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一列队伍向台城行进,这是录尚书事、江夏王的队伍,当中一辆牛车上,江夏王萧大款看着手中公文,眉
紧锁。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去年,皇帝御驾亲征,收复青州地区,随后,官军与齐军展开激战,一直持续到现在。
新年伊始,天气开始回暖,黄河河面冰层开始消融,官军只要再坚持一段时间,齐军的攻势就会黄河解冻而减弱。
如此一来,朝廷就稳稳控制青州地区了。
但萧大款关注的不是这件事。
今
大朝,皇帝要和百官商议驻跸淮北徐州寒山一事,此事之前就已经放出消息,引起轩然大波。
在京官员纷纷上表劝阻,随后,出镇藩王以及各地牧守也纷纷上表,恳请皇帝以大局为重,打消“驻跸寒山”的念
。
说辞大同小异,主要一点,就是此举会大幅增加朝廷开支,而朝廷财政承担不起。
皇帝驻跸寒山,即便寒山南北二城本身就很大,但依旧不可避免大兴土木,朝廷没那么多钱粮雇
活,就只能征发百姓服劳役,这是极大地负担。
即便行宫建好,每年也会额外增加大量开支,这会让本就捉襟见肘的财政雪上加霜。
其二,皇帝驻跸寒山,中枢必然跟随左右,那么,一旦北虏大举进犯,围了寒山,中枢和各地的联系就会被切断。
不仅如此,寒山一旦被围,北虏极有可能来个“围城打援”。
待得各地援军纷纷溃败,孤城寒山,能撑多久?
北虏知道皇帝和中枢都在城中,恐怕会不顾一切都要
城。
仅这两点,就足以让皇帝“驻跸寒山”的想法无法实施。
这也是反对者们反复提起的顾虑,物议汹汹。
萧大款认为朝野内外反对皇帝驻跸寒山是民心所向,故而撺掇皇帝驻跸两淮的宵小之辈,不能得逞。
结果,饶州鄱阳有消息传来:鄱阳王萧嗣去年于饶州乐安地区发现一个大铜矿,现经过数月试开采,估算年产量初步可达到三百万斤。
正常开采三四年后,年产量可逐步递增到七、八百万斤,再过几年,可轻松过千万斤。
消息传出,朝野哗然。
萧大款不敢相信这是真的,立刻派出官员到饶州乐安实地勘察,勘察结果,证实了鄱阳王所说。
那么,朝廷不会缺钱了,至少,国库会有盈余了。
而皇帝驻跸寒山一事,因为乐安大铜矿的出现,开支问题,不再是问题。
兴建行宫、
常维持而产生的巨额开支,乐安铜矿的开采可以有效弥补。
与此同时,支持皇帝驻跸寒山的大将军、彭城公李笠,拟定了一系列实行方案,其中之一,是将驻跸之处改在淮
。
淮
位于淮南,淮水南岸,有淮水作为北部屏障,为淮南重镇。
淮
距离泗水
淮
不远,又有勾连江、淮的中渎水与广陵相连,水路
通十分方便,自古就是商旅云集之地。
皇帝驻跸淮
,以淮
为行在,有淮水做屏障,不怕敌军数
之内便兵临城下。
北虏要进攻淮
,首先得拿下徐州寒山,大军才能从容南下渡淮,这可不容易。
所以,淮
在寒山沦陷之前,不可能被北虏围困。
若战局确实不利,皇帝和中枢随时可以经由中渎水从容南撤,返回建康,安全得很。
而李笠又提出一个方案,那就是在两淮实行府兵制,在不大幅增加朝廷开支的
况下,在两淮就地解决养兵、练兵的问题。
实行府兵制后,只要数年时间,朝廷在两淮就能平添战兵数万,平
里拱卫淮
行在,必要时,随皇帝御驾亲征。
这一消息,又引来朝野哗然。
随后舆论风向一变,开始有地方牧守和官员支持皇帝驻跸淮
,这些
当中,多为武
或两淮出身。
因为皇帝驻跸两淮,目的就是练兵、为北伐做准备,那么对于寒
和武
来说,只有打仗,才有他们的出
机会。
试行的府兵制,仿照周国所行制度,对于两淮地区的豪族、寒族而言,府兵制,就是专门为他们开辟的一条官场新道路。
这条道路,能让寒
绕开九品中正制,实现
仕、升迁。
两淮寒族,可以靠着从军
仕,不再看门第,不用评乡品,靠军功晋升。
也就是说,武
可以凭借军功做各级将军,然后可以转为地方牧守。
或者对应班秩的流内官。
如此官场新道路,如何能不获得寒
支持?
不要说两淮,就连各地寒族,都对此眼馋不已:两淮试行府兵制,将来,或许会推广别的地方。
所以,支持皇帝驻跸淮
的声音越来越响亮,而淮南各地不断有寒族组织百姓到官府请愿,上万言书。
请求皇帝驻跸淮
,请求朝廷给两淮子弟一个为皇帝(朝廷)效命的机会。
面对伧楚们(三吴之
对江北之
的蔑称)恬不知耻的请求,建康的士族们坐不住了。
因为皇帝一旦驻跸淮
,随之而来的一系列“新政”,包括府兵制,会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
制度上,动摇九品中正制;权力博弈上,导致皇帝被一群好战的粗鄙武
包围、蛊惑,远离忠良。
而且,皇帝长期驻跸之处,必然是实际的权力中枢,行在淮
,就成了事实上的国都。
没有皇帝的建康,即便依旧是都城,却已经形同虚设。
士族们聚居建康周边,已历数百年,一旦建康的都城地位形同虚设,后果就是士族们稍有不慎就会被断根。
因为累世为官、接近权力,才是士族们维系门第的唯一关键,远离权力,士族们的
子就没法过了!
当初,衣冠南渡时,显赫一时的许多士族,因为后代在仕途上渐渐不显,门第也随之下滑,渐渐不为
知。
譬如琅琊诸葛氏,当初门第可远在陈郡谢氏之上,现在呢?
所以,一旦皇帝驻跸淮
,士族们必须跟着去,然而这一去,百余年来在江南积累的家业、田产怎么办?
可以搬迁,但田地、庄园没法搬着过江。
多少家族的
常开支,都靠着建康、三吴地区的大量土地和庄园来支持。
此前,新税制实施,导致各家在建康城内的
常开支平添了不少成本。
现在,一旦皇帝驻跸淮
成为事实,那士族们江南庄园的收获,要经过长途运输才能运到行在,供应自家
常所需。
如此,
常生活成本大幅增加,长途运输得不偿失,
常生活所需的粮食、布匹、瓜果蔬菜不如在当地购买。
然而买东西要花很多钱,士族们本来靠着大庄园自给自足,在建康城里住得舒舒服服,往后得拿钱从市面上买生活物资,这算什么?
子没法过了!
所以,当寒族们极力支持皇帝驻跸淮
之际,士族们也群
激奋,极力反对皇帝离开建康、长期滞留在外。
无数
的请求,汇集到萧大款这里,他作为录尚书事的相王,必须主持公道,劝阻皇帝的荒唐之举。
但对于萧大款而言,要考的不只是士族们的
心,还有风险。
一旦皇帝在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