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吧,这是啥字?”
赵磊不仅承认自己没文化,还一句我靠走天下。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
然后,他望着苏亦脸皮都不要了,他直接发问。
苏亦无语地望着这货,“王献之大名鼎鼎的中秋帖,你竟然不认识,你好意思说自己读的是美术史?”
赵磊又是一句我靠,他也反应过来了,“不对吧,前面俩字,压根就不是中秋,明明是圣,圣诞吧!”后面的吧字,说的很心虚。
邱玲点
,然后解释,“嗯,是的,就是圣诞,我把中秋帖改了两个字,要送给闺蜜当礼物!”
众
恍然。
中华有十大传世名画,也有十大传世名帖,之所以,是十大,而不是十二大,二十大,这跟现代
排名有关。
古
才不会无聊的排什么十大。
至于这个榜单是谁排的,苏亦也不知道,反正不是胡润。
这里面还涉及到一个名词——传世,之前,之前社科院文博考研真题就有传世青铜器跟出土青铜器学术价值的考题。
所以传世与出土,这是在考古学两个很常见的概念。
而学过中国美术史的
,对于十大传世名帖都不陌生。
就算美院教授的中国美术史都是美术简史,但在介绍书法以及碑刻的时候,总是绕不开两晋书法艺术。
两晋书法艺术主要表示在行书上,其代表作就是三希宝帖。
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其中经过专家鉴定,《时晴帖》和《中秋帖》为后世摹本,只有《伯远帖》乃晋
真迹分藏于北京和台北故宫博物院。
之所以称为三希宝帖,也跟点赞狂魔乾隆帝有关,这三章帖子都被他收录在自己的书房三希堂中。
实际上,魏晋流传至今的墨迹大都是唐
勾填本和临摹本,其中以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的书迹比较多。
而他们的作品有可贴流传,为后世贴学范本。
书法篆刻专业的学生,根本就躲不开魏晋书法。
这是书法文化,绚丽缤纷的时代。
其中的代表
物,就有陆机,王羲之,书圣就不说了,
都知道。
接着就是王献之,卫铄,王珣。
三希宝帖的三王,都是一家
。
东晋
,书字风气最盛,
随便拎出来一个来,都是书法大家。
比如庾、郗、王、谢等大家族中书法家屡见不鲜。
这主要跟两晋的士族制度有关,这方面不展开见,历史,尤其是美术史,一个很枯燥的东西,不管什么历史,一根史学研究沾边,就必须从田野考古+史前文化开始。
美术史也不例外。
也是从史前艺术史开始扯。
然后再到青铜艺术,然后春秋战国的礼乐艺术,尤其是出土的战国编钟,就足够写好长一个篇章,接着就是秦汉的建筑以及雕塑。
然后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那么书法,碑林,壁画就没有办法绕开。
尤其是书法,一般说来魏晋时期既是书体的终结期,又是书法技法的集大成期。
书法字体的演化,基本上就是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东汉、魏、晋的
书、楷书、行书诸体。
到了这,基本上,完了。
甲骨文之前的象形文字,就不说了。
因为象形文字,他不是汉字。
对于艺术专业来说,不管
啥,都要懂得艺术史的来源。
苏亦看过靳东跟李健在
大的对话视频,其中就有
拿靳东在学生提问环节,不推荐具体书来攻击对方的
设问题。
从其他方面攻击对方
设,一点问题都没有,但从
家不推荐具体书籍攻击
家
设,这话就有点好笑了。
那个对话视频里面,苏亦就非常认同靳东的一段话,学艺术的,就去看艺术史就行,学表演的,就去看戏剧史相关书籍,学导演的,就去看电影史,学美术史就去看美术史。
这话一点都不假。
读书,就要有一个系统的框架去读书,不要瞎**
读,不然尽管你读过很读书走过很多路,那也是白读。
盲目给一个
推荐一本书,然后想让
去收益终生,这是传销,不是推荐。
想要培养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这玩意并不是从学素描+速写+色彩开始的。
而是要多读书,多读相关的美术史类书籍。
这也是为什么高校开设艺术类专业的时候,都会上一门相关学科历史类课程是一样的道理。
美术史专业的学生,就更不要说了。
你都读这个专业了。
书法历史不知道?
那还搞毛啊?
但是,也不能苛求一名本科生就懂得多少。
因为大部分的美术生,学的美术史就是通史,是简史。
大部分都不会
研究生某个专题历史。
比如苏亦他们会上中国美术史,会上美术史考古,但他们却不会单独上一门书法篆刻史,因为这玩意是书法篆刻专业应该学的。
但三希宝帖太出名了。
他小时候跟老爷子学习书法的时候,就开始拿这些玩意来临摹。
这些年,也不知道写了多少遍。
这也是为什么,他一提笔,就可以把邱玲这副字帖的内容给复制出来。
因为本质上,他不是复制邱玲的字帖,而是在复制《中秋帖》,他不会才怪。
但要论笔锋,结构,他是没有办法跟书法研究生的邱玲相比较的。
但忽悠一下赵磊,肯定是足够的。
这货并不是不知道三希宝帖,他死就死在邱玲改编的圣诞两个字上。
《中秋帖》原文: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
何庆等大军。
二十二字,不多不少。
最重要的是,木有标点符号。
古
,是不用标点符号的,大部分通过语感,语气助词,语法结构来断句,就算有其他标注,也不统一。
标点符号是清末引
的。
所以这里面就有个有趣的小故事。
清末民国初期的时候,稿费根本就算标点符号,后来鲁迅先生较真了,直接扔一篇木有标点符号的文章给出版社。
顿时,让出版编辑看得吐血。
于是,标点符号就算钱了。
这个传统一直保持到现在(这也是为什么扑街作者喜欢断句+标点符号的原因,都是钱啊!)
标点符号是一个神奇的东西。
关于标点符号的段子,网上一大堆,不罗列。
苏亦比较好奇,学姐邱玲要把这话帖子送给闺蜜,意义何为。
结果,邱玲的解释,却让苏亦笑
了,“我闺蜜跟他男朋友在一起了,就希望对方能够跟他求婚,又不好意思明说,就想到一个委婉的方式,让她写副字帖。”
“那为什么会是中秋帖啊。”
“对啊,为什么偏偏是中秋帖?”
“这里面有什么暗示吗?”
不止苏亦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