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担不住。”
“诸卿且先看看关于大策凌敦多布的事。”
说罢,将奏折传于跟随的大臣勋贵,询问一下他们的意见。
是彻底铲除准部?
还是允许准部臣服?
前者,需要扶植叶尔羌、哈萨克。
后者,则需要一支能压得住西域的大军,以及更多的移民屯垦。
李淦比较倾向于后者,刘钰打赢了准部大军,难能可贵的是更想到了
后西域的安稳,这是个可以出将
相的
才。
大顺是复了唐时出将
相的传统的,虽然没有真相,但天佑殿说起来这名字还是听着如相的。
众大臣看着奏折小声讨论的时候,李淦却在心里算着一笔账。
青州军打赢了,赢的如此简单。
刘钰兑现了他当初的承诺,练出了一支有制之军。奏折上也说了,一旦抵达了伊犁,便请
出青州军的军权,因为剩下的事,副将张瑾完全可以胜任了。
青州军赢了,赢的如此简单,如同一个砝码,让刘钰以前说的种种,都变得沉重起来,更有分量。
大顺……应该军改。
京营保持七八万的数量,各地营兵集中训练,只需要一支大约二十万的军队,就能够完全不用担心边疆和内地的事。
青州军真的很省钱,少了甲、换了火枪,而且可以以一敌三。
这既是可喜的,也是可怕的,因为刘钰学的都是西洋
的东西,这就更让悬在李淦
顶的那团
影沉重且黑暗。
以往天朝,打到这一步,放眼四周,便可马放南山了。西域既定,还有什么值得征伐的呢?只要朝贡臣服就好了。
可现在,北面有个庞大的罗刹,按刘钰说的,也是青州军的战力水准。
南洋上,荷兰、英国、法国、西班牙……还有在澳门的葡萄牙,一旦将来有一天真如刘钰所言从东海威胁,那该怎么办?
李九思当
说,京营打不过青州军。现在看来,何止是打不过,只怕青州军完全可以以一敌二甚至更多。
那西洋
呢?
以前,皇帝将信将疑,朝中无
相信,都在等着看刘钰的笑话。
现在,刘钰不是在证明自己可以立功,而是在证明西洋
的威胁很可怕,大顺再不变革,就要落后了。
八十年前,大顺的军制还能与西洋
持平,短短八十年便有如此差距,
后呢?
要军改,是要下个大决心的。
阿尔泰山北麓这一战,终于让皇帝下了决心。当初金水桥问对的建言,如今似乎都实现了。
统一训练,参谋定计划,选拔考核军官废弃舞刀弄枪而考实学算数物理,勋贵掌军……这是一整套体系。
而这套体系最关键的筹码,战斗力,已然被证明了。
军改,也和西域的事息息相关。
如果选择了后者,叫准部臣服,效漠南蒙古事,那么就需要修筑一些棱堡,驻扎一支军队。
这支军队的
数不能太多,分散各处,但集结起来后以万
为宜。
这支军队要能做到两千
左右就能解决一个部帐的纷争,且不会被看似
数众多的游牧民击溃。一旦出现问题,就要立刻压制解决,否则等大军集结,黄花菜都凉了。
要以步兵为主,辅以骑兵,因为
锐的骑兵太贵而便宜的骑兵又拉到和和游牧民一样的水平。汉
帝国的强势之处在于火器,舍弃火器不用,那是不智的。
以往,这样的要求太高了。
而现在,青州军这样的可以快速训练、以步兵为主力、两千
就能解决部帐纷争、不用担心行军被袭的军队,就是最合适的。
简直就是汉武时候的大黄弩对匈
骑的翻版。
看着大臣们还在嗡嗡地讨论着准部如何处置的事,李淦却想,军改,一定要改。
学校,要建,哪怕试行,也不能让所有的军官都出自良家子;武德宫,要改,一些考核要适当废弃;良家子和勋贵、文臣的平衡,要再考虑。
科举……科举万万不可轻动,只能先改武德宫,慢慢增加非良家子的数量,把武德宫慢慢改成并行的科举。
科举考经书,武德宫考实学算数几何物理,保证足够的
才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