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一版主网 > 宋耻 > 第一百二十二节 西攻

第一百二十二节 西攻

提示:本站可能随时被屏蔽。当前新网址:m.dybzw.xyz 无法访问请发邮件到 Ltxs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陕西的消息传递很困难,李慢侯只知道一个大概,只知道吴阶兄弟取得了一些胜利,张浚为两兄弟大肆宣扬。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水印广告测试 水印广告测试

知道历史的李慢侯自然知道和尚原之战的意义,毫无疑问这是一场大胜,其实不是大胜都不要紧,他是第一次宋军在野战中击溃金兵,这具有某种转折点意义。虽然吴阶兄弟是依托有利地形,以少胜多阻击敌,可这是首次宋军敢于野战,并且胜利。

金军初败,并不服气,还在往陕西集结兵力,于是放弃了从淮西等地南侵的计划。可以说吴阶兄弟此时以少量部队,牵制了金军主力,给南宋争取了喘息之机。这个意义,又大过他的军事意义。

对于吴阶兄弟的水平,李慢侯是服气的,他虽然也取得了不少胜利,可是自认为没能力在野战中击溃金军。守城他现在很有信心,野战哪怕占据有利地形,他依然很难取得大胜。战场上的嗅觉,他远不如吴阶兄弟这种从小兵做起,成为统帅的将领。

所以李慢侯目前依然以立足守势为主。别不来打他,他也不主动出击,这让赵立都他颇有怨言。赵立侦查到金军在徐州并没有增加兵力,只是派来一些签军,主力还是几千后,希望再次联合进攻徐州。李慢侯认为没有意义,这种反复拉锯,除了消耗生命之外,对于战局不会有什么推进作用。

于是他借目前海上战况紧急,拒绝联合出兵,反而在淮阳军跟刘豫做起了生意。

南宋和伪齐两国目前都在积极打政治战,互相拉拢对方,互相招降对方将领和官员。

伪齐的刘豫也多次向跟他们地盘接壤的李慢侯和赵立两个藩镇派来使者,赵立是没有任何犹豫的杀掉,李慢侯则虚与委蛇,虽然嘴上拒绝,却总是好吃好喝的款待使者。造成一种他不是什么刚烈之的假象,他也确实不是什么刚烈之,但他有坚定的立场。

这给了伪齐希望,他们不来攻打李慢侯,李慢侯也不去攻打他们,双方开始做起了买卖,而且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谁也不承认,谁也不反对,都是边境地区的老百姓自发的走私。

海州的私盐开始进山东,淮阳军成为一个中转中心,这里是沂水和泗水的汇地,通过沂水可以往东北进山东的临沂等地,哪里是一片山地环绕的鲁南地区,地形上从山东中央山脉一路倾泻而下,到海州下降到了沿海平原,因此从这里对海州是有居高临下的优势的。历史上这里是沂蒙山老区,三面环山,反而跟山东北部平原更加疏远,通不便。因此通过沂水,这里在经济上很容易跟海州地区连成一片。

不止沂水,沭河也是,不过沭河是一个季节河流,通航只是间歇的,而且只能跑小船,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却让海州的商品能够通到山东东南的莒县、密州、胶西等地。这些地方,靠近海边,其实通海更方便,只是海上双方目前反而战不断。

一大批山东沿海民众,不屈服于金国和刘豫,逃亡海上,就聚集在即墨海域的田横岛一带,首领名叫范温,手下聚拢着上万民众。刘豫组织了登州、莱州、密州三州大军攻击,始终攻不下。

对于这些义兵,李慢侯当然是要支持的,薛宁带着海州海军,两千多,多次出击,击退刘豫之后,给范温留下大量物资,让他继续拉拢山东沿海军民,给他一些权力,允许他任命州尉以下官员。

李慢侯则在海州继续打造海船,皇帝虽然没有支持他出海贸易的要求,却给他从温州调来了一批工匠,可以打造一次载重三千石以上的大船。虽然大型的漕船也号称可以载重两千石,但效率是截然不同的,这些海船几十个船员帆,就能纵横大海,而两千石漕船,至少得雇佣上百个纤夫拉纤,速度上还赶不上大海船。

而且海船还能更大,上万石的大船也能造出来,只是不经济。李慢侯就造这些三千石,折合现代吨位大概两百吨载重的海船。目的是跑海运,皇帝不让跑,他就不跑了?哪有那么乖!

