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了?
好说。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爸比带你们去吃自助餐!
瑰丽多彩的珊瑚礁群,水温适宜,食物丰富,是属于海洋生物乐园,同样也是秦颂眼中的自助餐厅。
为了以防自己吓跑大多的鱼虾,秦颂停留在珊瑚礁基地的外围,粗壮的触手向前一挥,同时发出指令:“去吧,皮卡丘!”
身上那群五彩斑斓的小可
,就立即游了出去,biu~~biu~~biu尾翼和泳足发力,迅速的潜
珊瑚礁群。
本体孕育的畸变生物,和秦颂带着特有的心灵感应,只要沉
心神,就可以清楚的感受到它们身处何方,正在做什么。
比如现在,一只娇小玲珑的螳螂虾,闯
了一群小蝴蝶鱼的领地,捕猎本能释放出来,偷偷的潜
珊瑚缝里,守株待兔。
短短不到半分钟时间,一只倒霉蛋优哉游哉的从旁边路过,那只螳螂虾别看小,但是速度快的惊
,瞬间从缝隙里钻出来,充分展现了一个职业拳击手的战术素养,一记简单粗
的直拳轰了出去,正中珊瑚鱼的脑壳。
一瞬间,珊瑚鱼的脑袋凹下去一个坑,眼珠子瞬间
了出来,还没来得及翻身,就被螳螂虾抓住,拖到了石缝里。
什么叫效率,这就叫效率!
视线转移到另一边,两只螳螂虾并肩作战,一前一后正在疯狂的
打一只硕大的扇贝。经过畸变后的螳螂虾,别看体型不大,但力量比平常螳螂虾还要强大。
扇贝坚硬的壳很快就支离
碎,露出娇
的皮
,供它们俩大快朵颐。
不过螳螂虾幼体的体型还太小,所以捕食选择的对象,大多是海底的小鱼,比如斑纹拟鲈、拟花脂鱼、鹦嘴鱼、新月鲷等等,以及大大小小的贝类生物。
望着这群饿死鬼投胎的螳螂虾,秦颂心里涌起老父亲般的欣慰。
小宝贝,快长大。
爸爸还需要你们来守家。
第一波螳螂虾幼体放出捕食后没多久,第二个畸变孢囊发育成熟,个
和雀尾螳螂虾相差不大,也在短暂的嬉戏后,放
珊瑚礁群里自行捕食。
直到第三个畸变孢囊发育成熟,给了秦颂一个小小的惊喜。
英畸变体!
这一波就是体型最大的豹纹螳螂虾(学名斑琴螳螂虾),其中有一只一出生就鹤立
群,不仅体型比其余小伙伴大上三分之一,差不多10厘米,就连样子都发生了奇妙的变化,
胸部格外发达,几乎是其他的两倍那么大,作为武器的螯钩,颜色漆黑,狭长的刀锋硕大无比,足有小拇指大小。
英畸变体似乎自带大哥光环,那些同胞出生的小兄弟,都不会漫无目的围着秦颂玩耍,而是整整齐齐的跟着老大,颇有纪律
。
为了测试
英怪的智慧,秦颂特意让这只大哥螳螂虾执行了一些简单的指令,比如向前游,向后游,停止、翻滚、挖掘泥沙等等。
结果喜
,大哥螳螂虾都能顺利的完成,甚至小弟们也都效仿它的动作。不过再复杂一点儿指令,类似原地转圈三百六度外加托马斯大回旋,就无法理解了。
不过,这对于秦颂来说,足够用了。
在‘进食’指令发出后,老大带着一群小弟排着整整齐齐的队伍,游
了珊瑚礁群中,享用自助大餐。
秦颂特意观察了它们的捕食行为,惊讶的发现,这群拥有
英的螳螂虾群,并不想刚才那两波靠着本能各自为战,而是以老大为核心,组成了一个战斗小分队。
它们捕食的目标,体型要大的多。
例如第一个捕食目标——一只缩在岩缝里探
探脑,灰不溜秋的海鳝,足有小孩胳膊粗细,半米长短。
