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一版主网 > 新顺1730 > 第五十五章 三人行,必不远

第五十五章 三人行,必不远

提示:本站可能随时被屏蔽。当前新网址:m.dybzw.xyz 无法访问请发邮件到 Ltxs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虽见刘钰是笑眯眯的,陈青海却从这句话里听出了别样滋味,跟着刘钰混了这么久,耳濡目染之下,对大顺的政治结构还是有所了解的。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大顺允许甚至鼓励儒林结社议政,这是太宗遗训,而并没有如官制一般不久即遭废弃的原因,是因为大顺皇帝手里有一支不可能结党结社的良家子。

良家子若能结社结党,皇帝肯定会第一时间灭掉苗,儒林结社那无所谓,他们嘴再厉害,也没有枪杆子。

可枪杆子若是自己结社结党,皇帝必然不允。

他哪能不知浅?赶忙道:“大,并不是的,只是大在土佐的时候,我们在海上飘着,闲着无事讨论了一下而已。”

“其实主要还是想着,若有四十万可以分封的战功,南洋印度,唾手可得。海军分走十万、陆军分走三十万,这也足够了吧?”

“大以为如何?”

刘钰不置可否,哈哈笑道:“此事……哎,青海啊青海……”

笑着摇了摇,这件事他需要仔细考虑。

这么搞,将来非要搞出来一支几十万有枪杆子的、最保守的阶层,没有之一。

本来他对良家子和府兵的定位就是保守,这一点他很清醒:当整个天下比保守还反动的时候,保守就是进步;但当天下开始变革的时候,保守就是反动。

只不过军事贵族,相对于礼教教士化的士绅贵族,也就是两堆垃圾中选一个不那么恶臭的而已。

所以他才放着基础极好的良家子们不用,非要花大价钱办实学,培养平民子弟,逐渐取缔良家子充斥的军官生。

但陈青海的这个想法更狠,对刘钰的计划简直算是釜底抽薪:既然靖海宫中的平民子弟逐渐增多,那就直接把他们也拉到小军事贵族的行列之中,大家变成一家,不就没有分歧了吗?

原先位子就那么多,大家分歧很大,现在天下之大,广阔天地,去外面自己给自己找位子不就好了?大家都是拿枪的,倭国又是现成的分封制,这不白送的四十万战功位子吗?

平民子弟将来会选择为多数的幸福提着脑袋反不公?还是直接加到国力上升期的军官生新贵族行列?

没钱看小说?送你现金or点币,限时1天领取!关注公·众·号【书友大本营】,免费领!

这选择是不需要考虑的。

打下蒙古,对军官生而言,并没什么好处。百姓或可去垦荒,军官生总不能去那边当放羊的农主。

打下西域,对军官生而言,也没什么好处。反倒是要蹲在蚊子如云的地方垦荒,戍边,驻守。

打下南洋,对军官生而言,还是没什么好处。多半是一群信绿教的,而且还是原始村社制,分封到那,疾病丛生,分封到那活下来的概率也就五成。再说那是贸易公司的利益,就算有,相对于土地实封的诱惑还是小了些。

唯独本,大为不同。

分封制心,百姓对贡米制也习以为常,乡间寺子屋还不多,识字极少,统治阶层的武士都是士兵,又都住在城下町,在乡间几无势力。

武士皆为兵,一扫而空,势力即可真空。

这对渴望当小地主、小贵族的军官生而言,简直是天赐之地。

五公五民,居然还如此稳固,那至少改五公五民为十一税甚至五一税,那不是轻易便为仁政?岂非轻易便坐得稳?

按刘钰的设想,是培养一大批儒学科举之外的边缘的新识字阶层,将来要么改科举、要么天下大

但陈青海的意思则是,国内的蛋糕我们这群儒学外的识字阶层不要了,我们去外面抢蛋糕。国内怎么科举就怎么科举,保持不变就是,学实学的都去当兵,去外面当地主不就好了?

虽然他可能没这么想,甚至可能想法真的就是很简单的“效周公分封而化中原两千年基本盘”的想法,但这件事一旦开始做的后果,怕是有些难以控制。

刘钰怕就怕在军改后的新军中、海军中,中下层军官生普遍怀有这种想法,甚至结社,那可就有意思了……

陈青海仰看着在那失笑支吾的刘钰,自觉自己这个想法很好,大家都很支持,而且将来打仗开疆扩土也更有劲。加之鹰娑伯向来与朝中文官们不和,怎么看都觉得刘钰应该支持他的想法才是。

半晌,刘钰只觉得这件事需得仔细考虑,衡量利弊,这时候还是不要轻易表态的好,遂先找了个理由道:“青海啊,朝中自来就有‘汉以强亡,皆因军功封爵’之故的说法。你这时候说这些话,是在朝堂火上浇油啊。到时候,必有站出来说,若这么做,定然使得思战,则与秦无二,穷兵黩武,助长军功,恐有祸。”

“此事,我看再议。先打完这一仗再说。反正倭国就在这里,跑不掉。这一仗打完,后便如一块发糕,今切一块、明切一块,随时可以。这个不急。”

陈青海长长地叹了气,他常听刘钰说起朝中的事,对这个话题再熟悉不过了。

握紧了拳,狠狠地砸在了船舷防护板上,仰天长叹道:“昔明末时候,东虏不过十数万,差点陆沉神州。我等如今以狮子搏兔之势,放着倭国这等天生封建、农兵分离的天赐好地,缘何我们便做不得‘八旗’取而代之?今也以强亡、明也以强亡,窝在家里就不亡了?”

“军们打死打生,不过求个封妻荫子,为子孙留些基业。实封在外,又不抢士大夫的地,更不抢国内百姓的地,便去外面,有何不可?”

“倭乡间,寺子屋尚不多,百姓多不识字。天朝文化渗透已,识字的武士见一个杀一个,不过四十万而已。若行此法,百年之后,倭百姓皆与天朝无二。这不是信绿教的南洋,也不是只能放牧的原啊……”

愤懑之,化为一拳拳砸在船舷上的咚咚声,刘钰拍拍他的肩膀宽慰道:“此事再议。”

陈青海哎了一声,扫了一眼四周,唉声道:“大,我觉得,在国内做事太难了。文登的变革,要想推广全国,猴年马月。我说句难听的话,大还请见谅。”

“说。”

“大一直想做事,可大的事,未必做得成。国家按地摊派,明税虽低,可地租实高。加之小户摊派最多,以至一些土地不过二三两银子一亩。”

“小户买,摊派、亩税、天灾,稍有不慎便会血本无归,故而一亩地一年或可产一两银子,但地价却也就二三两、三五两。”

“大户买,既能避税、又能抵御天灾,又可不用摊派。”

说到这,陈青海直接问出了一个一直萦绕在刘钰心间的问题:“大的买卖、作坊、贸易……有几样可以确保回报率比买地更高?假设地三两银子,大户买之,五成地租,三年即可回本。大真有那么多的本事,可以保证年金分红率,都在三成以上?低于此,大家会买地还是会投资呢?”

“还有大给我们讲的,西洋银行国债的事,大觉得,朝廷给得出每年百分之三十的利息?给不出这些利息,凭什么募集国债?大户将银子买地不好吗?那可比大中的国债赚的多,更保值,还不用担心朝廷赖账。”

“我大顺自有国在此,很多良策,怕是不能学来用的。”

“英国地租低,且永佃,故而迫使驱民而并田,为求得利。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