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一版主网 > 纳米崛起 > 第六百二十四章 前沿(三)

第六百二十四章 前沿(三)

提示:本站可能随时被屏蔽。当前新网址:m.dybzw.xyz 无法访问请发邮件到 Ltxs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离开3067研究所后,黄修远前往位于西澳大沙沙漠的3058研究所。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这个研究所,就位于大沙航天城的西南方向,大约85公里左右。

3058研究所,在一条公路的旁边,对面是一座新型农业小镇,当地专门种植棉花和甘蔗。

北半球的冬季,而南半球自然是夏季。

阳光明媚,一块块整齐的棉花田,种满了密集的棉花,生长周期有180天左右的棉花,此时正处于生长期,棉田一片青绿色。

黄修远在研究所门下车,负责该研究所的研究所所长宋义建、首席研究员洪文信,已经在门等待着。

“黄总,欢迎过来莅临指导。”宋义建率先上前。

“黄总,欢迎!”洪文信微微点了点,他倒是显然文质彬彬,没有太过于热

3058研究所,并不是燧系产业,而是工程院的产业,不过他们和燧系的合作非常

黄修远也没有太在意,毕竟科研员中,格古怪的不在少数,越是才华横溢,可能就越不喜欢世故,他们喜欢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

“我们进去里面聊。”

宋义建马上带路,进了研究所的工作区域,更换防护服后,便来到了一个占地面积两千多平方的组装室内。

在组装室内,工作员正忙碌着组装一台设备。

从外形来看,设备像一个平躺在地上的大冰箱,长度2.8米,宽度1.2米,高度1.2米。

上方是可以打开的舱门,有一个观察用的透明窗,窗可以看到舱内的况,不过可以通过调节,实现窗的关闭和开启。

打开舱门后,压舱内的空间,是一个圆弧胶囊形状的设计,长度为2.4米、宽度0.8米、高度0.8米。

有一个枕一样的物品,舱内底部是可调节的体工学床,可以让使用者半躺。

另外舱内还有一套防水的电脑系统,保证使用者可以在舱内,压舱,甚至临时接管飞船的指挥工作。

这套舱内电脑,配合呼吸盔上的纳米显示屏,可以让使用者无障碍地使用舱内电脑。

黄修远开问道:“洪博士,现在体实验进行得如何?”

“在地面的实验非常成功,我们在目前改造好的5台压舱上,进行了很多测试,其中有10名志愿者,在压舱内累计测试了385个小时。”洪文信抬了抬眼镜解释道。

黄修远接过宋义建的实验报告,粗略翻看了一会。

从测试报告的况来看。

目前压舱的体实验,一共有5台压舱,50名志愿者,一共进行了1583次实验测试。

主要是测试不同压压力、不同测试时间,以及个体之间的诧异。

虽然之前做了很多动物实验,但和动物毕竟不是同一物种,各种差异是要仔细验证的。

目前洪文信团队,已经初步确定了体可承受的压压力最佳范围,在这个范围内,体承受的压力,几乎等同于蓝星地面重力。

虽然压力和重力存在一定区别,但这已经是当前,类已有的技术水平下,可以实现拟重力的最佳方案。

不开发拟重力技术,那类在外太空的发展,将受限于一年大限,必须不断换宇航员。

就算是采用换方案,宇航员也不能频繁进外太空,一个训练有素的专业宇航员,一生中,可以在外太空执勤的时间,不能超过5年。

就以均寿命75周岁计算,宇航员从25岁工作到55岁,大约有30年的工作期间。

在这30年内,宇航员真正进外太空的时间,最多只有5年时间,即六分之一左右。

如果频繁进外太空,可能会导致宇航员身体产生不可逆转的伤害。

如果采用压舱,缓解太空综合征,那宇航员在外太空的可工作时间,将提升到10~15年左右。

如果是装备压外骨骼装甲,那宇航员甚至可以半永久的在外太空生活和工作。

这对于本土与外太空之间的通勤压力,可以起到极大的缓解。

按照广寒宫基地的扩张速度,年底就可以完成30~35个生活舱的扩充建设,明年计划扩充到150~170个生活舱。

同时明年还计划在月球背面,建立月桂基地。

预计在月球执勤的宇航员数量,将增加到200~240左右。

到时候,就算是长13在天门空间站上,完成了技术验证,每年400~500次的宇航员往返,需要的运输力,并不是小数目。

就算是采用长11、长12之类的运载火箭,加上在月球补给燃料,可以运输的员也是有限的。

目前中华航天局常用于蓝星月球之间的航天器,上由长11飞船改造的天舟—3甲、天舟—3乙。

天舟—3甲、天舟—3乙的重量差不多,都在256~260吨左右,可以在近地轨道上,飞行到月球轨道、月球表面,有效载荷一般在80~92吨左右。

其中天舟—3甲,是货物运输飞船;天舟—3乙,则是客运/货运两用飞船。

在月球基地无法补给燃料的况下,如果天舟—3要靠自己的燃料返回蓝星近地轨道,那有效载荷将被再次压缩,大概只能剩下45~53吨左右。

之前发的天舟—3甲,基本都不考虑返回,将有效载荷利用到极致;而天舟—3乙,由于要考虑返回蓝星的近地轨道,通常只能带30吨左右的货物,加上一个17吨的驾驶舱。

这个17吨的驾驶舱,一次最多可以搭乘5名宇航员。

由于考虑到未来几年的蓝星月球员流动压力,中华航天局已经向航天科工下了一个新订单,生产一批专门用于客运的天舟—3飞船。

型号就是定为“天舟—3丙”,采用一个驾驶舱,两个乘客舱的配置,一次可以最多可以搭乘24名宇航员。

如果广寒宫基地的燃料工厂顺利投产,那天舟—3丙的客运能力,最大可以达到单程55的运输量。

月球越发庞大的驻守员,将吃下很多一部分的航天载荷,这就是黄修远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现在驻月员是30~50,明年是200~240

再以后呢?

不解决宇航员长期在外太空生活的问题,黄修远估计驻月员的数量,其承受极限,应该在5000~6000左右。

月球虽然不算太大,但好歹是一颗星球,五六千什么?哪怕是配备高度自动化的机器辅助,也很难继续扩张下去。

因此,眼前的压舱,成为了当前最重要的技术之一。

哪怕成本高达八百多万华元一台,黄修远也打算投量产。

他和洪文信等讨论了一个多小时,到傍晚才离开该研究所,退出替身机器模式。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