳铭淇的信件。
裕王是中规中矩的写了几句勉励的话语,裕王妃可就一通大骂了,骂这个小王八蛋不孝,竟然敢抛开他们去
这种事儿!
一次不够,居然还来一次?
不过虽然老妈是痛骂了自己,但柳铭淇拿着明显是被泪水浸透,然后又
了的硬邦邦的信纸,心中还是很感动和愧疚的。
自古忠孝难两全。
他现在算是明白这个意思了。
萧素琴写的信件也是颇有些哀怨,有担心柳铭淇的,也有自己居然承恩雨露两个月却丝毫无所得的愧疚。
幸好素老板没有说出“没能给你留个孩子”这样的丧气话。
当然了,这些对柳铭淇并不重要。
现在谈一切的亲

都不大现实,活着回来这些才有意义,不然
都死了,还有什么好说的?
……
从连云港出来,三天之后,船队便已经汇合了登州水师派来的战船。
登州水师的大型战船也就是这么三十多艘。
剩下的他们也都出动了,不过去的地方却是百济半岛和九州岛的百济海峡周围。
这一方面是防止那群立场不明的海盗们的再次偷袭,另一方面也是想要有提前预警的功能。
不然晚上被
家的火船给烧了,在大海上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如今已经是秋天,海面上倒没有结冰,不过吹来的气息却已经开始寒冷了。
柳铭淇他们已经换上了一套薄棉衣。
大康是有棉衣的,不过这种棉衣并不是柳铭淇熟悉的棉花,而是由一种叫做“木棉”的做成。
效果比起真的棉花来要差许多。
也不知道为什么大康居然还没有大规模种植棉花,这一点还得等柳铭淇回去之后,派
去南方看一看,尤其是海南。
那可是黄道婆她老
家的故乡,也是中华棉纺技术的发源地啊!
和柳铭淇的悠闲不同,这边一大堆
每天忙着打捞热气球,然后进行各种修缮和更换零部件。
为了他们这一次的行动,连云港周围最好的木匠,最好的铁匠,最好的针织缝补大能,都已经全部被请到了两艘中等船只上面,随时准备各种补救。
这群大拿不愧是
英之中的
英,他们短短几天之内就掌握了热气球的一切零部件制作缝补过程,哪怕是撞得稀烂,他们也能很快的复原,或者
脆重做一个出来。
嗯,这群
以后也不可能出去的了。
等到打仗完毕,他们和他们的家
就会被送到京城里去,直接进
热气球工坊做事
,绣衣卫全程温馨陪伴护卫。
当然了,待遇不用担心,裕王府德王府是出了名的大方。
话题扯远了。
正是在怎么不断的出事故、不断的修补过程中,三十七个驾驶员的技术有了极大的长进。
超过有二十
次,居然能稳稳的降落到了甲板上面。
虽然是最大的船,可也让
目瞪
,一群水兵忍不住就高声叫好。
在此过程中,大船坚定的往辽东湾奔赴而去。
别看地图上的距离很短,实际上海上的行驶还是很花费时间的。
毕竟现在可不是蒸汽动力时代,而是
工划桨时代。
你要是顺风顺水还好一点,那大部分都是只要掌握好方向便可以,如果是逆风的话,就得靠粗壮的水手们疯狂划桨了。
现在是秋天,风还有点冷,不过是从北往南,而恰好他们的行驶方向是从南向北,自然就显得很艰难。
不过水兵们都知道什么叫做救急如救火,现在锦州城和宁远城都在等着自己的救援,晚一天就很有可能导致两城沦陷。
所以他们都是拼了命的划船,一天除去必要的船只休整时间,其余的七八个时辰,都是一刻不停的划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