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官田还多的时候,武艺合格,估计也能混个军籍良家子的身份。
奈何如今四海无闲田,要么移民辽东、河套等地;要么就参军混军功,靠勋身混出个良家子的身份;要么就只能成为民籍。
永业田是朝廷的,当爹的没资格分,只能把其余的家产分一分。
如果老大家的孩子没了,或者考核不合格不能
伍,那继承顺位就是老三、老四。老二一旦开始正式做教习,就等于分家了。
和平民百姓的均分继承法不同,这些老五营的良家子还是贵族
衔继承法,主要是继承军籍身份,虽然这个贵族的
衔小到了不能再小,快赶上汉朝时候的“百姓”爵了,但终究是个特殊的身份。
为了这个军籍身份,也只能拼命去学去练,最起码得验考合格才能继承军籍。作为皇家的基本盘,这个管的还是很严的。
刘钰暗暗记下这些细节的东西,又问道:“老
家,那你有军籍,您的儿子是都有资格
营学的,是吧?”
“对。我有军籍,哪怕大儿子承了军籍,我的儿子还是我的儿子,也是可以
营学的。但我的孙子就不一定了。爹是良家子,儿子便可
营学;爹不是,便不能。孙辈不在其内。”
“
营学……嗯,一年也有些东西吧?”
“营学里那点东西,不值什么。几叠纸、几尺棉布。主要是能学认认字,算算数,
后不做睁眼瞎。若运气好了,考
上舍
了武德宫,那才是正途。”
“
娃也能
学?”
“
娃有
娃的学堂,
不得内舍,只能学些认字,算数。
后生了娃,也好教教娃娃,自小学会认字罢了。
教习教
娃娃,认字、算数,一个月也有个五六钱银子,三十斤米,能活自己。”
“嗯。那若是家里外面没什么产业,除了永业田也没别的,儿子又多,又考不上上舍,这怎么办?”
“怎么办?当兵呗。不是良家子也能当兵啊,一个月也有些银子,总不至于饿死。若是真快饿死了,那也可以去辽东、蒙古、河套那边移民。朝廷每年都会派
来问,只是去的
少罢了。但真快到饿死那天,也就只能去了。”
再多问了几句,壶里的所谓“好茶”也没了滋味。
可能是断了手加上有个最低的一转勋,每年过年会有一些赏赐,只是这茶叶的品级也是次了点,很可能是被
倒手了。
刘钰这一次主要是询问一下老五营良家子的生活细节。
想了想,想要有
争相报考……
前提得是,待遇要高。
主要是就算是武德宫的落榜生,也有军籍身份的保证。在村社里,有教习田,去了刘公岛,老婆孩子得跟着……总不能自己上船,让老婆孩子在家,跟鸬鹚似的把脖子绑上。
“老
家,这如青海,做了营学的教习,有了军籍,不说各个村社的教习田,那一个月给多少银子?”
“嗯,做教习,与从孩儿军等。一个月二两银子。年节另有粮米。”
心里大致算了笔账,折算下来,这一年下来,至少也得给个四十两银子。
少了的话,肯定没
去。
主要是海军初兴,前途未卜,谁知道这玩意有没有前途?若无前途,给的又少,那还不如在村社营学里当教习。
此外还得保证他们的永业田,暂时
给村社其余
耕种,但是将来还要还回来。
而且还得保证这些
的子
学、
学的水平还不能低于村社营学。
照着第一批实习军官加实习士官,三百
收,就得做好一年至少两万两银子的准备。
后转正了,待遇肯定也得提升,不然谁会努力?讲
怀,太扯淡。转正工资得加一倍,做了舰长还得更高。
水手的话……各个营学里不能进学的,肯定是优质的,最起码认识些字。
但优质的太贵,大顺应该养不起这么一支高素质的海军,至少暂时养不起。
刘钰琢磨了一下,水手还是等着水灾旱灾,从灾民里抓吧。给个窝窝
、外加一个月一两银子,应该就能抓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