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一版主网 > 乱世栋梁 > 第五章 甜枣

第五章 甜枣

提示:本站可能随时被屏蔽。当前新网址:m.dybzw.xyz 无法访问请发邮件到 Ltxs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皇后和张贵同一天临盆,生下的都是婴,如此一来,大行皇帝就没了子嗣。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

不过,另一套方案随即启用:先帝(萧纲)第二十子、乐梁王萧大圜,虽然已经去世,但其幼子已经接皇宫,过继给先帝(萧大器),以大行皇帝弟弟的身份,继位。

于是,空缺数月的皇位,有了主,却是一位幼帝。

新君,为太后嗣子,所以太后依旧是太后,大行皇帝的皇后,为新君寡嫂,封为“敬明皇后”。

因为新君年幼,朝政,依旧由丞相总揽。

一眨眼,已经冬,总揽朝政的李笠,本该很忙,但实际上却没那么忙。

因为大部分事务全都给佐官处理,所以他只需要抓重点。

午后,在丞相府官署处理公务的李笠,与丞相府长史张铤谈,而张铤现在说的,是一件往事。

宋、齐换代,齐帝萧道成打算励图治,于是理所当然想要“检籍”(清查户籍),以增加赋税,增加国库收

此时的户籍,因为管理不善,多有庶族地主乃至商贾贿赂郡县官吏篡改自家户籍。

使自己家在户籍上被列为士族,亦或是祖上有军功,以此享受各种特权,不缴纳赋税、不服劳役。

并且隐瞒田产,家中丁数。

针对这种况,朝廷置版籍官,查处户籍不实者。

凡是虚报、伪报或篡改自家户籍的家庭,一律从户籍登记上剔除,此即为“却籍”。

查出的“却籍”者,全家充军流放边地。

萧道成在位没几年便去世,萧赜即位后,继续推行“检籍”。

随着这项政策的持续实施,郡县官吏在执行过程中的各种“偏移”,酿成越来越多的“冤假错案”,三吴地区的反抗绪愈发高涨,后来便出事了:

永明四年初,会稽地区有个叫做唐寓之的,利用会稽太守王敬京的机会,聚众起事,首先攻下富阳。

随后,被却籍者纷纷参加,有数万之众。

却籍的民户,大都是北来侨民,他们的户籍本为白籍,因此者被称为“白贼”。

唐寓之又攻下桐庐,进占钱唐、盐官、诸暨、余杭等县,并在钱唐称帝,置太子,改国号为吴,建元兴平。

唐寓之还派兵进攻东阳郡,杀东阳太守萧崇之,并进攻山

齐帝萧赜收到急报后,立刻调集兵马平叛,官军一击就将叛军主力击溃,唐寓之兵败身亡。

此次变很快平息,但是,三吴地区对于“检籍”的反抗绪依旧持续高涨,“水”继续沸腾,唐寓之之,只是开始。

眼见着局势慢慢失控,萧赜不得不宣布停止“检籍”,让户籍回到宋末状态,之前被却籍流放的悉数返回原籍。

于是,那些篡改户籍的庶族地主以及商贾,重新获得如士族一样的特权。

【书友福利】看书即可得现金or点币,还有iphone12、switch等你抽!关注vx公众号【书友大本营】可领!

中枢(皇帝)则颜面扫地。

张铤总结:唐寓之之,明面上看,是在“检籍”过程中,被贪官污吏得走投无路的一群揭竿造反。

实际上,是各地庶族地主对“检籍”的反抗绪,酿成了这场变

萧赜手上有兵马,可以镇压这样规模的叛,也不介意再镇压个几次。

但是,当民激愤到一定程度,发的叛规模必然远超唐寓之之,这可是会动摇王朝根基的。

所以,萧赜选择退让,息事宁,检籍不了了之。

张铤今说起“唐寓之之”,是想提醒李笠,等“检寺”结束后,开始向地主们征粮、征税时,可能面临什么局面。

若以为只要掉几个敢出的就能万事大吉,那可就麻烦了。

地主们没一个愿意老实税(田租)、出隐户的,无论士、庶都是如此。

小地主实力不够无法硬扛,心里有不满,也只是在家发发牢骚,大、中地主们心里不满,自己不会跳出来,却会撺掇别跳出来。

真要是那样,可不妙。

三吴各地,乃至全国各地,隔三差五就冒出几个反贼搞事,四处流窜,袭扰郡县,官军四处平叛,只会疲于奔命。

兵马频繁调动,必然大幅增加开支,而时不时发的叛,会影响当地百姓生活,以及农业生产。

譬如某地,春天时发叛,即便官军很快将其平定,可百姓误了农时,一年的收成就会大受影响。

若叛发在秋天,影响也不小。

而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各郡县又要加强兵力驻守,这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所以,张铤认为,在之后开始的“检籍”之中,存粹使用武力,解决不了问题,所以要软硬兼施。

也就是打一棍,给一个甜枣,

所谓的“甜枣”,就是给庶族(寒族)以相对公正的仕当官途径,只要保障这一点,庶族(寒族)地主们,会合作的。

行府兵制,让寒族子弟有机会以军功仕,算是一个办法,但江南的地主未必愿意子弟从军,凭军功仕。

因为打仗会死的,不是哪个父母都舍得让自己的儿子上战场,也不是每个追逐功名的,有勇气上阵杀敌。

尤其对于那些清高的读书来说,从军就是“犯贱”。

张铤给的办法,是“吏转官”,实行另类的吏选(这里的吏指的就是吏,而不是官):

通过考核,将三吴地区一些确实有真才实学的郡县吏员,进一步提拔,为官(流外官)。

在新的职位上进行历练,为期一到三年,只要历练表现合格,就能“流”,即成为流内官。

这里所指的“吏”,不是贱吏,而是佐吏级别的吏。

三吴地区的郡县佐吏,多为寒子弟(小地主出身),多有宗亲,在地方上关系盘根错节。

只要让这些有了盼,并且切实吃到“甜枣”,那么为了好不容易获得的机会,就会配合朝廷的“检籍”、“检地”。

如此一来,反抗的绪就会缓和。

而引一些寒族子弟为流内官,可以让李笠获得更多的支持,将来就能以许多寒族出身的官员,构建起一支相对忠诚的官僚队伍。

李笠说:“这主意不错,但有局限,等同于是给三吴地区的福利。”

张铤回答:“特事特办,一切,为了能顺利检籍、检地。”

李笠反问:“那别处呢?这个权宜之计,还是有局限,应该给各地寒族子弟,以绕过九品中正制,仕做官的机会。”

“明公是说...是之前提起的定期考试选拔?”张铤来了兴致,因为李笠如今是丞相,所以他对李笠的称呼,变成了“明公”。

李笠点:“考试选拔,国子学就实行了许多年不是?而且据说高家的齐国,也曾在州郡召集学子京考试,考试合格者有任用,这招数可不新鲜。”

他说到这里,笑起来,“但国朝的国子学考试制度,黑幕重重,你可是知道得一清二楚。”

张铤也笑了笑。

他作为昔的“替考”,当然知道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