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肃和陶朗先
宫觐见。
先跟亲信臣子打个招呼,或者做些说服工作,等到消息确实,也好有个应对。
在朱由校看来,这并不是什么大事。因为历史上朝鲜一直亲明,直到被后金两次大规模
侵,才被迫屈服。
而朝鲜被后金征服,大明也要负上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老大,不能保护小弟,还有什么脸指责
家不忠诚?
既然已经知道了事
的结果,朱由校便开始琢磨,如何在这次事件中,获取更大的利益。
对于朝鲜的军力孱弱,朱由校一直是瞧不起的。但要提高朝鲜军的装备和战力,又是让他很纠结的一件事
。
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朱由校要说对朝鲜完全放心,就只能说他的心太大了。
可要不帮一把小弟,后金如果
侵朝鲜,掠夺
和物资,光靠明军来牵制或抵挡,又不是那么容易。
朱由校围着沙盘转了好几圈,最后注目于朝鲜北部的群山地带。思索了半晌,他才有了点大概的想法。
朝鲜军队的鸟铳装备率很高,还从倭国购置了不少火枪。但在火药的产量和质量上,却是弱势。
而朱由校对于朝鲜是没有什么野心的,既然不想吞并,那就帮朝鲜训练出一批山地火枪兵。利用不利于建
的地形地势,用游击战术给
侵的建
以打击。
只要能牵制住建
,争取到时间,辽西、辽南、东江的明军便可出动,对辽东建
展开进攻,迫使
侵朝鲜的建
无功而退。
甚至于可以暂时按兵不动,待
侵朝鲜的建

之后,再由东江军断其退路,将其困死并歼灭于朝鲜。
这样一想,朱由校的思路又开阔起来。对于朝鲜军力的提升,应该有一个限度,以达到明军的目的。
比如帮助朝鲜装备并训练两万
,既能对建
达到牵制作用,又无法彻底抵挡。
朱由校心中有了腹案,便准备
与武学研究,并与熊廷弼和毛文龙进行探讨。
但不管怎样,打铁还要自身硬。
东江军离朝鲜最近,是让毛文龙带兵
朝“晓以大义”,还是
后救援朝鲜截击建
,实力才是根本。
所以,加强东江军的武器装备,提升东江军的战力,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先决条件。
待到孙承宗等
陆续到来,一起被召进殿内,朱由校便把朝鲜政变的消息告诉他们,并给了他们短暂的考虑。
结合辽东战事的形势,朝鲜这场本属于内政的事件,就变得有些复杂。孙承宗等
都苦苦思索,寻找良策。
“万岁。”李起元拱手奏道:“今年财政虽有缓解,但也只是勉强够南北两大战争之用。”
李起元没直说自己的观点,但意思很明确,要有计划外的军事行动,比如提兵
朝,没钱。
陶朗先挑了下眉毛,说道:“万岁,微臣以为李倧若亲明排
,凭其枝派,国中臣民若多归向,朝廷承认其国主之位也未尝不可。”
陶朗先也是实用主义的办法,看李倧的表现再说。
如果对大明有利,凭李倧的血统优势,大明可以认为此次政变并非易姓革命,不加
涉也就不算是不尽宗主国义务。
朱由校点了点
,对这两位亲信的发言甚是满意,他把目光投向了孙承宗和肃自肃。
孙承宗思虑已定,拱手奏道:“万岁,若要兴王师问罪的话,航海万里,胜负难料;且穷兵远鹜,非力所及也。如非必要,微臣不赞成兴兵问罪。”
停顿了一下,孙承宗又补充道:“况且,李倧通逆之显迹未著,享王之常礼未失。轻动刀兵,亦师出无名。”
现在通往朝鲜的陆路已断绝,只凭东江军,又不可能既防住建
,又提兵
朝。而从海路运兵远征,胜败难料,很是冒险。
朱由校颌首微笑,表示赞同。
只剩下毕自肃没有表态了,而都察院的清流和御史最是以纲纪为重,也就是朱由校所评价的迂腐。
毕自肃心中暗自叹惜,如果没有建
作
,朝鲜政变又算什么难题?不通过宗主国,擅自废立,定为篡逆是板上钉钉的,声罪致讨、以振王纲也是毫无疑问的。
但现在要这么做,就是不顾大体,有把朝鲜
向后金阵营的嫌疑,
坏整个的平辽大计。
“微臣以为暂且观望为宜。”毕自肃躬身说道:“固不必穷治其擅立之罪,使其挺而走险;亦不可避与以封爵之荣,使其狙而成玩。”
朱由校轻轻吐出一
长气,众臣的表态让他可以完全放下心来了。
既不出兵问罪,把李倧
到对立面;也不贸然册封,使其轻易获得合法
。等到事
了解得更详细后,再作定夺也不迟。
而且,这样做能捞到最大的利益。既不让李倧产生骄傲心理,保持对大明的躬顺。又可以待价而沽,从朝鲜获得更多的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