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弟,你今天怎么有功夫来三哥这了?这上书房的功课可完成了?”
弘时瞧着一副气定神闲模样的四阿哥弘历,心里便有些气不打一处来,若非是他,自己今
岂会被
到如此田地?甚至是太子之位,与他弘时也是彻底无望了。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羡慕与嫉妒
缠在一起的心态,已经构成了弘时心里的痛,他甚至想过派
暗杀弘历,到那时候他弘时就是毫无疑问的太子选择,那个荒唐行事的老五弘昼,与他一丝威胁都没有。
与咬牙切齿的弘时相比,弘历却毫不在意地笑道:“有劳三哥关心,这上书房的功课自然是已经妥当了,只是今
先生教授一节,名曰孝悌,弘历心里多有不解,还望是三哥多多教导一二。”
在弘时面前提‘孝悌’二字,简直就是在和尚面前骂秃驴,弘历表面上笑呵呵的模样,可是说起话来,却像是一把把小刀子一样,直接朝着弘时的心
里戳。
“哼,三哥自然懂得践行孝悌之道,至于四弟你,还是多
心自家事吧。”说着话的时候,弘时却是再也不顾一旁的弘历,便扭
向后走去,心里却是多了几分悔意,今
之事看来是会被皇阿玛所知晓,实在是大大的失策。
迫走了弘时以后,弘历的脸上却多了几分忧虑,他虽然年幼,可是天
聪慧,连康熙皇帝都是
以为可的,因此对于如今雍正皇帝面临的局面,也多了几分清楚的认知,说一句难听的话,颇具王朝末
气象。
只是懂得这些也没有什么意义,尚且还年幼的弘历,根本没办法去
手国政要事,更没办法去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法来,只得每
里用心读书,常常希望能够在书本里学到东西,找到能够对付楚逆的法子来。
只是弘历再怎么聪慧,学习的都是一些儒家经义,这些玄之又玄的东西,本来学多了就对脑子不好,想要找到救亡图存之道,却是难上加难。
不过弘历的这一番做派倒也不是完全做了无用功,而是更加坚定了雍正的想法,那就是立弘历为嫡。
特别是在这一次吐血之后,雍正对于自己身体的
况已经有了几分了解,那就是绝非长寿之像,虽然说没到说没就没的地步,可是雍正得为
新觉罗家族考虑,得早
立下根基,才能防止万一。
为了立嫡一事,雍正特意将大清的各旗旗主还有王公大臣等
全都召集了过来,为的便是商议当下清廷的一等大事。
说起来,在任何一个封建王朝当中,针对继承
的相关制度永远都是最为要紧的,因为这关系到一个帝国的将来,而对于刚刚经历过康熙九龙夺嫡之争的大臣们而言,这更像是一场血雨腥风的搏杀。
在雍正继位前后,倒在了夺嫡之路上的皇子都已经有好几个了,更不用说那些依附于他们的大臣,更是前仆后继一般,被裹挟在里面彻底脱不了身,太子、大阿哥、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还有老十四,这些
和他们的党羽都成为了夺嫡的牺牲品,还有更多的
消失在了这场争斗当中。
事到如今,雍正便要改变这一个局面,至少在如今的大清,不可能再经历这么一场变
,否则天下都没了。
“先皇考之时,夺嫡之争的教训,你们都应该铭记在心,如今朕承继大统,自然不能再以嫡位为诸皇子斗争之源,相关的体统自然要立起来。”
雍正说这番话的时候,也环视了一眼王公大臣们,只见满蒙亲贵们大多不以为然,而汉臣们则是显得颇为激动。
“
才、臣等谨遵皇上旨意,还请皇上明示。”
不管大家伙心里面怎么想,这明面上确实要改,毕竟过去夺嫡的