当然目前主要以战船的名义建造,也不断训练海军,那些山东沿海的渔民,就是很好的水手。李慢侯已经了解到,这时代山东的登州,是一个海贸中心。主要跑的是朝鲜半岛和本,他们的航线是绕渤海湾,从朝鲜半岛南下,到本的九州岛,哪里有本最大的港博多。本产黄金,什么货都缺,跑一趟够吃好几年。

但金军南下,断了这些跑海贸的商和水手的财路,所以不光是渔民在抗金,大量跑海的把就是其中义兵的目。李慢侯让范温继续招揽这些,不惜给以空官职,目的就是看中了这些船长的航海经验。

所以每当刘豫的海军全力进攻,范温支持不住的时候,李慢侯的海军就北上打击刘豫海军,打完之后,范温继续勾搭沿海势力。

于是就出现了现在这种双方陆上生意做的红火,海上打的热闹的况。如果不是李慢侯的支持,范温坚持不了多久。历史上,他坚持了三年之后,带了两千六百南下投奔南宋。而现在不但不需要南下,反而发展的越来越庞大,早就不知两千六百,两万六都打不住。

刘豫的海军则越打越弱,主要还是心不服,不敢下海,他搜集的沿海渔民,跟范温就是一路,打着打着整船投降的都有。范温甚至还表示,只要李慢侯支持,他能立刻拿下即墨和胶西,显然他跟地方势力早就安通款曲。

不过李慢侯没有同意,反而在压制他的要求,告诉他时机还不到。攻占山东的土地,一点都不重要。鲁南一带,山高路远,一直发展就不好。青岛、照这样的良港,现在只能作为渔村,北边是绵延的山脉,能发展的好才怪了。

跟海州一样,想发展起来,除非通海。走向大航海时代,否则没有任何前途。连煮海熬盐都无利可图,因为卖不出去。也就是山东北部,环渤海湾平原,加上有登州通海,发展的不错,让挞懒眼馋,留在那里不走。

如今能平稳发展,假以数年,海州地区发展出强大的航海能力,也就不需要继续去中原拉锯,李慢侯打算直接跨海远征,总是在自己的土地上拉锯,损失太大,不攻敌境,这仗打的太吃亏。

可这种思路,是无法对赵立说的,他不是顾惜生命的,常把“打仗哪能不死”挂到嘴边,道理李慢侯自然懂,能少死难道不好吗?

所以他很珍惜短暂的和平,他认为至少得四五年,甚至十年以上才能形成反击的海上力量,因为李慢侯从一些大航海时代的资料中看到过,那时代的木船,光是木材就需要三四年时间,英国海军甚至将船放置在船台上几十年,等待战船释放应力,但结果况比他想象的乐观的多。

福建来的工匠告诉他,造船用不着等好几年,自然是要的,他们的做法最多半年,至于说一艘船一用几十年,他们没听说过,表示一艘船跑一趟就够本了,谁会造那么坚固。安全主要靠的是水密隔舱,再坚固的木船,遇到风,照样会损伤,水密隔舱可以保障小损伤船不沉。遇到风,那就没办法了,只能祈祷妈祖保佑。

这是两种面对风险的不同观念,西方是不断的加强船身强度,中国是用水密舱结构对付损伤。对于无可避免的风险,西方采用保险来分摊,中国是乞求妈祖保佑。

发展的结局就是,西方的思路打造出了威力更大的战船,中国的战舰从宋代之后,就再也没有进步,明清时期甚至是退步的。

李慢侯也说不上那种思想更好,反正荷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