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荀府出来之后,刘禅整个
都是有点迷茫的一个状态,老狐狸给孩子整得都有点不会了。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一时间,他也分不清这荀彧真的是高洁君子,真的是在为天下苍生给自己出谋划策,还是顺便给整个文官集团谋取好处。
毕竟虽然这荀彧已经十五年没上过朝了,但隐隐的依然地位超然,颇有文官之首的架势,而且当今天下的文官,依然还是以颍川派为核心,重臣中颍川
依然占了三成以上。
文
封侯,想都不用想,肯定是要先封颍川
。
可要是不同意吧,
家荀彧说得已经很明白了,这事儿是离不开朝臣的支持的,想办得漂亮,那就离不开诸葛亮和司马懿的支持,这个
子如果不开,
家诸葛亮和司马懿又凭什么放弃唾手可得的军功回来帮你呢?
家荀公今天说的话确实句句都有道理啊,似乎也正是当前这个死结的唯一解法,而且他还可以凭校事府,凭司马懿和诸葛亮,以及荀公的面子,堂而皇之的在朝中正式组建太子一系的力量班底,这对他来说自然也是很有利的。
毕竟当今天子春秋鼎盛,他说自己会很快禅让,这话糊弄鬼都不信,把他提前锻炼出来确实,很重要,但这不毕竟是为了以防万一啊,那不还有剩下的万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呢么。
他这个太子想掌权,早着呢,就算他的这个位子很稳固,可当今天子今年才三十多岁,再活个四十多年那问题可是都不太大的。
太子,毕竟也是政治身份,是政治身份就必须要代表一部分政治势力来发出声音,否则,总不能啥也不
几十年里光学习,光等着亲爹咽气儿吧。
他刘禅,也是想在父皇活着的时候做一点事
的。
这么一想,刘禅又有一丝丝的心动。
却也是实在找不到
来一同商量此事了,毕竟他总不好再因为这件事去向父皇讨教了吧,一天之内麻烦父皇两次也不太好,会显得自己这个太子没有主见。
但是这么大的事儿他确实是实在不敢做决定啊,年轻识浅,不是说说而已。
听说父皇当年亲政的时候,也就自己这么大,而且当时自己的外公权倾朝野,坊间传闻,据说是当时还有不臣之心,只是被父皇巧妙的给压制了而已。
父皇是怎么做到的呢?
回到宫中,路过巾帼卫,一群贵
宿卫见是他来了,有意无意的都在冲他抛媚眼,刘禅不由得心中一动。
“异姨在否?”
“大长秋?在,在的。”
片刻之后,王异就特别热
的迎了出来,将刘禅给请进了屋。
“冒昧到访,叨扰了。”
王异却是爽朗一笑:“哪有什么叨扰的,我也没什么公务要忙,再说我本来就是太子您的
,莫说您现在有监国之权,便是平时,您要是有事儿找我的话命
吩咐一声就是了,我自当亲自去拜访您啊。”
刘禅闻言却是微微一愣。
这王异的姿态,有点低啊。
好歹也是军机处挂了号的,天下第一
子啊。
随即却是反应过来,这王异分明是要向他投效了。
也是,大长秋虽然地位尊崇,但却终究是皇后的大长秋,太子年幼之时,自然可以自成一派,即使是面对尚书台或中书台也万万不能虚的。
如今自己虽然刚刚加冠,但却马上被委以监国之权,实际上却是天子已经承认了他已经有能力亲自来处理国家大事,换言之,至少本朝,是绝对不会有垂帘听政之事了,王异的地位自然,也就一落千丈了。
自己加冠以前,王异说的话怕是连荀悦杨彪都要顾忌三分,但自昨
之后,王异便是哪天嘎嘣一下死了,怕是也只能换荀悦一个知道了三字。
天差地别了属于是。
所以王异的心思并不难猜,既然还想要在朝堂之上立足,就必须寻找政治靠山,而母后……大家都知道母后靠不住,否则这王异也不会和伏氏走得那么近了。
所以自己这个在朝中实际上没有任何势力,却也没有任何牵扯的
,倒也确实是王异的上上之选了,毕竟太子直接
手朝堂有些忌讳,但
手后宫事,却又显得名正言顺了。
略一思索,刘禅便决定接受王异的投效,毕竟她手底下管着一群莺莺燕燕,大半都是贵族
儿,又大半都终将嫁给勋贵子弟,多年后又终将成为朝臣夫
,权力有多大不好说,但这层关系网确实是有用。
“那就有劳王姨了,孤年少,许多事都还需要长者指点。”
“不敢当长者二字,太子但有所劳,必不敢言艰辛二字而已。”
这也算是正打瞌睡的时候有
送枕
了,刘禅现在心绪烦
,又年轻憋不住事儿,还真的是正好想和这王异聊聊。
当然,却是不可能像与荀彧沟通那样知无不言了。
“此前,我一直都在东宫忙于学业,于政务上面虽也是稍有涉猎,但终究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近
初一监国,却是猜
感自己的不足。”
“哦?太子监国还不到两
,居然便已感受到苦恼了么?莫非是朝中群臣还敢欺负太子么?”
刘禅苦笑:“他们当然没有这个胆子,只是有些事需要作出决策,却是左右为难,进退失据。”
王异见他这么说,心知这太子应该是不想与自己说具体事
的细则了。应该还不够信任自己吧,不过这也正说明了太子的早慧和成熟。
然而
子终究是心思更加细腻一些的,虽是云里雾里,但高
商的王异还是找到了自己的劝说方式道:“所谓治大国如烹小鲜,这世上事,从来都是下位者劳力,上位者劳心,地位越高,往往也就越是脱离实务,太子监国,位之极也,真的需要您去做的,自然也就剩下决断二字而已了。”
刘禅叹气:“然而正是因为我年轻识浅,又缺乏魄力,这决策才始终做不出来啊,也是害怕,这决策做得错了,让父皇失望,朝臣失望,让天下百姓受苦啊。”
“太子,您说笑了。”
“我说笑?”
“这就看太子您以谁来作为标准了,您若是眼中只看得到当今天子,那您什么决断都不要做了,当今天子自元服亲政以来,所做决策往往都是眼光长远至极,走一步,看三十步都不止的万世之法,做的决定虽多,但却几乎都是正确的,对旁
来说难比登天的大事,天子亦能处理得举重若轻,施政如行云流水,羚羊挂角,二十年不到的时间,就将一个山河
碎的大汉,带领到如今这个地步。”
“然而我的殿下啊,古往今来,如天子这般神武英主又有几个呢?陛下是千古一帝啊!这与您年不年轻,识不识浅,有没有魄力又有什么
洗呢?莫非太子心中还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野心么?”
“这自然是万万不敢有的。”
“这就是了,天下事本就都有群臣去商议,去办,天子本来就应该是做决策的,甚至也只有关乎国本的大事才
得着天子来做决策,否则若事事都依仗天子亲自处理,朝廷养这么多大臣
嘛?”
“决策本身,就是天子的常务,太子不过是骤然监国不适应罢了,这却是与魄力无关的。”
“然而动摇国本之策,若是稍有差池……”
“殿下啊,国本哪里是那么容易就动摇的呢?或者说,就算是动摇了,又能有什么大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