寝宫外,檐下,黄姈默默站着,一动不动,听着里面的动静。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寝宫里,外间,谢太后坐着,有些坐立不安,听着内间的动静。
内间,皇后李平安正在喊着,一个小生命即将诞生。
这个小生命是男是
?是许多
很关心的事
。
但对于在寝宫外路过的李笠而言,无所谓。
首先,忠臣的路是肯定走不通了,其次,他不会丧心病狂到对自己可能的外孙做什么“斩
除根”。
所以,是男是
,其实无所谓。
不过,若生下来的是男孩,就有些麻烦。
别的不说,这年
婴儿的夭折率很高,一旦小家伙出了意外,黑锅搞不好就得由他这个外祖父来背。
或者,有
故意会把污水往他身上泼,说什么“李笠为了篡位,害死自己亲外孙”云云。
所以,今天,李平安生下来的,必须是
孩。
至于张贵
,今天也临盆,生下男孩的话,就是皇位继承
。
若如此,张贵
的娘家范阳张氏,就会再次成为外戚,不过,这无关大局。
李笠转到一处宫殿群,这里权做丞相府的官署——他直接在行宫里办公,不给潜在的敌
们以任何机会。
祖珽已经等候多时,见李笠来了,低声问:“明公,皇后那里?”
“还没消息。”李笠走到位置坐下,随后示意祖珽就座。
祖珽坐下,向李笠汇报一件即将开始实施的政策。
那就是向佛寺开刀:佛寺的田地必须向官府缴纳田租,寺户必须服从官府征调,服劳役。
梁国佞佛,已经到了走火
魔的地步,光是建康城,就有佛寺数百座,占据着大量良田,拥有大量依附民,却不缴纳一粒米,没一个
服劳役。
还吸纳大量僧尼,成
里念经诵佛,却不事生产,造成大量劳动力的损失。
与此同时,富有的寺庙还从事质押、放债业务,如同商贾一般经营产业,每天都有大额“现金流”,却几乎不用缴纳什么税。
所以,过度膨胀的寺庙,已经成了国家的毒瘤,这些坐拥大量田产的寺庙,也构成了庄园经济的一部分——寺庙庄园经济。
一般的庄园,无论大小,是以宗族(血缘)为纽带而凝聚起来的。
而寺庙的庄园,是以宗教信仰为纽带而凝聚起来的。
无论哪种庄园,都是庄园经济的基础之一,而庄园经济是当前时代主流,各地大小庄园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是导致王朝中枢经济实力虚弱的罪魁祸首。
要想重振皇权(君权),要想让中枢掌握本该掌握的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就得对庄园经济开刀。
对宗族庄园开刀,就要对庄园进行征税,并清查隐户,把劳动力从庄园主手中抢过来。
对寺庙庄园开刀,就要控制寺庙数量,对寺庙田产进行征税、并清查寺户,控制僧尼数量,强制各寺庙“多余”的僧尼还俗。
并且要控制剃度出家的僧尼
数。
按照事
的难易程度,李笠决定先对寺庙开刀,向寺庙要田租、劳动力,但不会采取纯粹的
力灭佛。
具体事宜,由祖珽来负责。
采取的措施,主要是李笠来拟定,他的策略是“温水煮蛙”,一步步来。
简而言之,就是用孔方兄和大师兄来软硬兼施,分阶段实现最终目的。
第一,实行度牒制,度牒即出家
的身份证明,僧尼必须有度牒,才是“真和尚”、“真尼姑”。
否则就是非法出家,要坐牢的。
而度牒的发放,官府说了算。
不过考虑到资格认定的“专业
”,官府会请有名寺庙的得道高僧,以“专家”身份组成“评审团”,对现有寺庙的和尚进行评定。
各地官府根据“评审团”的评定结果,对相关寺庙的和尚发放度牒。
度牒发放数量是有限的,评定之后无法获得度牒的僧尼,立刻还俗。
若还俗僧尼无家可归,朝廷会有专门的机构,为其解决“就业问题”。
李笠对此次度牒的发放数量进行了控制,具体实行“比例制”。
譬如,某个寺庙有和尚两百
,评审团评审后,认为其中一百八十
合格,但是,度牒数量,按百分之三十发放。
于是,这合格的一百八十
当中,只有五十四
可以获得度牒,其余一百二十六
,连同那二十个评定不合格的
,全都要还俗。
剃度,也得经过官府许可,发放度牒后才能正式出家。
如此一来,等度牒制实行后,梁国境内僧尼数量,第一阶段会大幅减少。
第二,实行佛学定期考核制,由高僧组成的几个“评审团”,定期按范围对各自范围内寺庙的和尚进行考核。
若这些和尚考试不及格,那就意味着“没有慧根”,和佛祖无缘,必须还俗,免得挤占宝贵的度牒名额。
如此制度,就是解决佛寺“只
不出”导致僧尼数量渐增的问题。
第三,实行寺庙分级制,把几个有名的大寺庙,立为各“派系”的顶级寺庙,其他寺庙依次分级。
什么级别的寺庙,可以拥有多少僧尼,都有规定。
与此同时,各级别的寺庙,可以拥有多少免税田也有规定,超过数量的田地,意味着超过僧尼自给自足的需要,必须向朝廷足额
税。
寺庙不可以有
婢,但可以雇佣佃农种地,佃农的数量,不允许超过寺庙僧尼的数量,雇佣契约,必须在当地官府留档。
第四,寺庙不许经商,但可以经营逆旅(客栈),可以有偿佣书、造像,但造像不许用铜。
这是大体上的策略,具体实施起来,有许多“细则”
不过最关键的就是建立“评审团”,用佛门子弟,来“清理门户”,把多余的僧尼、不学无术的混子、偷
摸狗的佛门败类,清理出去。
考虑到那些得道高僧大多年事已高,不太方便四处奔波,李笠特许这些得道高僧推荐其座下弟子,以“大师兄”的身份,替代师父,作为评审团“专家”。
“大师兄”们组成的各个评审团,一如官僚体制里的监察御史或者考功郎中那样,定期对各地佛寺的
员以及寺庙“资质”进行考核、评审。
祖珽觉得李笠这种招数简直是卑鄙...太有针对
了,让佛门子弟自己“清理门户”,引起的反弹,也会比直接
力“灭佛”小很多。
但是,强制对寺庙田产进行征税,清理寺户,禁止寺庙经商,这就是断
财路,和杀
父母没区别。
所以,李笠给了另个出路:朝廷按照级别,定期向各级寺庙拨款,数额以级别来定,以满足寺庙正常的
常开支。
不过,地方官府要派员
驻寺庙,监督拨款的使用。
寺庙可以继续经营质押、放债业务,可以经营“有偿储蓄”,甚至可以凭借自身信用,参与“异地存取”业务,有一颗摇钱树。
但必须先获得官府发放的“许可”。
未获许可,就不许从事相关业务,一旦发现非法经营,后果严重。
想要获取许可,当然要符合一些条件,并且承担某些很关键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