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他仍认为
书《平安帖》是‘右军真迹’。二是四年前他在《平安帖》题跋中认为本帖宋绫隔水上‘晋右将军会稽内史王羲之平安帖’签题是宋高宗‘思陵之笔,盖思陵早岁尝效元章书,故此犹带米法也。’此时,这十四字小行书已不仅‘犹带米法’,而被直接认定是‘海岳签题’了,这是老年文徵明又一新的认识。十一年后,也就是隆庆二年四月二十六
,它却又出现于文徵明长子文彭的任嘉兴训导的官舍中,当
同时见到此卷的还有大收藏家项子京的哥哥项笃寿和苏州同乡袁尊尼。胡汝嘉在帖后如此题道:‘旧闻衡山翁所宝《平安帖》真迹
神,未获见也。今于三桥寓舍始得纵观,乃知传闻殊未尽其美,谨题此以识幸会。时隆庆庚午清明
也,建业后学胡汝嘉。’之后,在万历、崇祯年间,此卷又多次易手。从上述流传经历可以得知,《平安帖》至少自元代开始就一直辗转在柯九思等有实力有眼力的名鉴藏家之手,一方面证明了它自身的魅力与价值,另一方面也透露了这一古帖之所以能历尽沧桑而保存完好的主要原因—传承有绪,庋藏
当,这是绢本《平安帖》的幸运,也是我们大家的幸运,能在今天看到这《平安帖》。”
这时陈玄策开
说道:“认为这是王羲之真迹的有文徵明、乾隆;认为唐临的最多,有文嘉、孙矿、吴其贞、顾复、安岐等
;认为是宋摹本的有徐邦达、王世懋,但是不管真假,这帖都是我华夏文明之瑰宝。”陈玄策这是盖棺定论,要的就是两可之间的专家说法,因为这画实在太重,尽凭一家之言不足取信世
。
“确实如此,此帖价值甚大,得遇明主,亦是有幸啊。却不知老朽是否有幸借此画回家把玩几天,好细细研读古
笔墨?”启功有几分不好意思地说道。
“且慢,启功先生,这画本是旧时大内所藏,先展也应该放去故宫才是。”吴冰峰说道。
“哎,上面的金石印章现在大多在宝岛,我研究一二也没不妥吧?”
此时一众专家
舌纷杂,不一而足。
这时,一个年轻
带
推门进来,看见众
,却是一愣。“这么多
啊?”
“苏小子?你怎么也来了?”启功显然认识这
,出
问道。
“我这不是听京城搞收藏的朋友说今天这里有王右军的《平安帖》在吗?想过来借几天画,过两天我爷爷生
,我给他祝寿去。”
“你爷爷这几天过生
?”启功先生奇道。“可我记得往年不都是发请柬叫我们这些
一起过吗,我今年可没收到他的请柬。”
“今年我爷爷说想要自己家里
过,所以就没发请柬。”来
正是苏少白,那个曾经跟苏布冬有些冲突的年轻男
。“不知这画是哪位高足的,在下苏少白,想借花献佛,借来一观。”
所有
的目光都往向苏布冬。
“不借。”开什么玩笑,苏布冬刚得如此珍贵名画,还想让他借出去?他可是个小貔貅,能进不能出。
“是你?”苏少白一愣,他万万没有想到在这里竟然能遇到苏布冬。
“当然是我,这画是我的,我不借。”苏布冬说道。
“你当然可以不借,但我们是堂兄弟,我爷爷过生
你难道不应该表示表示吗?”
“少来这
认亲戚,谁跟你是堂兄弟。”苏布冬皱眉道。
“赵敏姐没跟你说这事吗?我都去你那找了你好几回了。”苏少白一愣。
“她跟我说过你来找过我,但是可没说你有
认亲戚这毛病。”
“苏布冬,你真是气煞我了!我苏少白也是响当当的京城爷们,没根没据的话我能
说吗?”
“开玩笑,我苏布冬长这么大,就没听说过我有亲戚。”苏布冬皱眉道。
“呵呵,我今天本来还想去战龙找你说这事来着,你既然不信,我自然有办法让你信,你在这等着。”苏少白转身而去,然后过了十来分钟,苏少白拿来一本家谱,扔到苏布冬身边。
“自己翻到第二十二代。”
苏布冬看那家谱,发现上面有苏氏族谱字样,翻开扉页,上面写着:“武功世泽,巍然显达”,再往后翻写着:“谱苏氏之族也。苏氏出于高阳,而蔓延于天下……一世昆吾……”
翻到第二十二世,上面写着:“苏才元,娶唐城唐氏,得两子,长子名泰华,字先卿,号降龙散
,读于东瀛士官学校步兵科,随逸仙征战数年后不知所踪。次子名泰明,黄埔四期生,抗战救国于危亡……”
苏布冬笑道:“为了骗我你也是煞费苦心啊,这一本族谱能说明什么?”
陈玄策倒是把这书取来一观,说道:“容我说句公道话,这族谱或可做假,但是今天请来不乏寻根溯源之大能,让吾等一观,或可辨出真假。”
说完便请几个
过来看一下。
“这苏氏族谱品相完整,看印刷应是民国初期,吴冰峰,你是考据专家,又看过不少民国版本书籍,你来说说。”启功先生说道。
那吴冰峰过来翻了几页,笑道:“也不消多说了,看这书版是商务社的,这印刷的字我还是认得的。”
苏少白如同打了胜仗的将军,问道:“怎样?我能骗你,这些
还能一起来骗你不成?而且你不过一介商贾,我用得着骗你什么?”
“哎呦,现在是你要攀亲戚,真不是我上门认亲戚,你既然觉得我是商贾,又何必在这假惺惺的认什么堂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