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出。
忽然,有一古装老者踏上了旧都护城河上的桥梁。
他的眸中满是愁思。
经过他身旁的鲁国
,都用诧异的目光盯着这古装老者,
千秋更易。
春秋之时的服饰与战国之世的服饰差异已经极大。
“想不到我孔某
周游列国,寻找治世之法和辅佐各国国君,但没想到唯有我足迹没有踏过的秦国,这西陲之地的秦国……反倒一统六国,取代周
……”
孔丘摇了摇
,心里不知是何种滋味感受。
莫非这天底下唯有野蛮……
才能战胜得了文明,统一六国?!
他辛辛苦苦辅佐的鲁国,本能与齐国在这胶东半岛上一争雌雄,却没想到,竟然被齐国率先吞并。
他也没有想到,儒家之后,竟有儒者弃门而出,创办了墨家。
还有一大儒两个弟子,竟然都是法家门徒,这等滑稽可笑之事。
“先生大谬矣!”
在孔丘身后,有一青年道
踏步而来,左右行
皆视他不见,恍若一场幻梦泡影。
“秦地非是蛮夷之地,而是故周之地。”
青年道
轻声笑道。
“汤武革命,以仁德而胜夏桀,周武灭商,亦是以仁德而胜之,然……秦一统六国,不施仁德,以武力而胜之,此或非蛮夷也?!”
孔丘回首,拢袖对着陆长离躬身施了一礼。
他所言的蛮夷,并非在血统上指责秦国是蛮夷,而是秦一统六国的作法更像蛮夷,而不像历代王朝更迭那样,有德者居之。
“何谓仁德?夏亲亲于部族之民,周亲亲于丰镐国
。”
“今秦朝亲亲于亿万百姓,不可当得仁德之事吗?”
“小德可显仁义,大德而显
虐!”
陆长离摇
反驳道,他一指虚空,顿时虚空变幻,显现出了这几
秦国政令所施行的景象,“秦欲一统天下文字,此乃造福诸夏之地,不使其分裂为万国之众,但天下百姓不能理解,反倒认为其乃是
政之举。”
“然而秦
以纸换竹简,百姓依附之。”
“此事一以贯之,百姓却背心所向,何以解之?”
孔丘见此神色愕然,
吸了一
气,拱手施礼道:“仙尊所言大善,仲尼以己度
,此乃仲尼偏见。”
“先生过奖了。”
陆长离连忙回身施礼。
正如在后世辜鸿铭所说一样,为什么要将今
中国的落后,去责怪一个两千多年前的古
呢?
孔子在他所处的时代,看到的是礼崩乐坏,看到的是百姓流离失所,他能想到的解决方法,就是让列国重新回到原来那个井田制,由周天子统治的时代。
五四运动说“打倒孔家店”!
是为了
除心中神,毕竟孔子在后世越来越神明话了,要想让大众接受新思想,必须打倒孔家店。
这就和鲁迅先生说的完全废除汉字一样。
是一种
窗效应。
当你要掀翻屋顶的时候,在屋内的
们就会同意打开窗户。
先贤反对孔子,并非是孔子做错了什么事
,而是后世之
自己做错了事
,需要打
了这个禁锢,所以才托孔子之名,
除旧思想。
“贫道也只是阅历稍微广泛了一些,以先生之学,如果有贫道的见识,想必理解也会比贫道更为
刻。”
陆长离淡淡笑道,解释了一番。
他现在尽管是九州世界天道的执掌者,但因为本身是华夏之
,对孔子心存景仰,所以才开
解释。
而且他自身也认为如果孔子到了现代,见解也肯定远远胜过一群“键盘侠”!
“原来如此……”
“仙尊长生不老,可见上古之制,有此见解也属寻常。”
孔丘顿时恍然大悟。
以长离仙尊的境界法力,已经做到了长生不老。定然是在上古之世就已经不断观察历代的城邦建制。
可能上古炎黄之世时,就类似于此时景象。
黄帝逐鹿之战,打败了蚩尤,统一了诸夏之地。和此时的始皇帝嬴政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最初的时候,孔子对始皇帝嬴政和秦国充满了恶感,认为秦地是蛮夷之地,秦国施行的政令是
政。
但此刻在赞同了陆长离的见解之后,他博古通今,立刻将黄帝逐鹿之战与始皇帝统一六国之战联系到了一起。
上古的仁德,正是通过这些杀伐实现的!
就是长离仙尊所说的大仁德!
“没有黄帝一统炎黄部落,打败蚩尤,那么就没有诸夏……,现今秦朝的始皇帝也是如此,若不以雷霆手段灭掉六国,那么华夏不存,将分裂为各个诸侯国……”
“此乃大仁德!”
孔子捋了捋长须,展开笑颜。
在他被陆长离“复生”之后,就一直游走诸夏之地,见到鲁国灭亡、齐国灭亡、周天子失去社稷……,他忧心忡忡,可现在与长离仙尊“辩法讲道”之后,发现自己的思绪还是太过偏狭。
他之所以
戴周天子,是想让周天子能再次施行周礼,让百姓安居乐业。
现在列国一统,没有繁杂的诸侯国,诸夏之地再也不起内战,这时候有没有周天子又如何呢?
他发现,他一直拥护的不是周天子和周礼,而是一条救国治民的道途。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盗窃
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孔子轻轻感慨吟道。
现在秦国法律严酷,但正不是这大同治世吗?!
儒之极则为法!
忽而!
孔子似乎明白了那儒家大儒之下的两名高徒尽皆为法家的缘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