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一版主网 > 1625冰封帝国 > 第二十九章 风雨欲来(二)金陵春梦(上)

第二十九章 风雨欲来(二)金陵春梦(上)

提示:本站可能随时被屏蔽。当前新网址:m.dybzw.xyz 无法访问请发邮件到 Ltxs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回到十前。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南京城的上午,黑云压城,一场大雨眼看就要来临,天气愈发沉闷,拥有百万丁的城池就像一个硕大无比的蒸笼,闷在里面,稍动一下便挥汗如雨。

街上的行自然都是些不动弹就无法生活之,稍稍有些办法的,不是在莫愁湖泛舟,就是在钟山纳凉,附庸风雅的,多半会在雨花台附近的大报恩寺、内城的清凉寺、北城的钟鸣寺与僧谈经说佛以求得内心清凉。

豪富尊贵之家,自然在自己花园,或水榭,或凉亭,或树荫处吃瓜烹茶。

不过对于明廷来说,今却是一个特殊的子。

宫里的太监昨便通知了,今的早朝将在辰时开始(早上七点)。

南京城的或多或少都知晓了江北的形,不过由于江北有四镇在,还有肱之臣兵部尚书史可法亲自督阵,按照彼等的估计,怎么着也能抵挡个一年半载吧。

于是,上上下下,戏照听,酒照喝,茶照品,瘦马照狎,莫愁湖的夜晚,依然如梦似幻。

南京宫城的规制与北京相差无几,今的早朝安排在武英殿,明显是要会商武事了。

今年十八岁的朱慈烺一脸倦容地坐在龙椅上。

只见他既继承了崇祯帝那白皙、瘦削、憔悴的面孔,还继承了他母亲来自中小家庭的粗大的骨骼,故此,乍一看,他就是大一号的崇祯帝。

眼下的小朝廷,在七十三岁的首辅李邦华苦心孤诣的经营下,朝堂上大臣的构成比原本的朱由崧朝强出不少,当辰时的钟鼓声刚刚敲响,所有应该与会的大臣们都已经来了。

他们是:

首辅兼礼部尚书李邦华,七十三岁,江西吉安,坐在大殿左侧一个坐塌上,整个大殿,除了他,便没有能够坐着了。

李邦华,须发皆白,面容古朴、清癯,历史令嗟叹,原本死于北京城的他竟然还健在,还当上了首辅!

与憔悴不堪的朱慈烺不同,七十三岁的李邦华虽然皓首白须,却好得多,只见他面色红润,双目炯炯有神,浑不似一个年过古稀的老

礼部侍郎马士英,由于李邦华是首辅,虽然兼着礼部尚书之职,礼部常事务实际上掌管在五十六岁的马士英手里。

眼下,马士英并非首辅,故此也没有权倾南京,自然就没有后世广为流传的马士英、阮大铖阉党余孽的众多故事了,他以凤阳、庐州两府总督的身份出任礼部侍郎也没什么特别的。

何况,李邦华担任首辅虽然大力启用江西士,不过并不是拘泥于党争、不通变故的物,在他看来,马士英品虽然不堪,不过却是一个才,如今国势艰危,自然要用才超过用德。

这里要提一下,李邦华在各部、都察院、河道好多部门都历练过,特别是整顿过北京、南京的兵马,整治过黄河河道,绝对是一个德才双馨的高官。

吏部尚书姜曰广,六十四岁,算是原本留在南京各部最后又留任新朝的代表物,典型的东林党官员,江西新建,这里面自然有李邦华的同乡之谊。

吏部右侍郎钱谦益,六十五岁,他才是江南东林党的真正代表物,士林声望之翘楚,这一世,他并没有闲居在家,不过也没有当上左侍郎以上的高官,他能当上右侍郎,多半还是他的学生郑森起了作用。

