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就必须面对这些阻碍……
现在的嬴政尽管不知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他却隐隐约约感觉到,如果有更厉害的科技出现,那么对于大秦的发展绝对有利的!
另外在这造纸术和印刷术出现后,他不仅获得了一些天道功德,更是发现
道气运大增,顺带让仙秦运朝的气运也猛涨了一大截。
“陛下英明。”
群臣又拜道。
在秦军的将作监中,早就有了如此政令奖赏。不然秦军不可能制造出甚至比韩国还要
良的弩箭,还有堪称流水线的兵器生产。
只不过现在始皇帝嬴政将这项政策由将作监小小的一地,推向了整个大秦。
这并没有多么突兀。
“既然今
诸位大臣再无异议,那么今
朝会就到此为止!”
嬴政眼睛微眯,摆了摆手,身旁的赵高连忙喊道。
“还请陛下留步!”
“臣有本奏!”
突然,一向打酱油的尉缭起身,手捧笏板对嬴政拜道:“启禀陛下,据臣观察,今天下罪囚,六国旧地百姓占据九成,而剩下一成才是我秦地百姓!”
“莫非这六国百姓皆是恶
,我秦地百姓都是善
不成?!”
“此话何解?”
嬴政似乎有些感兴趣,本来已经起身,又重新跪坐在了王座之上,“朕闻六国文风鼎盛,向来笑话我大秦乃是蛮夷之地,今
且看,看来我大秦反倒胜过六国良多……”
他淡淡笑道。
在旁的李斯稍微犹豫了一会,说道:“陛下错了,并非是六国旧地百姓不如秦地百姓,而是秦地百姓已服商鞅之法数百年,而六国之民乍遇商鞅之法,难免水土不调……,在孝公之时,卫国商鞅变法,徙木立信,之后至少斩首数千不服变法的百姓、贵族。”
“商鞅之后,秦国大治!”
“所以今
非是六国之民不如秦地之民,而是因为秦地之民早早就习惯了商鞅之法。”
嬴政微微颔首,“那照
卿如此之言,只需在六国之地施行酷法,到时候六国必然大治,有如我秦国一样……”
“陛下!”
李斯、尉缭二
神色慌张,顿时请罪道:“我二
绝无此言。”
“那
卿认为该如何?”
嬴政眼睛微眯,来回扫视着朝堂的百官,看着他们的神态,“莫非朕所说的法子,不行吗?”
“依臣所见,理应变法!”
“商鞅之法适应数百年前的秦国,却不适合今
的大秦!”
尉缭沉吟片刻,拱手说道。
“我大秦因有商鞅变法,所以才渐渐强盛,与齐国东西互帝,屡次抵挡六国合纵,成为列国之雄,今
诸臣欲要朕废除商鞅之法……,这祖宗之法,恕朕告辞!”
嬴政起身,狠狠一挥袖袍,大步前往后宫而去。
在朝堂上的众臣顿时议论纷纷,不知所措。
祖宗之法不可变!
不仅是儒家执掌的王朝,法家变法之后的秦国众
也有此担忧!
毕竟商鞅之法的好处已经显而易见。
现在贸然变法,就是重新洗牌势力的一回,这些大臣,除了亲皇派之外,恐怕都心存担忧。
而且朝堂上的众臣也不是傻子,哪一个都能看出来,这是始皇帝嬴政和丞相李斯、尉缭所演的双簧戏。
是李斯要变法吗?!
李斯尽管是法家之
,但众臣却不认为他有变法的决心,而且李斯若要变法,定会与始皇帝通气,不可能在朝堂上表现的惶然无措。
定是始皇帝嬴政要革新秦法,他是借李斯、尉缭之
说出了他的目的。
不过因为帝王心术,这变法不能由始皇帝亲自去说,不然变法失败,到时候最大的责任
就是始皇帝,没有回旋余地。
若是李斯提出变法,还有始皇帝进行兜底。
很明显的一种权术应用!
……
……
秦王宫后宫。
“父皇,你令儿臣所铸造的刑鼎,儿臣已命工匠铸造好了!”
扶苏对着嬴政微微躬身,然后指着身后七尊约有数丈大小的三足圆鼎说道。
这些三足圆鼎,每一尊上面都刻满着秦国小篆。
正是秦国要实行的新法。
“昔
赵鞅铸造刑鼎,孔子称其晋国欲亡,因其失了法度,汝可知其意所在?”
嬴政抚摸着这制作
良的大鼎,淡淡说道。
“此典故老师给儿臣讲过,晋国乃是唐叔所建,孔子说赵鞅铸造刑鼎,上面刻着的是范宣子所制定的刑书,铸鼎之后,晋国的法度就会
了,应该遵守唐叔传下来的法度……”
扶苏微微思索,解释道。
“非也!”
“你只知其一也。”
嬴政摇了摇
,“春秋之时,国野之别,都城之外的百姓又不识字,这刻下来的法度他们又怎么能够识得,看似依法办事,实际上却失去了仁德之心,其中之关键,在于到底是
治好,还是法治好!”
“我大秦自商鞅变法以来,施行的乃是法治!秦军看似如狼似虎,但正如你先前所说,历代秦君无一
如你这般亲近于百姓……”
嬴政叹气道:“秦地百姓遵法守法……,长此以往,秦君不施仁政,秦地百姓何以
戴秦君?!”
“儿臣明白,
治刑罚出乎于心,背德之事责罚更重,而向善之事,哪怕触碰了律法,也会减轻罪行,而我大秦依照法令,依刑而定,百姓从中无以感受君主仁德,所以背心所向。”
扶苏被嬴政稍稍一点,就立刻明白了此中的关键。
赵鞅看似铸造刑鼎,大公无私,可百姓哪会认得字,以往都是依靠仁德来判别刑罚轻重与否,百姓再蠢,也能分辨到底该如何量刑。
但现在有了成文法令,依照法令而定刑罚,百姓又不识字,反倒是变相的剥夺了百姓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