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消息,说有一个马贩子,声称手里有三千匹川马,要现钱,也可以用绢帛折价。
川马可不是后世所谓的山地马,而是四川一带跟西南的青藏地区的吐蕃
、羌
买的高原马。战马除了要求体力好之外,还得有耐力,因此不能依靠圈养,必须要有大片的牧场供马奔驰,才能锻炼出耐力。这些川马尽管身材不够高大,可是生长在
原,耐力不错,是可以充作军马的。北宋有秦马可用的
况下,是看不上这样的马的,但现在什么马都缺乏,川马也就抢手起来。
因此李慢侯不可能不心动,而且对方可以接受绢帛,他手里恰好也有官府发的一些,宋朝缺铜钱,绢帛等价值较高的纺织品,也在市面上充当货币作用。
李慢侯立刻发去消息,让李四将那些马都要了,钱他来想办法,约定一个月内凑齐。
钱成了压在李慢侯心
一块病,公主那里有一批上好的丝绸等物,也是官府给的。从南京送来的汴绸,金兵退走后,在宗泽治理下,汴梁手工业稍微恢复了一些,可产量大大减少,因此这批汴绸能值三万贯。
李慢侯拿着去扬州绸缎庄询价,绸商是一个平江(苏州)商
,对货物很满意。这时代的江南手工业水平,还比不上北方,开封府送给金国的江南绢帛抵偿赔款都被
家退回。苏州绸商很想要这批汴绸,可是他也没有足够的现钱,他希望能用他店里的江南绢帛
换,给一个优惠的折价。
由于黄淮地区的手工业受到
坏,江南的丝织品价格也在涨,也比较抢手。
绸商的话,让李慢侯突然有了一个主意。
“曹掌柜想不想做一笔大买卖?”
李慢侯对这个姓曹的丝绸商说道。
“什么样的大买卖?”
曹掌柜也很感兴趣,能拿来上好汴绸的
,说要做大买卖,那就是大买卖,因为汴绸现在已经在市面上很难买到了。在没有棉布的时代,丝绸是中上
家的必需品,产量很大,销量也很大,所以才能替代货币作用。黄淮地区战
,整个国家丝织品产量急剧下降,江南丝绸量价齐涨,才在短短十几年内,发展成为丝织业中心。
“曹掌柜是平江
?”
李慢侯问道。
曹掌柜点点
:“祖籍吴县。”
李慢侯道:“我在湖州浔溪有一些产业。不知道曹掌柜听过浔溪没有?”
浔溪虽然靠近平江府,但此时只是一个小村子,远没有发展成南浔镇那么出名。
曹掌柜果然皱起眉
,突然来了
神:“是不是公主集?”
李慢侯懵了:“什么公主集?”
曹掌柜解释起来,他也是听
说的,有两个公主躲避战
去了浔溪,哪里现在是一个大集市,湖州的生丝现在很多都在那里集散,他是丝绸商这些消息是会在他们行内流传的。因为出了公主,现在往来哪里的商
,都管那个地方叫公主集了。
曹掌柜一解释,李慢侯马上就确定哪里就是浔溪村,只是改名了,被
改名的。恐怕以后不会有南浔这个地名了。
李慢侯笑了起来:“巧了。在下正是公主护军统制,护送公主一路返京至扬州。目前驻跸于此。想买一批战马,奈何短了现钱。这些绸缎,正是宫中赏赐,公主命我来市绸换马。”
曹掌柜一听李慢侯还是个官,立刻出来鞠躬作揖,神色也变得谨慎起来。这正是李慢侯担心的,官府做买卖,北宋虽然比前代更讲道理,可依然不可能让商
完全信任。一旦他们警惕,就不可能拿出全部本钱跟你做买卖。
李慢侯立刻道:“不过你放心,亏不了你。你供我一批绸缎绢帛,我去换马。你可以派
去公主集取钱。我也可以派
跟你去。”
曹掌柜沉默了,他在权衡这笔买卖的风险,如果是普通商
,这就是一笔好买卖。可对方是官员,还是最不讲道理的武官。又是权贵,公主府他哪里惹得起。万一对方赖账,或者拖欠几个月,他就得
产了。
曹掌柜道:“须得有保
。”
没有保
,这笔买卖他宁可不做。
李慢侯点
:“可以。”
两
又商议了一番,曹掌柜提出要扬州的大财主作保,然后他供货,李慢侯还至少要付他一半现钱周转。
三千匹马,价值十万贯,李慢侯得凑够五万贯钱。还得找保
,时间很紧张。
他没有耽误,保
的事
,请公主出面,由扬州地方官找扬州本地大地主作保,这并不难。难得是现钱,那批丝绸可以折价三万贯,李慢侯还有一万贯的缺
。另外现金不多了,军饷也支应不及,李成、丁进那些土寇之所以寇掠,开封府发不出军饷是很大的原因。
能找到现钱的地方,其实最直接的就是他的军队,先后发下去了三万贯现钱,大多数都在士兵手里捏着。他们在扬州城里花去了不少,但大多数
还是攒着钱。
找士兵借钱,这更让李慢侯谨慎,发钱给他们,如同一个契约,再收上来,这些
难免抵触,因此不可能强收,只能商谈。
他先跟军官沟通,军官也认为这种从士兵手里收钱的举动,很容易激起兵变。
李慢侯需要他们手里的钱,还不能让他们有怨言,还需要让他们一直相信当兵是能继续吃到军饷的。
又跟几个士兵中提拔起来的分队长、小队长商谈,他们也不太乐意。
“本官并非无钱。钱在家中而已。派
去取来不及,可否你们将钱借给我。”
小军官们表示他们的军饷可以借,但不能替兄弟们做主,而且劝李慢侯不要动他们兄弟的卖命钱。这些小军官,跟那些士兵,有很重的乡土
谊,以前在家乡的时候,可能他们之间还动过手,但出了山,渐渐的他们就成了一个新的集体。李慢侯又尽量将一乡一村的士兵安排在一个建制中,试图打造凝聚力更强的子弟兵。
看到军官脸上的不
愿,知道拿他们的钱他们也不满。
不由感叹:“要是当初发一半就好了。”
想到这里,突然拉住正准备走的几个军官。
“这样!你们把钱借与我,我派
把钱送到你们家里,可行?”
几个军官顿时神色一动,李慢侯知道有戏。
接着热闹了起来,大家七嘴八舌的说起来。他们不少
其实也一直想往家里寄钱,但回不去。
军官们的态度,让李慢侯放心了,让他们回去跟自己的同族士兵商量,愿意的,就借钱给他,然后他派
送钱到他们家里,不愿意的也不强求。
这种自愿行为,应该不会造成士兵对他这个主将的失信。
几个军官很快就又回来了,他们说很多士兵愿意借钱,但有一个担忧,那就是他们不相信李慢侯能把钱给他们送到家里,问李慢侯拿什么作保?
李慢侯知道这些
的
格,十分排外,以前对村外的
都不信任,现在对他不信任也正常,这就是文官眼里最刁的刁民,因为他们不信任官府。
不管李慢侯怎么保证,这些
大概都不会相信,他们不识字,写信也不认,除非让他们亲眼看到有
把钱
到他们家
手中,否则真的很难取信他们。
“这样。我让你们亲自送钱回去,这样总该信我了吧?当然不能每个
都回去,每个村最多一个
,你们自己定,你们信谁,就托谁捎钱回去。一个乡最少两个
,也好有个监督,以免私吞。”
军官们都说这主意好,他们又匆匆去商议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