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这也算是市场调控,供需关系。
成祖为了“卖上高价”,按照固定的价格,用胡椒、苏木折算钱,给官员发工资,强行高价。
这就类似于前些年奥斯坦德事件,茶叶价格
跌,荷兰东印度公司分红的时候,不给钱,而是按照去年价格高涨时候的茶价,一个
东发两包茶叶,可以想象
东会作何想法。
下西洋被废,本身也是个很明显的利益冲突。
内帑、国库分开。造船下西洋的钱,国库出;回来之后的利润,归内帑。
这就类似于东印度公司募集
本的时候笑嘻嘻、分红的拜拜了您呐,要是这种模式都能持续下去,所有的经济学书籍都得撕了重写。
纯从经济角度去考虑郑和下西洋、大明帝国的贸易策略,就是“皇家南洋垄断公司”,靠和东印度公司差不多的“禁海”政策,获得超额利润和垄断权。
这就是为什么“东印度公司”模式无法适应大明或者大顺。
搞不好就搞成禁海倒是禁了、垄断没垄成。
海岸线太长,走私无法杜绝,皇家想搞贸易垄断的钱,只能选择便于垄断的方向。比如满清为了弄钱,弄出的十三行。
说一千道一万,都是为了一个字。
钱。
商
的钱,不是皇帝的钱,就这么简单。
为什么大顺可以在
本搞垄断公司,因为
本自身锁国。大顺这边查一道、贸易公司半途查一道、
本自己锁国还能查一道,所以可以搞成垄断。
要感谢德川家的锁国政策。
松江贸易公司对
垄断,靠的是
本,而不是靠的大顺朝廷发的那张垄断令。
没有
本的锁国,垄断令算个
,就
本锁国都有海商强闯马关海峡、往小仓走私的“武德”,朝廷的垄断令还不就是个
。
而南洋,是没办法垄断的。
荷兰
那么牛,照样没法垄断,英国
、华
照样可以走私,照样可以绕开荷兰搞香料。
最终郑和下西洋的垄断模式被毁,也是因为江南商
们希望打
垄断。这和荷兰东印度公司在荷兰内部许多
反对其垄断权的原因,基本如出一辙。
李淦和刘钰讨论过这其中的区别,也一起谈过郑和下西洋的教训,最后得出了结论就是南洋是没办法垄断的。
但是,卡住巽他海峡、马六甲海峡,是可以维系对欧洲贸易的垄断的。
皇帝要拿的钱,不是南洋和大顺贸易的钱。
而是,与西洋贸易的钱。
大顺商
和南洋的贸易,
怎么搞怎么搞,查查海盗、查查偷税就好,反正海岸线那么长,走私没法查,也收不到几个钱。
但,南洋的香料、大顺的丝绸瓷器茶叶、蔗糖等,对西洋的出
,皇帝是要卡住
子垄断的,是要照着养得起海军,还能顺便往西域、鲸海移民的利润去琢磨的。
皇帝琢磨的,和刘钰琢磨的并不一样。
皇帝琢磨着,如果贸易公司能走出去,能借着和瑞典
的合作把货卖到欧洲去,那最好。
如果不能,那就拿下马六甲,在马六甲搞一
通商,靠垄断对欧贸易获得利润。
在马六甲关上门,将南洋作为大顺的后花园,彻底清除西洋
的势力,将西洋
的商馆都扔到马六甲去。要买香料、瓷器、生丝、茶叶等,就在马六甲买,别的地方别想。
而南洋那些小国,也只能和大顺贸易,但不是官方主导的,而是让利给商
,任他们自己玩去。
这种统治和盈利的想法之下,华
在南洋立国,就成为了一件不可容忍的事。
既然南洋作为后花园,那么类比安西都护府,可以有安西四镇、可以有西域小国,但却绝不能有汉
自己成立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