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一版主网 > 乱世栋梁 > 第八十六章 成果

第八十六章 成果

提示:本站可能随时被屏蔽。当前新网址:m.dybzw.xyz 无法访问请发邮件到 Ltxs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寒山城外,马场,今公休的李笠,全身披挂,策马疾驰在演武场里,挥舞着一杆两刃槊(双槊)左右突刺。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全身披挂的原因是达到实战状态,毕竟着甲时双肩承受的负担,与无甲状态下完全不同。

而李笠持槊突刺的目标是场地里一个个木架上放着的木球。

他手中两刃槊长二丈四尺,又长又重,寻常端着都觉得费劲,舞起来更是容易脱手,更别说灵活的左右突刺。

但在李笠手中,二丈四尺的两刃槊如同细竹竿,舞起来轻盈、欢快,只见寒光闪烁之际,木桩上的木球一个个被刺落,而木桩毫无损伤。

一旁观看的张轱辘,对郎主的力量和使槊技巧佩服不已,毕竟两刃槊用起来,比单刃槊更难。

可一旦用好了,威力也很大,因为两刃槊的攻击范围如同一个圆,左右、前后的攻击动作转换很快,几乎不存在什么“死角”。

张轱辘觉得,若他们在战场上碰到如此猛,恐怕近身不得,拦也拦不住。

除非舍得一命换一命,直接策马对撞过去,却也未必能撞中,因为很可能在那之前,就已经被对方刺于马下。

看着眼前这盘槊回旋的身影,张轱辘忽然觉得有些迷糊,难以将眼前这个身材高大魁梧的壮汉,和当年那个瘦弱的小子联想起来。

不知不觉,十三年过去了。

十三年前,张轱辘第一次见到李笠时,李笠的身材很普通,偏瘦弱,连马都不会骑。

十三年过去,李笠已是一位高个子、宽肩膀、四肢粗硕有力的壮汉,练出一身武艺。

能够做到身备三仗,左右驰、双带两鞬。

张轱辘知道,这是李笠十余年如一苦练的结果,不断的力量训练、骑术训练、技巧训练,累计下来的成果,就是一个骁勇善战的武将出现了。

甚至连难度极高的夺槊技艺,李笠也熟练掌握,更别说躲槊的本事也很高,部曲们与之对练时,根本就没能够刺中李笠。

张轱辘觉得郎主即便不作为主帅,而作为斗将率军冲阵,在战场上能正面与之抗衡的武,恐怕也不会有多少。

但和那些只会横冲直撞的莽夫相比,郎主却是个很会动脑子的聪明,譬如对马槊的运用,就以“杠杆原理”来进行分析。

马槊(或矛)的使用技法,譬如刺、拦、挑、盘、挡等,都能用“杠杆原理”进行解释,然后加以‘优化’。

而李笠不藏私,把自己的心得和众分享,然后进行不断的模拟对抗,将理论和技法加以完善。

渐渐总结出一套有效的“李氏槊(矛)谱”,并让部曲们和兵卒们学习。

再加上各种行之有效的力量训练方式,正常只要坚持下去,无论是步战、骑战,使槊(矛)的水准都会有明显的提升。

就连张轱辘自己,也按着李笠总结出来的训练方法,坚持进行力量训练、槊/矛技法训练,十余年下来,使槊/矛的技艺大幅提升。

想着想着,张轱辘看着郎主的眼神,就只有崇拜。

要知道,武艺是很多将门、豪强绝不外传的传家本领,甚至那些出身微寒的武,功成名就之后,自己在战场上琢磨出来的技艺,也不会轻易传授于

但李笠却不同,与别截然不同,愿意把自己总结出来的经验、心得等成果,与别分享、讨论,以求共同进步。

马槊训练结束,一圈下来,各木架上木球悉数落地,所需时间,比起之前略有缩短。

李笠渐渐放慢马速,最后扯住马,将两刃槊给靠上来的部曲,随后下马,卸甲。

的运动量够了,没必要加练,李笠认为一力降十会,所以马槊用得好坏与否,基础在于力量和骑术。

单纯练习力量和骑术,在城内府邸里的健身房以及室内马场就能进行。

他今出城,除了在这马场里大场地练槊热身,就是要看看骑兵们的训练况,顺便看看自己辛辛苦苦攒下来的战马况如何。

一行往隔壁演武场走去,走路时,脚上传来“啪嗒、啪嗒”的声音,那是靴子后跟上马刺棘转动弄出的动静。

马刺是个好东西,方便骑者以双腿驾驭马匹。

当然,前提是马匹适应这种驾驭方式。

骑战时,因为骑兵双手要使用武器,无法拉扯缰绳,也无法使用马鞭,若有了马刺,骑兵能更好的依靠双腿驾驭马匹。

所以李家部曲的靴子(骑马时)都装上了马刺,连带着鄱阳诸将的部曲们都是如此。

与此同时,马刺也在徐州军骑兵中推广,所以一旦有走路带着“啪嗒、啪嗒”的声音,就必然是“徐州骁骑”来了。

一阵“啪嗒、啪嗒”声中,李笠来到另一个演武场里,这是个室内场地,场地相对较小,主要用于骑兵技战术的演示教学。

此刻,骑兵教官“梁孝言”正在用训练矛,与‘助教’一起,向学员们演示骑战时长矛战招式的原理。

带着护面,身着‘作训服’,一‘攻’一‘防’进行演练。

但不是骑马,而是相向快步走,模拟两骑对冲,‘两骑’错的‘一瞬间’,手中训练矛的轨迹能让学员们看清楚。

这种教学方式,是为了展示骑战时兵器招数的攻击、格挡等原理,方便学员理解各种动作后面的真实意义。

经过多年实践,这种教学方式效果不错,毕竟骑兵战时,手时动作一闪而过,旁根本就看不清楚。

讲解完毕,学员们依次上场,和助教对练,琢磨战技巧。

化名梁孝言的段韶,见李笠来了,但对方摆摆手,意义是不想打断教学,他便点点,站在旁边。

段韶已经渐渐习惯了自己的身份和处境,李笠对他的软禁外松内紧,加上妹妹在李笠手里,所以他很老实。

反正逃也逃不掉,就只能老实当教管官。

而李笠对于骑战技艺的各种奇谈怪论,即所谓“原理”,让段韶越想越觉得有意思,担任教期间不断和学员讨论“原理”,也让他不时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段韶征战几十年,虽然后来是以全军主帅的身份带兵打仗,不需要时刻冲锋在前,但是,多年实战练出来的技艺并未生疏。

不过,对于自己掌握的技艺,他其实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譬如马槊(矛),为何运用起来有那么多讲究?

按李笠所说,“是因为杠杆原理呀!”

好端端的直刃环首刀,为何要弄出个弧刃的“柳叶刀”?

按李笠所说,“因为对于骑兵而言,这样更合适划割,而不容易卡刀呀!”

明明有马鞭,何必要弄出个马刺?

按李笠所说,“方便双腿控马,不是么?”

段韶觉得,普天之下,没见有谁给弓把开槽制作什么“箭台”的,因为如此一来,开弓时弓把很容易折断。

结果李笠就搞出个“铁木弓”,解决了这个问题,使得箭时的“心瞄”变成“直瞄”。

如此优点,能让初学箭者很快上手,经过三四个月的练习后,在五六十步距离上,箭的准有模有样。

段韶年轻时,面对刀、槊矛、弓箭的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