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是考古发现的墓室,没有办法确定名字或者由于某些原因,只好用序号来标记。
最后一个m,不用想也知道是墓的简称。
而且苏亦之所以特意强调这玩意,主要是原本注释2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河南偃师杏园村的四座北魏墓》,《考古》1991年第9期。
就是这么秀。
社科院考察的考古知识点,基本上都考察自家考古研究所挖出的墓葬。
不是自家的。
不稀罕考。
所以之前苏亦背书的时候,顺便到知网把《考古通论》注释涉及到社科院引用论文都下载下来看个遍。
当然,上面的墓室只涉及砖室墓,下面还有石室墓跟土圹墓。
两个墓室类型,为了体验,略(……)。
北魏迁都洛以后,大型的双室墓很少发现,单室墓增多。
东魏北齐时,砖质单室墓室中央地区贵族官僚墓葬的流行形式。
西魏北周时期流行带天井的土墓室。
墓室的装饰方面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壁画上。
篇幅有限,壁画的变化过程也不需要展开写,其实,要写,苏亦也可以写出来,谁让他读的就是美术史内,壁画也是研究方向之一,背书的时候,涉及到壁画的内容都会格外注意。
然后第二特征就是在墓葬结合上,院庭屋宇化倾向得到发展。
除此之外,这一时期的随葬品以陶俑为最多,包括武士、仪仗、男
侍从等三大类。
……
这段文字,要全部详写,好长。
苏亦尽量简短。
反正,如果没有获得系统,遇到这道题,苏亦就算不挂掉,答题也不会如此详细。
简答题,6选4,总分180,一道题45分,这玩意,答题就要条理清晰,关键知识点一定不要漏。
能够想写就尽量想写,最好不要略。
45分啊。
妥妥的大题了。
答不好,扣上5分,亏大了。
第2道简答题:[简述近年来与“一带一路”相关的文物展览及其特色。]
这题题量也不小。
三本参考书,是不可能有的。
就靠考生的综合积累。
这玩意没啥好说的。
这些年,跟一带一路上涉及到知识点,年年都考,不仅文博专业考,考古专业考,历史学考,美术学考。
沾边的专业都考。
考察的方向跟内容五花八门。
但概括起来的话,这道题应该属于博物馆方向的内容。
相比较博物馆或者历史学本科专业的学生,美术史的学生,对于这道题或许更加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