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一版主网 > 我盗墓被直播了 > 第一百零五章 冲角付胄

第一百零五章 冲角付胄

提示:本站可能随时被屏蔽。当前新网址:m.dybzw.xyz 无法访问请发邮件到 Ltxs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唐代铠甲:

唐代胄甲,用于实战的,主要是铁甲。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

除铁甲外,唐代铠甲中比较常用的,还有绢布甲和皮甲。

绢布甲是用绢布一类纺织品制成的铠甲,它结构比较轻巧,外形美观,但没有防御能力,故不能用于实战只能作为武将平时服饰或仪仗用的装束。

据《唐六典》记载,有明光、光要、细鳞、山文、鸟锤、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锁子、马甲等十三种。其中明光、光要、锁子、山文、鸟锤、细鳞甲是铁甲,后三种是以铠甲甲片的式样来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皂娟、布背,则是以制造材料命名。可鱼鳞甲、罗圈甲、山文甲,这些甲都属于一种范畴,它们不是全身甲。宋明两朝多装备此甲,甚至影响了民画艺术,民画中的武士都披此甲。

五代十国铠甲:

五代时期在服饰方面基本沿袭唐末制度,明光甲已基本退出历史舞台,铠甲重又全用甲片编制,形制上变成两件套装。

披膊与护肩联成一件;胸背甲与护腿连成另一件,以两根肩带前后系接,套于披膊护肩之上。另外五代继续使用皮甲,用大块皮革制成,并佩兜鍪及护项。

宋代铠甲:

以重量而言,中国宋代的铠甲是中国历史上最重的铠甲之一。

根据《武经总要》记载,北宋的步甲由铁质甲叶用皮条或甲钉连缀而成,属于典型的札甲。

在12世纪,欧洲锁子甲的重量不过10公斤到15公斤,15世纪时的哥特式全身甲也只有20 公斤。虽然17世纪最重的盔甲达到了42公斤,但普通的重型四分之三甲也只是在20--30公斤的范围内。其防护范围包括全身。

宋绍兴四年(1134)年的规定:步甲由1825枚甲叶组成,总重量达29kg,同时可通过增加甲叶数量来提高防护力,但是重量会进一步上升。为此,皇帝亲自赐命,规定步兵铠甲以29.8kg为限。

(注:1千克=2斤,1千克=1公斤)

此后,又把长枪手的铠甲重量定为32-35kg;由于弓箭手经常卷近战格斗,其铠甲定为28-33kg;

而弩手的铠甲定为22-27kg。同时期的欧洲步骑兵的铠甲类型还以锁子甲为主,没有达到如此的重量。

公元1140年前后,是宋朝军队最强大的时期。名将岳飞、韩世忠等,率领以铁甲、长枪强弩为主要装备的重步兵,以密集阵容屡屡击败真族金朝骑兵(这是守城战,岳飞的对金作战主要是野战,用骑兵反克真骑兵)。包括兵器在内,当时宋军重步兵的负荷高达40-50kg,因为宋朝少马没有大量的骑兵部队,所以未能全歼已溃不成军的金朝骑兵。

“这个事告诉我们,玩吃的时候一定要有载具,打不过可以跑,只要你跑的足够快,对方就追不上你”

曹七七的话音刚落,就有说道:

“我又菜又玩怎么?”

曹七七竖起一根手指摆了摆:

“呵呵,放弃治疗吧”

旋即继续说道:

“辽代铠甲”

据《辽史》记载,辽在契丹国时,军队就已使用重型铁甲,主要采用的是唐末五代和宋的样式,以宋为主。

铠甲的上部结构与宋代完全相同,只有腿裙明显比宋代的短,前后两块方形的鹘尾甲覆盖于腿裙之上,则保持了唐末五代的特点。

胸前正中的大型圆护,是辽代特有的。

辽代除用铁甲外也使用皮甲。

西夏铠甲:

