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一版主网 > 带着系统来大唐 > 第六百四十四章 人员缺少活却多(第四更)

第六百四十四章 人员缺少活却多(第四更)

提示:本站可能随时被屏蔽。当前新网址:m.dybzw.xyz 无法访问请发邮件到 Ltxs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原因几个都知道,吐蕃去围松州,本来打不过还能跑。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结果三千羽林飞骑带着东西跑到松州,作好了准备。

吐蕃一仗打完,大队马死的死、被俘的被俘。

转过羽林飞骑配合着松州兵主动出击,吐蕃又吃了大亏。

他们被抓了那么多的,上哪再弄出来二百质?

一拖再拖,双方都不提了。

显然那边吐蕃在跟松州商量员的事

“最近从京兆府周围各地赶来许多活,他们那边收了麦子的田用水泡上了。”

姚崇看到了一些小旗帜,上面写着某某县。

相当于一个县组织起来队伍跑到京兆府帮忙建水网。

“割麦子的速度快了,脱粒的速度也快了,百姓们闲暇的时间多,出来找活做,正是李易当初所考虑的。”

卢怀慎看着一群群的在那里流着汗水挖沟,提起李易。

百姓的麦子收完,想立即种其他的作物,只能翻地,把麦子的根翻出去。

不然的话,要用水泡,给泡烂了,再翻地,麦子的根就当肥料了。

这个时候不能立即种。

占城稻五十多天可以成熟,一年为什么种不了六次?正是根的问题。

“按照数和工程的进度,今年秋天的时候,水网会建起来,明年才是大用。”

姚崇不想提李易,一听到李易两个字,马上担心李易要搞出大事儿。

李易在李家庄子呢,给患者透视,观看胸腔。

“行了,你这个况没问题,可以正常活,暂时不要大的力气活。”

李易对着患者说,患者没被邦着,旁边有羽林飞骑的看守。

“你们家里况我已经告诉给之前出发去吐蕃买卖的余掌柜的了,他们会想办法联系上你们的家,找机会跟过来。”

李易又对患者说起另外的事

他们私自刺杀,失败了,连累吐蕃赔了钱,回去不会有好结果。

李易也不杀他们,要把他们的家带来,然后他们以后住在大唐吧。

现在他们在挖沟,这个帮着打个饭菜什么的。

若是不把家带来,也无所谓。

反正他们的家就要变成别的,吐蕃可不是大唐,有许多隶,其本身的制度就是隶制。

大唐有隶,不过是封建制。

隶的存在是遗留问题,虽说历史上之后的朝代也有隶。

“你答应我们了,我们给你活,我们的家过来,你要教他们,不准把他们变成隶。”

患者心中有过抉择。

李易承诺不会伤害他们的家,双方不熟悉,可以慢慢熟悉。

俘虏们觉得李易说的话还是可信的,至少契丹的俘虏子过得很好。

而西南蛮俘虏,吃的差了一点,却不挨打,李易更是一个不杀。

还有什么积分,好了说是可以不当隶。

“下去工作,不要偷懒,同样活的进度比别慢,就是偷懒。”

李易挥了挥手,羽林飞骑带患者离开。

“还有一个多月,不急,再等等。”李易收拾一番,嘟囔着去抄书。

晚上的时候,李隆基一家又过来。

小家伙能跑了,就是总摔。

“易弟,陛下说有今年吏部选的许多县令,本身能力不行。”

李隆基跟李易聊起了吏部的问题。

“差不多吧,之前有的县令是买的官,并不是考科举考上的。”

李易知道有许多官员走门路了什么的,先买个外九流的官。

一般没去仔细查外九流的官,在外九流升官的时候,继续花钱。

买着买着给自己买成了内九流的官,再买。

买到县令的位置,当上县令,县中的事不需要县令管,有吏员。

“可有应对之法?”李隆基懊恼。

官员考核环节方面出了问题,有的官员不行,居然被评了个上等。

都这样,大唐会完的。

“那不是有皇家第一巡查团么,吏部查查官,叫他们查吏部。说起来,钟绍京的字典,不晓得编纂到哪一步了。”

李易说到巡查团时,想起了自己的字典。

框架已经给钟绍京了,过去很长时间,怎么还没编完?

“字典的拼音标注费劲,钟绍京找的专门学,由于许多字读音多、字义也多,确实不好弄。”

李隆基为钟绍京说了一句话,钟绍京很努力了。

编字典,编好了会留下名字,而且字体还是他的字体。

别说钟绍京还有点能力,即便是个大贪官,也不会在字典上出问题。

对官员来说,能够修史,是个美差。

一般参与了修史的官员,都能得到陛下赏识,然后当大官。

“他可以先拿出来一本简单的,百姓用来看,正好金仙公主愿意印书,扔给金仙公主印,我庄子没时间。”

李易觉得不用上来出一个完善的大字典。

小的那种,简单介绍一下,非要百姓手一部辞海?

李隆基露出恍然之色,对,百姓有一个小的字典够用。

“如此想办法催催他。”李隆基点

“三哥,另外从长安到洛阳的轨道路,该修了,蓝田县的水泥厂过两天能够大量烧水泥。”

李易始终没忘水泥路轨的问题。

“京兆府及周围的空闲手,全跑过来挖水网、修各县的路、各村的路、村里百姓的房子。”

李隆基发愁了,以前是没钱,百姓活也不积极。

如今朝廷有钱,给的多,是曾经的三倍。

百姓纷纷跑过来,准备到地里应该再种一茬什么作物的时候再回去。

“让洛阳从那先修,这边的水泥运过去,洛阳多。”

李易指指东边的方向,洛阳在那。

“好。”李隆基再次答应。

第二天的时候,一道修路的旨意下去,快马送到河南府洛阳。

一说三倍工钱,洛阳四处找活的百姓们果然不抓蚂蚱了,全要求参与修路。

时间又一晃,五月到来,天气炎热,太行山以东的地区降水很少。

蚂蚱飞来飞去,却形成不了规模,鸭先成规模了。

百姓们纷纷压井浇地,明明旱,地里却总是湿润的。

“诸卿,今年的收成有了。”李隆基看过那边各州府送上来的奏报,笑着与姚崇等说。

“恭喜陛下。”姚崇三个同时出声。

“好,都高兴,主要是水井好用。”李隆基颔首。

接着话锋突然一转:“新授县令朝谢恩还有几天?”

“明天就是。”姚崇不明白话题怎么转到这事上。

“好,明天好,在含元殿。”李隆基笑容不改。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