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不勒汗被赵桓留在了京城,这可不是一个小事
……作为
原诸部当中,势力最雄厚的一位汗王,而且得到了朝廷正式册封,却被大宋给扣下了,无论如何,都不是一个好事
。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
一时间
原之上,风起云涌,有
嚷嚷着要报仇,有
却希望朝廷杀了合不勒,更有
想趁机夺取乞颜部的控制权。
总而言之,各种
员全都冒出来了。
只不过他们虽然野心勃勃,但是却要面对赵谌的行台和通辽的岳飞所部……显然诸部当中,还没有出现能挑战大宋的枭雄,因此只能一半是粥,一半是屎,周而复始地闹腾着……
倒是赵桓,他说要给合不勒汗上课,还真不是说笑话。
自从靖康十三年农历二月份开始,赵桓就带着一群重臣,离开了京城,顺着黄河沿线,不断考察。
首相赵鼎,次相李若水,工部尚书林景贞,户部尚书陈康伯,兵部尚书刘子羽,御史中丞胡铨……这几位全都跟随左右,除此之外,还有个工兵统制官杨沂中,悉数在列。
此刻黄河已经解封,水势滔滔,浊流滚滚,听在耳朵里,宛如牛吼雷鸣,好不骇
。
面对这条脾气古怪,不时祸
的巨河,当真是很让
无可奈何。
“朕听
说,圣
出,黄河清……如今黄河浊流滚滚,可见朕非圣君,你们也不是圣贤之臣啊!”
赵鼎面色尴尬,“官家,这都是臣等无能,请官家治罪!”
赵桓摆手,“赵相公,你这话就不对了,朕不是要治谁的罪……有些事
就是做不到,譬如说从古至今,有那么多帝王都希望长生不老,烧铅炼丹,非但没有长生,反而把自己的
命误了,生老病死,这就是无可奈何之事,朕又岂会怪任何
!”
赵桓冲着这几位重臣,笑呵呵道:“朕想问大家伙的是,黄河真的无从治理吗?”
此言一出,群臣都陷
了良久沉默。
黄河水患不断,而宋代之后的水患,更是远超前代,不论是规模、频率,还是带来的祸患,都让大宋苦不堪言。
想治理黄河的
,不在少数,拿出方案的也所在多有,可要说能治理好黄河,谁也没这个把握。
沉默了良久之后,李若水突然站出来,躬身道:“臣以为治黄非是小事,却也不是不可为之……如果能持之以恒,找准办法,耗费几十年功夫,可保黄河千年无恙!”
赵桓严肃以对,沉着声音道:“你可有把握?”
李若水坦然道:“官家,东汉王景治河,距今近千年,凭什么东汉能做到,我皇宋就做不到?臣不服气,天下有识之士,也不会服气。我们难道就不如老祖宗吗?”
李若水的质问,黄钟大吕。
王景的确是治水奇才,在他之后,八百多年间,黄河没有出现大规模改道,经历了难得的平静时期,如何歌颂,都不为过。
只不过不断多好的工程,都有坏掉的时候……历经千年,王景疏浚的黄河故道已经积累了太多的泥沙,河床高起,不堪重负。
就在仁宗年间,黄河决
,河水北流,泛滥的洪水淹没了大名府,恩州,冀州等地,百万河北民众,做了水中鱼鳖,好不凄惨。
黄河决
属于天灾,倒也不至于大惊小怪,可接下来大宋君臣的
作,却让
窒息了,而且这个窒息
作还不是一次,而是足足三次!
黄河决
之后,彼时大宋的宰执们不是想着河北百姓,不是想着如何治河,如何救济灾民……他们首先想到的是老对手辽国,骨子里的怯懦让他们惶恐不安。
众所周知,在失去了燕云之地以后,北宋在宋辽边境,依托白洋淀等地,弄出了一大片河塘水域,号称水上长城。
这些水网池塘,连绵不绝,按照大宋君臣的设想,正好能够阻止辽国骑兵南下……只不过他们忘了,能阻挡辽兵,也能影响宋军自己……换句话说,修建水上长城,就和修建马奇诺防线一样,等于放弃了进攻,不再奢望恢复燕云之地。
靠着一条不知道有多大作用的水上长城,获得心理安全的大宋君臣,在听说黄河改道之后,惶惶不安。
北流的黄河会产生两个问题。
其余,黄河巨量泥沙能轻易填平所有水池沟渠,把水上长城变为平地……其次,如果黄河流到辽国境内
海,那么辽兵就能顺着黄河,逆流北上,直取开封。
这种担忧把大宋君臣都吓傻了。
于是他们赶快拟定了一个方案,通过六塔河,把北流塞上,引黄河水返回故道。
计划很完美,第一步就夭折了……六塔河的宽度不过是黄河的五分之一,根本承担不了天量的黄河水。
于是工程完成的当天夜里,立刻决堤,被洪水淹死的百姓,成千上万。
其实这一次回河失败,就已经证明了这条路走不通。
但是真的不要高估大宋君臣的智商……五年之后,黄河在大名府再度分成东北两流,史称二
河。
由于河水泛滥,朝中再度出现了争执,一派认为北流稳固,只要在河岸修堤束水,就可以将黄河顺利引导
海,也可以依照河堤,抵御辽兵。
奈何这一次王安石做了反对派……他的主张依旧是塞北流,修河道,导黄河水回故道。
可是此时距离东流断绝已经好几年了,故道淤塞,和地面几乎一平,又怎么承受黄河水?
结果就是在塞了北流之后,同年黄河再度决堤……上一次是往北流,淹了河北,这一次是往南,淹了两淮!
令
匪夷所思的是面对这个结果,大宋的君臣似乎并不怎么在乎,毕竟是往南流了,黄河天险还在,面对大辽,还有依仗,不至于太过被动。
至于老百姓的损失,谁在乎啊!
只不过大宋君臣又一次低估了黄河的
脾气。
没有过多久,黄河又在澶州决
,再度恢复北流。
时间到了哲宗朝,由于
建议塞了北流,恢复东流……不出意外,黄河再一次决堤……这一次的水灾还要超过前面两次。
残酷的现实彻底打消了大宋君臣回河的打算。
这段历程就是所谓的三议回河。
“从仁宗皇帝到哲宗皇帝,有旧党有新党,一而再,再而三!”李若水毫不客气批评道:“
声声喊着在德不在险的朝堂诸公,却把黄河天险看得比万千生灵还要重无数倍!三次回河,三次决堤,淹死百姓何止几百万,损耗民力,不可胜数!以定州为例,原本屯兵十万,是抵御辽兵的重镇,可经历黄河水患之后,兵马不过五六千!”
“假使朝中诸公,肯沿着黄河走一走,瞧瞧河道
形,心里有百姓疾苦,也就不会一错再错了!”
李若水仿佛胸
压了块石
,不吐不快,“前些时候讨论昭勋阁,要把前面的旧臣放
昭勋阁,供
敬仰膜拜……可问问河北、京东、两淮的灾民百姓,他们答应吗?”
他们答应吗?
这一声质问,当真如同雷霆炸响,霹雳天惊。
群臣良久无言,默然低
下了
。
许久之后,赵桓才缓缓道:“三议回河,这是一场持续了几十年,历经数朝的错误……错误有二,其一,朝中诸公,没有把百姓的生死放在第一位,心中无有百姓。其二,在制定国策的时候,没有亲自探查,没有实事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