武士所穿铠甲为全身披挂,盔、披膊与宋代完全相同,身甲好象两裆甲,长及膝上,还是以短甲为主说明铠甲的制造毕竟比中原地区落后一些。

西夏的官服为也可作戎服,如辽代的一样,两者五明显差别。

金代铠甲:

金国真军队普遍着重甲,其防护面积已与宋朝的相差无几,重装骑兵更过于,形式上也受北宋的影响。金代戎服袍为盘领、窄袖,衣长至脚面;戎服袍还可以罩袍穿在铠甲外面。

忽然曹七七话锋一转:

“大家应该对‘铁浮屠’一词并不陌生”

铁浮图又被称为铁浮屠引,是金国铁骑引的一种,属于金国大将完颜兀术(金兀术)的手下,与拐子马一起随同金兀术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1140年,完颜兀术率领手下十万大军和一万五千名拐子马、五千名铁浮图一起浩浩直奔南宋首都临安(今浙江杭州)。途中,铁浮图与拐子马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一直气势汹汹杀到长江边上的顺昌。

铁浮屠与金国的拐子马不一样。拐子是轻骑兵,马不穿盔甲以箭为主,采用两翼包抄战术。铁浮图是重装骑兵,马穿着盔甲,采用列阵中间突战术。

《宋史·刘琦传》:“兀术被白袍,乘甲马,以牙兵三千督战。兵皆重铠甲,号‘铁浮图’。”清夏燮《中西纪事·海疆殉难记上》:

“吴侍郎《朱副戎庙碑》系骈体文,其后段云:‘……铁浮屠林立於重关,铜面具风生於百战。’”

“许多画作中,常见铁浮屠的身影”

“金之后是元”

元代铠甲

元代铠甲有柳叶甲、有铁罗圈甲等。

铁罗圈甲内层用牛皮制成,外层为铁网甲,甲片相连如鱼鳞,箭不能穿透,制作极为巧。另外还有皮甲、布面甲等。样式为紧身窄袖的袍服,有领和方领、长和短两种,长的至膝下,短的仅及膝。还有一种辫线袄与质孙服完全相同,只是下摆宽大、折有密裥,另在腰部缝以辫线制成的宽阔围腰,有的还钉有钮扣,俗称“辫线袄子”,或称“腰线袄子”。

这种服装也是元代的蒙古戎服,军队的将校和宫廷的侍卫、武士都可服用。

清朝的铠甲与元代有类似之处。

明代铠甲:

明代军士服饰有一种胖袄,其制:“长齐膝,窄袖,内实以棉花”,颜色所为红,所以又称“红胖袄”。

骑士多穿对襟,以便乘马。作战用兜鍪,多用铜铁制造,很少用皮革。将官所穿铠甲,也以铜铁为之,甲片的形状,多为“山”字纹,制作密,穿着轻便。兵士则穿锁字甲,在腰部以下,还配有铁网裙和网裤,足穿铁网靴。

明代着眼减轻镜甲遵量,每付减至40斤至25斤,多为铁阀甲、锁子甲。

“最后就是清朝铠甲”

清代铠甲:

清代一般的盔帽,无论是用铁或用皮革制品,都在表面髹漆。盔帽前后左右各有一梁,额前正中突出一块遮眉,其上有舞擎及覆碗,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盘,盔盘中间竖有一根缨枪、雕翎或獭尾用的铁或铜管。后垂石青等色的丝绸护领,护颈及护耳,上绣有纹样,并缀以铜或铁泡钉。

铠甲分甲衣和围裳。甲衣肩上装有护肩,护肩下有护腋;另在胸前和背后个佩一块金属的护心镜,镜下前襟的接缝处另佩一块梯形护腹,名叫“前挡”。腰间左侧佩“左挡”,右侧不佩挡,留作佩弓箭囊等用。

围裳分为左、右两幅,穿时用带系于腰间。在两幅围裳之间正中处,覆有质料相同的虎蔽膝。

清朝时,大量使用的铠甲是绵甲,是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