户部尚书倪元璐,他在北京的事迹实在过于诡异,不过眼下的统一径是“瞅空南逃得免”。

他能够最终位列部堂高官,还得益于在崇祯帝殉国之前曾经的召见,那时作为太子的朱慈烺也在一侧,听过、见过倪元璐的是道与慷慨激昂,有刻的印象,故此,当倪元璐被瀚海军释放后便力排众议让他做上了户部尚书。

兵部尚书史可法,才四十五岁,不过他近得以参与早朝,并不是以他兵部尚书的职位,而是以他江北四镇总督的职位。

方面黑髯,身材挺直,面相严肃,正是当今东林党高官的标准模样。

兵部左侍郎吕大器,六十一岁,四川遂宁,以知兵闻名的官员,在孙传庭兵败之后有一个传言,说什么当时在中原战场,如果接手的不是侯恂等,而是吕大器的话,还真不一定败给李自成。

当然了,这是他们的梦呓,孙传庭尚且输了,何况吕大器?

饶是如此,吕大器此明强、擅长统军的能力还是得到了公认,由于史可法要督军江北,故此,兵部衙门诸杂务实际上是由他在负责。

实际上,在眼下各镇总兵纷纷军阀化的形下,以往的以文官统兵的那一套早已经不适宜了,如今,明显就是唐末藩镇的雏形,可惜朝堂诸君包括最有眼光的李邦华也没有瞧清楚。

袁继咸,刑部尚书,这是李邦华力推的选,若是放在承平时,怎么也不到他的选,当然了,他江西宜春的身份估计也起了不少作用,李邦华虽然是柱国重臣,也免不了俗。

一个与吕大器一样以知兵、耿直、雷厉风行著称的官员,历史上被左良玉欺辱过。

王铎,河南孟津,工部尚书,也算是南京本土派的代表物,不过此对于诗画的兴趣远高于朝政,他能登堂室,在士林悠游得来的声望远高于他的为政能力。

黄道周,六十二岁,福建漳州,众望所归的执掌都察院的物,面相古朴,不苟言笑,端庄严实——“就像一棵老松”,这是闲居在家的阮大铖对他的评价。

方以智,年仅三十六岁,由于曾经担任过朱慈烺的老师,现为通政使,算是朝堂上最年轻的高官了。

韩赞周,原南京守备太监,当朱慈烺跟着李邦华偷偷南下时除了身边伺候起居的小太监,并没有带有名望的大太监,倒是便宜了韩赞周,何况韩赞周确实有两下子,他手里还有两营左右羽林军,加上新招募的一营勇卫营,他的手下便有三营近万皇帝亲军。

“至少是一个知兵的物”,这是朱慈烺对他的评价。

司礼监大太监,才四十五岁。

原来的南京守备勋戚,忻城伯,那位历史上当多铎军临城下后颠带着文武官员出城跪迎的勋戚首领,赵之龙,五十岁。

当然了,对于大力整顿过京营的李邦华来说,当上首辅、这三年由于皇帝年幼,实际上是他在当家作主的形下,自然又对南京城的兵马进行了整顿,三年时间,裁汰、新募,总算又弄出来五万马。

这五万马直接隶属于兵部,号为前后左中右五大营,分别位居南京城关键位置,不设总兵,每万最高的首领都是文官,下面以三千为一中营,以历来中过武进士、武举者为参将,出战时,由皇帝指定的大臣担任总督。

武进士中,有五声望突出,在李邦华整顿南京大营之前便高居游击以上职位,这五分别是黄赓、陆鸣皋、翁万裕、戴俨如、陈震亨,全部是天启到崇祯年间位列武进士中的佼佼者,黄赓更是崇祯十六年的武状元,名望位居江南武林首位。

这五才是五大营的实际领导者,而黄赓更是五大营除开文官之外的武官首领。

而目前的锦衣卫指挥使也是由崇祯年间的南直隶武举会试魁首、会元吴登俊担任,曾由崇祯帝亲自点为南京锦衣卫千户。

这才是目前朝廷在民间、地方军镇里依旧有一些威望的关键所在。

“陛下,首辅,诸位臣工”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