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一版主网 > 天路客栈 > 第五三零章 惊人的产量

第五三零章 惊人的产量

提示:本站可能随时被屏蔽。当前新网址:m.dybzw.xyz 无法访问请发邮件到 Ltxs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生态牧业这边首批进行补饲育肥的牦牛计划为一千牦牛,这个数量几乎占了俄八措及其周边自然村所有牧民养殖牦牛的三分之一。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俄八措这边无法和阿热湿地那边相比,这里的户均养殖牦牛的数量要少得多。天然场是牧民养殖牦牛数量的最大限制。

三天的时间,这一千牦牛就被送进了牦牛生态园南边的牦牛养殖基地,在这里,这一千原本一天要跋涉十几公里找吃的牦牛将会安安静静的停在这里,然后每天的生活就彻底变成了吃喝拉撒睡这五件事。

不用再辛辛苦苦的到处找吃,也不用小心翼翼的避过那些有毒的毒

这些牦牛只需要安静的停在这片占地三百亩的养殖基地内,每天睡醒之后连地方都不用挪动,就有两脚怪开着车把一垛一垛又好吃营养又高的鲜和青贮饲料运到它们面前,这些牦牛需要做的就是张开嘴尽的享用这些美味的料就可以。

而等吃的差不多了,这些牛牛们就可以在旁边的水槽中痛饮一番添加了食盐以及其他营养物质的清水,然后老老实实的趴在地上慢慢的反刍,进一步把这些高营养的料消化掉。

一旦这些牛牛们觉得累了,直接往地上一趴,美美的来一觉。睡醒了之后可以继续以上的动作……

说白了,补饲育肥就是让这些牦牛在尽量少运动的况下吃饱了喝,喝饱了睡,睡饱了拉,然后在继续如此的吃喝拉撒睡。

一旦有雨雪来了,那么这些牦牛就会走进距离它们不远的牛棚中休息。这种用彩钢瓦搭建起来的牛棚,足以保证让这些牦牛不会受到风雪雨水的侵袭。

一天四十公斤的青贮饲料+鲜的喂养量,足以保证让每牦牛都吃的饱饱的,而添加了盐分和其他微量元素的清水,则可以保证为这些牦牛提供每天必须的营养。

只有这样,牦牛才可以保证一个月增重三十公斤以上!

这就是生态牧业的补饲育肥工作。

当然,这一千先期试验的牦牛,在经过两个月的育肥之后,到底能涨多少体重,那还要看两个月之后的称重。

或许一牛增加的体重达不到预期的目标,或许会超过预期目标不少。

如果是后者,那就不用管了,毕竟补饲育肥工作的目的就是让牦牛尽可能的增重。而如果是前者,那就需要对补饲育肥的方式进行调整,一直到满足条件为止。

补饲育肥不能无节制的给牛牛们喂食料,在补饲育肥消耗的料与牛牛们增加的重量之间要达成一个平衡是最好的。既能保证牛牛们的增重,又能让料的消耗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成本线之内,这才是可以长期可持续进行的一项工作。

生态牧业是一个商业公司,不是慈善机构。没有利润,鬼也不会来做这样的事。

的买卖有做,赔钱的生意没理,说的就是这个理。

生态牧业这边的一切工作都在有条不紊的按照计划展开,而刘墨昂的主要力也都放在了这边。

不过八月底连着两件事又把刘墨昂的注意力吸引到了别处。

第一件大事就是互助公司的四万五千亩场进行了第二次刈割,这次市里的领导虽然没有过来,但县里的主要领导都来了。

为了能够看到整个刈割的场面,刘墨昂把温泉度假村主楼的楼顶空了出来,当成了一个眺望台。

没办法,要是在下面,根本就看不到如此壮观的景象。

刘墨昂在征求了邢书记的意见之后,县里领导班子的一众领导兴致勃勃的通过楼梯上了楼顶。

估计这也是这些领导们第一次在楼顶现场办公吧……

相比于去年牧第一次刈割的时候只有区区十四台大型设备,今年互助公司的大型设备的数量就翻了好几倍。

场面积扩大了,相应的设备必须要增加,否则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对这些牧的刈割。

站在五层楼的楼顶上虽然还无法把所有的场全都看过来,但看一半还是没问题的。

五十多台大型圆盘割机和差不多相同数量的牧收集机械已经按照事先分好的区域就位,在接下来的这三四天的时间内,这些大型设备就是刈割的主要力量。

光是驾驶这些机械的驾驶员,就把整个中宁乡的农机驾驶员几乎一扫而空了。

这是县里的支持。

而当刈割开始后,这些领导也被眼前这种壮观的大规模机械化作业震惊了。

这里不是低海拔的平原地带,也不是东三省的黑土地,这里是海拔四千五的俄八措!

而在这里竟然能够看到如此壮观的大规模机械化刈割作业,遍数整个高原恐怕都见不到。

领导们自然不可能等到所有的牧全都刈割完毕之后才走,他们来到这边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意义。

尤其是当第一块场的牧刈割完毕并称重后,所有的领导以及互助公司的高层都发出了热烈的掌声。

这块专门圈出来的场一共有一百亩的面积,是专门用于给领导展示以及计算平均亩产的一块地。

当这块地在两台大型机械的努力下用了半天的时间刈割完毕后,割下来的燕麦总重竟然达到了惊的四十八吨!

虽然每块刈割的区域都会进行称重并计算平均亩产量,当第二次刈割完毕后会有一个更为庞大的数字出现,但这块地的平均亩产就是对外公布的数字。

“刘总,这块地不会是你们特意挑出来的吧?”邢云生低声问刘墨昂。

“邢书记,这您可就想错了。这块地虽然是专门圈出来刈割并计算平均亩产的,但这块地上种植的牧和其他区域种植的牧可没有任何区别。这块地中的牧没有专门的施肥和照顾,这就是这四万五千亩场中普普通通的一块地。”

在这方面,刘墨昂不会这种自欺欺的事。互助公司的场可是一整条产业链的最上游,也是最基础的东西,这里不能弄虚作假,否则影响的是下游的产业链。

“真的?”邢书记看起来有点不太相信。

“邢书记,我没有必要在这方面弄虚作假。您也知道场的重要,要不是去年的场有那么高的产量,我和王总以及刘总也不会投资六个亿建立生态牧业啊。”

“可是刘总,这才是第二次刈割啊,亩产就能达到480公斤,这个数字实在是太惊了!阿热湿地那边的场一年两次刈割,鲜的总重也就是能达到亩产七百公斤左右啊……”

“邢书记,那就只能说是俄八措这边杰地灵喽……”刘墨昂耸了耸肩膀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邢云生也跟着笑了起来。

倒不是邢云生不相信刘墨昂,实在是这个产出有点太惊了。这里不是雅砻那边海拔三千左右的场,这里是海拔四千五的俄八措。在这种海拔高度能有这么高的亩产,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明明阿热湿地那边的场自然条件要更好,可偏偏那边的产量照着这边就差一大截。而如果俄八措这边的场一年三次刈割都能达到这个数字的话,那就意味着俄八措场今年的亩产能够达到惊的1.4吨!这已经是阿热湿地那边亩产量的一倍了!

邢云生也问过辛力为什么这边会有这么高的产量,可辛力琢磨这件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