这群螳螂虾先是在大哥的指挥下,偷偷摸摸的接近岩缝,然后埋伏在出
的四周,海鳝刚一露
,它们就整齐划一的一拥而上,一顿
锤过后,海鳝的脑袋几乎都不是脑袋了,直接就锤的烂兮兮的,凉透了。
进食也十分有意思,大哥先吃第一
,接下来小弟们才围上去开始享受。
有组织,有纪律。
群殴的效率就是比单挑要高的多啊。
这就是
英的魅力。
只可惜三十只里面才孵化出一只,比例实在不能算高。
小宝贝们在珊瑚礁群里捕食成长,秦颂也像个刚把孩子送
幼儿园的大家长,有些不太放心。毕竟它们攻击力强是强,但体型太小,要是遇上什么凶悍的家伙,一
吞一个,并非没有可能。
不过事实证明,他的担心有点儿多余,这群畸变螳螂虾的比他想象的要聪明的多,体型小也有体型小的优点,能够轻易的穿梭在狭小的珊瑚群中,利用各式各样的掩体,打的多是伏击战,利用速度快的优势,重拳出击,一击致命。
当然,这和螳螂虾本身喜欢埋伏突袭的习
密切相关。
观察了一会儿,基本放下心来,秦颂就大摇大摆的回到他舒适的巢
中,准备下一波的新兵计划。
新的畸变孢囊需要一天时间才能重新生长,加上昨天一天,今天一天,基本一波新兵的生产时间在三天,一波三十只,平均一天10只。
比起凡登公国那
水般抢滩登陆的海怪,自然是不够看的。所以,最好的选择就是苟起来发育,必须尽快形成规模,才能形成战斗力,在没有形成一定规模前,最好不要
露。
这座鸟粪岛的经济价值极高,第一批皮皮虾军团,既能在珊瑚礁中获取充足的食物成长,又能暂时充当岛屿的守卫。
小宝贝们在珊瑚丛中的进食活动,比正常的螳螂虾要疯狂的多,几乎不是捕食,就是在捕食的路上,如同一个个饕餮般无休止的进食。
而这种异常的食欲,也衍生出一个现象——蜕壳。
甲壳类生物的钙化壳是无法生长的,随着体型的增大,就必须蜕去旧壳。畸变后的螳螂虾也没有摆脱这个限制,再加上它们超强的食欲,蜕壳就理所当然的发生了。
最先蜕壳的就是
英螳螂虾,它在小弟的护卫下,躲在石缝中,经历了一阵艰难的挣扎后,从旧壳张脱离出来,体型
增了将近三分之一,新的甲壳比之前的甲壳色彩更加鲜艳,也更加的厚重。
在甲壳完成硬化后,它就再次开始掠食。
接着就是其余的螳螂虾幼体,也都先后蜕壳成功,体型随之增长。基本上第一次蜕壳结束,除了
英螳螂虾之外,其余的幼体体长都达到了6厘米左右。
然而,事
比秦颂想象的还要夸张。
短时间内巨量的营养摄
,导致生长速度极快,蜕壳的频率也很高,基本上进食三到四次后,就有幼体开始蜕壳生长。
平均一天下来,竟然蜕壳将近十次。要知道,龙虾的幼体一般2-4天才蜕壳一次。畸变体竟然是其的近20-40倍。
到了黄昏时分,这群小宝贝们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个个体型都将近40厘米,比成年螳螂虾都要大的多,平均每次蜕壳增长2-3厘米。
而那只一出生就与众不同的
英螳螂虾,体长超过半米,跟成年
的胳膊一样长,那巨大的镰刀,几乎快赶上收割用的镰刀了。
这种蜕壳会随之体型的增大,变的缓慢起来。比如
英螳螂虾的最后一次蜕壳,需要进食8次。
现在的螳螂虾,每一只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