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一版主网 > 我盗墓被直播了 > 第一百四十五章 六丁六甲

第一百四十五章 六丁六甲

提示:本站可能随时被屏蔽。当前新网址:m.dybzw.xyz 无法访问请发邮件到 Ltxs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这两顶冠冕,一顶出自神宗棺内,另一顶出自随葬器物箱内。一顶保存稍好,另一顶仅存金玉饰件。”

从现存物看,两顶与《大明会典》所载制度大同小异,并不完全一致。

曹七七略微有些迟疑道:

“定陵出土冕冠,冕板以桐木为质,呈前圆后方形。冕板长38.7,宽19厘米。上面贴黑素缎一层,下面贴红素缎一层。前后各缀十二旒,每旒穿玉珠九颗(白色3颗、红、蓝、绿各2颗),珍珠三颗,以五红色丝线相系。其冠卷(帽壳)作圆柱形,以细竹丝编结成六角形网状,髹黑漆。里衬一层红素绢,面敷三层黑素纱,冕里衬一周红素罗。”

冕顶有玉衡一条,用以维持冠。

衡为长方形,两端各有两圆孔,用以缝线。冠体上部横玉簪一,簪为两段,顶部呈方形阶梯状三层,分别固定在冠的两侧。冠上系有红涤带和红丝带,两侧各有一绿一白两玉珠作为充耳。

顶端这一块长形冕板,叫“延”。延通常是前圆后方,用以象征天圆地方。延的前后檐,垂有若串珠玉,以彩线穿组,名曰:“冕旒”。冕旒的多少和质料的差异,是区分贵贱尊卑的标志。据说,置旒的目的是为了“蔽明”,意思是王者视事观物,不可“察察为明”。

相传,

冕制起于黄帝,至周代时始完备。古时帝王、诸侯、卿大夫参加盛大祭祀所服,冕旒为礼冠中最贵重者。至清朝“剃发易服”在中国亦随之终结。

曹七七的话令感觉十分惋惜。

只听曹七七继续说道:

“旒就是用五彩的缫(丝绳)12根,每旒贯12块五彩玉,按朱、白、苍、黄、玄的顺次排列,每块玉相间距离各1寸,每旒长12寸。汉代冕服的垂旒却不限于五色,根据后汉书·舆服制的记载,十二旒为白玉串珠。”

“冕冠的旒数按典礼轻重和服用者的身份而有区别,按典礼轻重来分。”

天子祀上帝的大裘冕和天子吉服的衮冕用12旒;天子享先公服冕用9旒,每旒贯玉9颗;天子祀四望山川服毳冕用7旒,每旒贯玉7颗;

天子祭社稷五祀服希冕,用5旒,每旒贯玉5颗;

天子祭群小服玄冕,用3旒,每旒贯玉3颗。

按服用者的身份地位分,只有天子的衮冕用12旒,每旒贯玉12颗。

公之服只能低于天子的衮冕用9旒,每旒贯玉9颗;

侯伯只能服冕,用7旒,每旒贯玉7颗;

子男只能服毳冕,用5旒,每旒贯玉5颗;

卿、大夫服玄冕,按官位高低玄冕又有6旒、4旒、2旒的区别。

三公以下只用前旒,没有后旒。

凡是地位高的可以穿低于规定的礼服,而地位低的不允许越位穿高于规定的礼服,否则要受到惩罚。

天子为十二旒,周之诸侯王公之旒有九、七、五之分。但后来旒渐渐只限于帝王,于是“冕旒”则成了帝王的代称。”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