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一版主网 > 1625冰封帝国 > 第十七章 佛林,远东最大的船厂

第十七章 佛林,远东最大的船厂

提示:本站可能随时被屏蔽。当前新网址:m.dybzw.xyz 无法访问请发邮件到 Ltxs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尼堪在瀚海大学盘桓几后便离开了,他带着自己的亲卫队从陆上向东走去。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

此时,在海参崴周边,已经有三条道路修建起来了,一条是向西直达珲春,另一条就是尼堪眼下行走的这条。

剩下那条,自然是北上双城子的啦。

一行先向北行走约莫七十里,接着转向东,约莫三十里后再转向南,向南行走七十里后再转向西,再向西行走七十里后,一个辽阔的海湾便呈现在众眼前。

佛林湾,后世俄罗斯的纳霍德卡湾,其西南角的港,这一世叫做佛林港,后世叫做纳霍德卡港的,是俄罗斯在远东第一大港,若不是其海湾的出太过宽阔(二十里),不便于防守的话,其优越还在海参崴之上。

这里由于受到本暖流的影响,在后世就算在最冷的一月份也只有一些薄薄的冰层,而在现在这个时代,由于小冰河期的影响,冬季还是有一层约莫两公分后的浮冰,这样的冰层,其实用工就可以消除了。

受到后世海参崴的影响,尼堪一开始对此地并没有重视起来,后来见到无论是黑龙江上的黑城、伯力,抑或海参崴,冬季的冰冻期实在太长了,完全不利于船舶的航行以及建造。

最后还是在孙佳绩的建议下重新将视线投向佛林港。

这一投便一发不可收拾。

佛林河发源于锡霍特山,长约两百里,沿途森林茂密,云杉、冷松、冷杉密布,此时锡霍特山的居民,也就是大小窝集的东海的发展水平在经历了高句丽、渤海、辽国、金国等好几个国家后,已经大大优于大洋一端的印第安了——至少开始使用铁器了。

饶是如此,他们对于遍布锡霍特山大量优质木材的利用还是少得可怜。

也是,随随便便胸围一米,高达二三十米的大树不是他们手里的短刀可以撼动的。

不说对于有了专门用于伐木的大斧、抹了油的大锯的大夏帝国来说,一切都不是问题。

发现佛林港后,工部的还专门沿着佛林河的出海一直向北向上溯源,一直到源,在长达两百里的河道两岸密布着大量的船材,按照船坊木工的说法,就是这两岸的巨木,再建造像第一舰队(九艘大船)那样的船队十个都不成问题。

何况还可以利用不亚于绥芬河的佛林河水道放排呢。

于是,在三年前,尼堪便计划将黑城、伯力的船坊大部分搬迁到此地,原本黑城和伯力的的船工加起来有近一千八百户,最后只在两地各留下一百五十户,当然了,也是陆陆续续搬迁的。

三年的时间,这里并没有建造一艘大船,全部用在建设码、储备木材,今年在黑城、伯力最后几艘信天翁级大船下水后,黑城、伯力的船坊应该搬迁的船户全部搬过来了。

曾经风云一时的黑城、伯力船坊不可避免地衰落下去了,剩下来的那一百多户船匠也就是建造一些用于内河运输用的船只,以及队往来黑龙江的船只进行修葺、保养。

不过,黑城、伯力的衰落不代表帝国造船业的衰落,而是重新见证了佛林港的崛起。

眼下,在长达五里路的码上,除开往来船只的泊位,还一溜摆开了十五个船坞,其中十个正在“大兴土木”——十艘信天翁级大船正在紧张地建造着。

一千五百船工,每艘船只一百五十,还有大量从锡霍特山上大小窝集来到这里“打工”的,每艘船只几乎有两百在为它服务。

说起这东海,这里还有一个故事。

截止到目前,尼堪占据长白山以东的广大地区已经快十年了,原本为了躲避皇太极的抓捕而躲到锡霍特山的在南北长约两千里,东西宽约四百里的大山上分散居住着,在如此广袤的山区,还是东北虎最多的地方,加起来也只有三千多户。

二十万平方公里的山地,只有区区三千多户,妥妥的地广稀,不过由于锡霍特山着实太过富饶,木材、野兽、参、野果应有尽有,加上还有十几条流向大海的河流引来的令叹为观止的、洄游的大马哈鱼,这些几乎不用为生计发愁。

不过,不用为生计发愁不代表不想过好子。

在帝国实际建立接近十年后,由于毛皮的大量收购,渐渐地,毛皮的价值也在不断下降,何况在沿海地带、平原地带生活着的索伦在吃穿用度上明显好于山里的

十年来,有约莫三成的下山了,其中有约莫一半的来到兴凯湖周边的地区生活,有的过上了农耕生活,有的在森林边缘半耕半猎,一半的都来到了这佛林港。

因为自从三年前帝国开设建设佛林港时就承诺了,只要满一年就可以获得三件套一套。

哪三件套?

自然是林中奇缺的铁器组合一套、食盐一袋、布匹一匹,常帮工还管饭,在皮子价值趋下降的形下,每年能获得这三件套绝对是一件极具诱惑力的事

何况,佛林港又承诺,表现出色的前五十,还可以额外获得铁皮炉子一套。

这可是太具诱惑力了,在锡霍特山,若是能拥有这样一套炉子,冬天就不要太舒服了。

于是这五百余三年来一直在佛林港活,有的被船坊的瞧上了的,脆直接招工进了船坊,成了拿工钱的大夏版“临时工”,临时工得好的,若年后还可以转正。

不过对于这些东海来说,打几年工,赚够足够的物品和钱财后,还是要回到大山里去的,那里才是他们的根。

与此同时,还有六成的依旧在大山里生活,依旧过着渔猎的生活,这也是尼堪愿意看到的,每三年一度的招兵季也少不了他们。

加上部分愿意下山读书的孩童,士兵、孩童代表着他们的未来,在可见的将来,帝国对于他们的改变正以眼可见的速度在发生着。

闲话少说,目前佛林港的最高目,原工部大匠、上次立国时荣获一等子爵的杨春听说皇帝来了,赶紧带着一大帮子前出十里地去迎候。

在迎候尼堪队伍的时候,已经年过六十的杨春也是百感集。

他本是通州大运河上一个小小的工,被皇太极第一次关劫到关外,若是没有尼堪第一次惊心动魄的大动作,他估计不是在辽东种地,就是在满清的船坊渡过一生。

他做梦也没想到自己还有位列工部官员之列,还能封妻荫子的那一天。

故此,当见到远处骑兵狂飙卷起的尘埃时,杨春“扑通”一声跪下了。

尼堪见了这心里也很不是滋味,不过他能理解杨春他们朴素的感,也不顾新来的护卫目,原契丹联盟那个部落首领拔野风的劝告,硬是下了马将杨春他们一一扶起。

同时,还让自己的骑兵将多余的马匹让出来让杨春他们骑着(长期在北境生活,都已经学会了骑马),并一同来到佛林港。

他们在佛林港后面的一座小山停下了,就在那里,尼堪一边用望远镜瞧着港,一边听杨春介绍。

“陛下,十艘信天翁级大船的框架都已经搭好了,这种大船,难就难在骨架,骨架一旦成型,在此基础上拼接船帮、船板、船舱就快得多,这次的十艘大船与以前的相比略有改进”

“哦?”

“您看,长度增加到了十六丈,宽增加到四丈,长宽比四比一,还是三层甲板,为了防止侧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