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志和尚是谁?”
曹七七想了想:
“宝志和尚为南北朝时金陵高僧,世称宝公、志公,他是南北朝时建康(南京)
。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七岁出家于钟山道林寺。关于他的事迹,大多散见于《南史》中。宝志和尚留在世上的痕迹宝公塔和三绝碑,就在如今南京中山陵灵谷景区。”
“宝公塔与志公殿相毗邻”
“宝公塔是梁代名僧宝志和尚的墓塔,即文学作品中的济公和尚。”
“梁代古塔为五级石塔,建在南京钟山独龙阜,明初建孝陵时迁至灵谷寺”
1935年为建阵亡将士公墓,宝公塔被迁至志公殿附近。
据记载,其棺椁内有一石函,内有一只陶钵,钵内保存有宝志的佛牙、舍利,此外另有一方石碑,石碑上记载了宝公塔从独龙阜迁徙灵谷寺的经过。
三绝碑原本在宝公旧塔前,后迁至志公殿内,因碑上刻有唐代画家吴道子所绘宝志像、李白所作像赞以及颜真卿的书法,故称“唐贤三绝碑”。由于战火毁坏,历史上曾有多次重刻。到清代第三次重刻时,碑额上端又增添乾隆手书“净土指南”四字。。
“唐贤三绝碑”始刻于唐代,是为了纪念梁代名僧宝志和尚而立。
据历史记载,笃信佛教的梁武帝特别敬重宝志和尚,并尊其为国师。宝志去世后,梁武帝特地出资在紫金山独龙阜玩珠峰下建佛塔(该塔在建明孝陵时移至灵谷寺)安葬。与宝志同时代的画家张僧繇还特地为其画了一幅全身像。
“三绝碑”中的第一绝,就是唐代画圣吴道子根据张僧繇的画摹绘的志公像。吴道子的这幅画线条流畅、体态飘逸,因此就成了宝志的标准像而被刻在石碑上。
不久,诗
李白游金陵时见到此画,顿发思古幽
,信笔写下了四十字的像赞一篇。又过数年,书法家颜真卿任升州刺史时又将李白的像赞以正楷重誊,并刻于碑中宝志像的上方。于是,“李赞、颜书”就各自成为了“三绝碑”中的第二、第三绝。
如今,从旧拓上见到的“三绝碑”内容并不止这些。分列于宝志像左右两边的还有元代书法家赵孟頫题写的《宝公菩萨十二时歌》;而碑最上面的“净土指南”四字,则是乾隆帝第二次下江南时书写。
曹七七顿了顿:
““三绝碑”历经历史上数次毁刻。最初刻有唐代三大家真迹的原碑保存时间是最长的,一直到宋末元初才因战火毁坏。元代重刻时又增赵孟頫书写的《十二时歌》,此后明
笔记中就称之为“四绝碑”了。可是“四绝”的名字很快就随着碑的被毁而被淡忘了。当清初再次重刻时,
们都习惯用它最早的名字“三绝碑”。如此反复,“三绝”之名就一直延续下来”
“说回宝志和尚其
一生充满神话色彩的宝志”
“难道还有玄学故事?”
众
感觉这是一个有故事的和尚。
“是的”
曹七七说道:
“宝志和尚生于东晋末年,历宋、齐、梁朝。他整
提著的杖
上所挂的刀、尺、佛,据说是用谐音暗示未来的三个朝代:
刀切削整齐,预言齐朝;
尺用于丈量,预言梁朝;
佛可掸尘,预言陈朝。”
而他的预言总是很灵,且名声越传越大,连梁武帝都特别敬重他。上千年沿袭下来的寺庙撞钟习俗,也始于宝志。
有一次,梁武帝询问宝志如何解救地狱中的痛苦,宝志回答:“惟闻钟声,其苦暂息”,于是梁武帝下诏要天下寺院击钟。
有关济公的故事传说,在南宋时代即已开始流传。
先是凡俗神童李修元或是得道高僧道济的一些富有传奇色彩的片断故事在民间耳闻
传,后来通过说书
的话本说唱,内容逐渐丰富。直至明末清初,出现了一部描写济公传奇事迹的《济公传》。
据清末文
蒋瑞藻先生在《小说考证》中说:实则南宋初无济公是
,乃因六朝宋宝志而伪传者也。”
“这么邪乎?”
“真的假的,老妹儿,我读书少,你可别骗我”
曹七七呵呵一笑:
“史书这么记载的”
“《梁京寺记》记载梁武帝天监十三年,梁武帝用二十万钱为圆寂的宝志禅师修筑定林寺前冈独龙阜。永定公主用汤沐之资,在其上造五级浮屠。”
“浮屠?”
“浮屠,即佛也。”
曹七七叹了
气:“中国佛教徒多将浮屠视为佛塔。造浮屠佛塔被视为建功德的事。”
“汤沐之资是啥?”
们对这个名词有些蒙。
“难道是年龄?”
曹七七一
黑线:
“神特么年龄,
露了吧,你们之前就是划水了”
曹七七气呼呼道:
“汤沐之资,汤沐源于:汤沐邑”
“汤沐邑”这个词语源于周代的制度,是指诸侯朝见天子,天子赐以王畿以内的、供住宿和斋戒沐浴的封邑。后指国君、皇后、公主等受封者收取赋税的私邑。而贵族受封的汤沐邑,则是一种食邑制度。
《史记·平准书》:“自天子以至于封君汤沐邑,皆各为私奉养焉。”
唐·杨炯《泸州都督王湛神道碑》:“母常山公主,河东有汤沐邑,因家焉。”清·龚自珍《答
问关内侯书》:“其
揖让乎汉天子之朝,其汤沐邑之
,稍稍厚乎汉相公卿。”亦省作“汤邑”。
秦汉以前,卿、大夫在食邑内享有统治权利并对诸侯承担义务。
秦汉推行郡县制,承受封者在其封邑内渐无统治权利,食禄已改为以征敛封邑内民户赋税。食邑随爵位黜升而损益,可以世袭。
从官员等第上说,如果一个县成为汤沐邑,官员的级别可能会有变化,举例来说:东汉桓帝时以汝南郡阳安封给
儿为汤沐邑,于是该邑长称令,公主死后,阳安令复降为阳安长。令的级别略高于长,见《后汉书·孝桓帝纪》。
所以,汤沐之姿,意为从自己的赋税等收益之中拿出的钱,也可以说理解是自己家的私房钱。
“原来是这个意思”
众
恍然大悟。
“这古
就喜欢整这些文绉绉的名堂,搞得老夫这个博士还以为自己是个文盲”
“术业有专攻,仅此而已”
“也对,毕竟隔行如隔山”
曹七七忽然想到什么:
“提及永定公主,就不得不说南京一处古寺:永庆寺”
永庆寺位于南京城内五台山东侧,此寺庙就是永庆公主舍宅为寺所建,故名永庆寺。公主又捐汤沐之资,在寺内建五级石塔一座,全用白石砌造,故称白塔,而永庆寺又名“白塔寺”。
朝代更迭,寺内建筑均告坍废,惟存一塔,明清年间几经修缮。
据《金陵梵刹志》卷二十记载,明代永庆寺当时寺内主要建筑计有:山门三楹,天王殿及正佛殿为五楹,立佛殿、伽蓝殿、观音殿、祖师殿及禅院均为三楹。另建宝塔一座,钟、鼓楼二座,回廊二十二楹,方丈室十楹和僧院十四房等,规模颇为可观。明代著名文
顾辚曾来此游览,盘桓终
。
太平天国时期,仅存白塔毁于战火,寺庙亦遭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