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一版主网 > 纳米崛起 > 第六百五十五章 深潜者

第六百五十五章 深潜者

提示:本站可能随时被屏蔽。当前新网址:m.dybzw.xyz 无法访问请发邮件到 Ltxs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看完了格分裂的识别系统,虽然这是一套初代产品,但已经可以投使用了。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

这对于本土的安全,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一部分绝密区域,特别是科研基地、报司内部,就可以先投使用。

虽然托马斯的潜伏者,很难渗透到这些地方,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还是全部过筛一遍,比较安心一点。

黄修远结束了在廊坊的视察工作,让将替身机器送回北平的存放区,便下线了。

另一边。

陆学东也利用通用型替身机器,降临在澳洲的大沙航天城中。

航天城的丙15区。

一排高大的机甲,正陈列着这个厂区内。

该型号的机甲代号“潜者—1”,高度在2.6米左右,整体有点像动漫《高达》中的扎古,很多部位都设计成圆弧形。

之所以叫潜者,其实并不是因为该型号的机甲,会用于海洋之类的水域。

而是该型号的机甲,内部充满了体,恒定了水压后,可以让驾驶员,在外太空的低重力环境下,生活在模拟蓝星重力中。

经过大半年的测试,之前的维生舱型重力模拟舱,虽然月送了15台上去外太空,分部在天宫空间站、广寒宫基地进行测试。

在外太空的测试中,有陆陆续续发现一些小问题,拟重力舱在今年1月20已经完成了初代型号的定型。

而差不多同步启动的拟重力机甲项目,则在这个月完成初代产品的定型。

拟重力机甲之所以这么快,那是因为拟重力舱项目的技术共享,之前拟重力舱在外太空的测试数据,对于拟重力机甲同样有用。

负责拟重力机甲项目的商青松,打开一台机甲的驾驶舱,给陆学东简要地介绍了一遍:

“机甲内部有三种模式,即抗荷模式、拟重力模式、常规机甲模式。”

陆学东一听到抗荷模式,就反应过来了:“抗荷模式?呼吸研发成功了?”

“是的,陆总。”商青松点了点,然后打开自己的平板电脑,递给陆学东。

虽然陆学东负责整个燧系的科研部,但力是有限的,他不可能所有的事,都可以做到面面俱到。

哪怕是可以过目不忘的黄修远,也没有办法做到这一点,最多比普通记忆力更加强大。

他翻了翻平板上的内部报告。

呼吸,是抗荷技术的重点,也是一个大难题,甚至比压拟重力技术,难度还高很多。

其难度,主要在于呼吸的安全,要用呼吸替代空气,用于呼吸道、上消化道中,安全问题至关重要。

甚至为了完成这项技术,商青松他们还和几个生化实验室合作,展开了体改造实验。

通过纳米内骨骼和其他纳米材料,打造了食管控制阀门系统、呼吸道控制阀门系统。

在进抗荷模式后,宇航员会先浸泡在体中,然后使用管道连接食管阀门、呼吸阀门,直接注食管保护、呼吸

其中食管保护食管和胃部,然后食管控制阀门关闭,切断胃部体、胃酸回流腔的食管。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宇航员的呼吸,不受胃酸、胃部食物的污染。

如果不关闭食管,在加速的时候,或许不会有什么大问题,但在进匀速的失重飞行时,问题就出现了。

由于抽出呼吸,脱离抗荷模式,需要大约15~25分钟的时间。

而且在进外太空后,要脱离抗荷模式,也不可能马上执行,这期间需要一个缓冲时间,用于确认航天器的安全。

也就是说,宇航员在抗荷模式中,至少需要在失重状态下,维持30~60分钟,甚至更长时间。

在失重状态下,呼吸道和上消化道之间,如果都处于体环境中,后果就是胃酸和消化,会逆流而上,蔓延到整个腔、呼吸道中。

胃酸进呼吸道,那后果绝对是灾难的。

因此必须提前准备好,隔离消化道和呼吸道,保证胃酸不进呼吸道,甚至连食道都不能让胃酸进,要将胃酸锁死在胃里面。

而且进胃部、食管道保护,也必须特别定制,确保与体相适应。

保护的难度,倒是比呼吸简单一些。

呼吸这边,也不是从嘴呼吸了,而是直接在胸腔开四个,连接两个肺叶区,然后两个注呼吸,两个抽出废,实现工呼吸。

这个系统被称为“造腮”,专门为体环境下的呼吸而研发的。

而安全的呼吸,这个项目已经研发了快两年时间了,直达四个月之前,一种o8—n4—h2o材料的出现,才让这个项目突飞猛进。

这是一种富氧体,进肺泡后,可以和肺泡产生反应,生成4个o2、1个n4—h2o。其中氧气被肺泡用于呼吸,而超氮水和二氧化碳,则被作为废废气排出体外。

当呼吸、保护充斥着体内部时,而体表也包裹在体中,利用体的不可压缩类就可以硬抗超过80~120g的加速度。

虽然现阶段的运载火箭,加速度还没有超过10g,但是采用n20高能燃料的大中华,其运载火箭的加速度,一直处于比较高的范围,在大气层上升阶段中,平均加速度造成的负荷,在4~8g之间,平均值是6.34g。

这对于需要频繁进外太空的宇航员而言,会造成严重的身体负担。

而身体改造后,通过抗荷模式,宇航员基本不会感受到太严重的负荷,哪怕是没有经过长期训练的健康普通,也可以安全进外太空。

这对于开拓外太空,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毕竟中华航天局中,目前专业的宇航员,一共有1369;预备航天员,大约在5000~6000左右。

非专业的宇航员,即科研员之类,目前只有372

毕竟,就算是科研员要上外太空,运载火箭的加速度,可是众生平等的。

因此可以上外太空的科研员,都年轻力壮的,也是航天局最宝贵的才。

不解决加速度的负荷问题,类就很难大规模进军外太空,这会工重力技术一样,也是门槛之一。

陆学东看完潜者机甲的各项系统,满意的点了点:“非常不错,目前制造了多少台?”

“第一批制造了50台,这些潜者会在一个月内,运输到天宫空间站、月球基地,进行一次全面测试后,如果没有大问题,就会进量产。”商青松笑着解释道。

“好,你们继续改进。”陆学东又提了一些小意见,比如防溺水、备用电源、备用系统之类。

虽然初代潜者比较笨重,但这是大中华迅速进军外太空的基本保障之一。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