影也让他们感到浑身的疲惫,实际上康熙年间的夺嫡之争,对国家的影响几乎是空前的,甚至在朝堂上制造的裂痕一直延续到了今
,大家伙都受不了了。
当然这也是有原因的,毕竟满清
关之前,就是蛮子出身,受到满洲旧俗的影响,早年间立继承
可不是按照所谓的‘嫡庶’观念,特别是清朝前三代统治者在生前从未明确过太子之位,通常都是采用立
立少之举,像皇太极上位还有顺治上位皆是如此。
不过到了康熙年间,康熙皇帝还是希望能够有所改进,便效仿了传统汉家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在康熙十四年诏立嫡长子胤礽为皇太子,问题是康熙皇帝身体康健,继位时又早,以致于又足足当了几十年皇帝,而在这一过程中,针对胤礽的明枪暗箭自然不会少,在众多兄弟的觊觎下,胤礽经历了两立两废,终究是无法染指皇位。
因此在八旗亲贵的眼里,所谓的嫡长制完全就是个笑话,听见雍正的言语里有些想要恢复旧制的打算,也就不那么感冒了,而汉臣们就希望制度能够遵循传统儒家体统,便希望雍正能够贯彻嫡长子继承制。
可是经历过夺嫡之争的雍正,如何会迷信所谓的嫡长子继承制?更别说眼下他的名义上的长子弘时是个什么德行,雍正心里更是一清二楚,实际上他早已经有所筹划。
“朕以为,皇考立嫡乃立贤,其实质就是为了让我大清的江山,能够由有德之君承嗣,而非那等小
之辈窃取之,由此似为辛者库贱
所出的廉亲王等辈,也就没有染指江山的可能了。”
雍正脸上浮现出一丝冷笑,无论什么时候,他都会将打击廉亲王作为一件政治上的大事,而被康熙鄙薄为辛者库贱
所出的这句话,也就经常提出来了。
“朕以为,嫡长制不可取,但是立贤也不可由过往一般,否则迟早会成为朝内党争的武器,这绝非朕的本意。因此立嫡之事,需要从新筹谋。”
雍正在说着这些话的时候,下面低着
的王公大臣们却是感觉到一阵冷意,这皇帝也实在是太过直白了些,直白的都让
难以接受了。
“
才、臣等不敢.......”
见到王公大臣们不敢有反对之意,雍正有些得意道:“朕为此事已经思考了许久,更是看了许多他国之事,在波斯国当中,曾有制度曰密储制,那每逢波斯王初继位之时,便密选诸子中才堪承统者,书其名字,封而藏之。王死后,大臣与王子共发封而视之,由此便可确保江山传承稳固。”
听完雍正从波斯国翻出来的方子后,王公大臣们都有些沉默,他们大都不是蠢
,当然明白这一制度的厉害,心里却是又惊又叹。
严格来说,争储之事往往是君权与相权
锋的关键之点,有史以来因为继位之争的政治风波更是数不胜数,历朝历代几乎都有,大臣们的想法很简单,既然改变不了眼下的这个皇帝,那就改变下一任皇帝,只要坚持给皇帝洗脑,总有一天皇权便会被他们玩弄于鼓掌之中,这也是朱元璋即便是取消了宰相制度,可是也难免其子孙皇权被大大压缩的事实。
可是雍正眼下却另辟蹊径,你们不是要围绕着储君玩套路吗?那行啊,朕可以立下太子,但是你们谁都不能知道!
在这一点上,雍正是充分吸取了康熙的教训,毕竟当初的公开立储制度,几乎谁是太子谁就成为被攻击的靶子,不光是有许多
暗中盯着使绊子,甚至跟皇帝的关系也变成储与君的关系,对于皇帝来说也是一种威胁。
因此当雍正采用秘密建储的方法后,立嫡之事便完全成为了皇帝的权利,让所有的皇子都能看到希望,但又没有明确的竞争目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兄弟相争,也能避免以皇子为中心的势力团伙,而大臣们就算能猜到一些,可是也难保皇帝不会修改,这样一来君权之威尽在臣道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