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一版主网 > 三国之谋伐 > 第173章 巡视地方

第173章 巡视地方

提示:本站可能随时被屏蔽。当前新网址:m.dybzw.xyz 无法访问请发邮件到 Ltxs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中平四年五月,青州。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

齐国巨淀湖附近广饶县,绿油油的稻谷一望无际,风吹稻花,香味扑鼻。

陈暮在氏仪等陪同下,带着学生巡视稻田,体察民

当他走过的时候,每一个在田里活的农夫都停下了手,向他弯腰鞠躬。

戴着帽子的脱帽敬礼,少年敬畏又带着一丝羡慕,少们眉目含羞,眼眸中透露着丝丝意。

每当陈暮从县城里出来的时候,不说万空巷,至少每一个已经嫁作子都咬碎银牙,暗恨跺脚。每一个未嫁的子都暗送秋波,眉目传

若不是出行的时候皆有护卫保护,恐怕投在他身上的香囊、鲜花,以及拥挤过来的群,要将他淹没在海洋里。

不得不说,今年已经20岁,正式及冠的陈暮外貌已经彻底定型,身高约有一米七八,体态修长,皮肤洁白,五官致到足以让任何一个嫉妒。

特别是那一双狐眼,含笑看的时候,即便是男也顶不住,以至于广饶城甚至有喜好男风的豪强公子朝思暮想,积忧而死。

青州第一美男的名号,也慢慢传播开来。无数豪强的儿闻风而动,提亲的门槛。

“这占城稻颗粒饱满,穗大谷实,确实比我们的水稻要强很多。”

氏仪蹲在田埂上,摸着一串稻谷,满意地点点

“可惜水利跟不上,青州也时而大旱,只能在湖边耕种,不能推广。”

陈暮心道宋朝靠占城稻,以半壁江山能养活上亿百姓可不就是因为占城稻产量高吗?

别说什么时隔千年,汉朝的占城稻不一定有那么高产量。

在没有生物学知识的古代,没有预,靠植物野生杂改变整个族群是不可能的事,更加不可能基因突变。

所以宋朝的占城稻和汉朝的占城稻,一定是没有什么区别,除非天降猛男,诞生出一个叫孟德尔或者袁神农的,否则没有为推广,偶尔诞生一颗野生高产种也没法传播开。

“师君,如果天有旱灾,我们该怎么办呢?”

已经11岁的陈群像个小大似的,跟在陈暮身后,作为大班的班长,陈群远比年纪比他大一岁的崔林更活泼,求学好问,每天都有无数个问题。

陈暮笑道:“天有旱灾,就得兴修水利。平农闲之时,招呼百姓通渠挖湖,蓄水备旱,还得多建水井,存储粮食,以备不时之需。”

“哦。”

诸多学生若有所思。

这些办法可不是陈暮创的,自古以来的能臣吏应付旱灾的时候,基本也就这几个方式。

带着学生们下乡,就是来教他们这样的治世之道。

亲自到民间体验生活,以后还得上战场带他们行军打仗,多积累实经验,不能学马谡眼高手低,兵法谋略说得一套一套的,实战起来就拉垮。

在这一点上还是刘备看眼光准,诸葛亮重用马谡,刘备却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可见刘备确实是知善用的典范。

“那若是洪涝呢?”

陈群又问。

陈暮想了想道:“那就得多种树,多挖渠挖湖。”

“多种树?”

学生们面面相觑。

没听说过种树还能防洪涝灾害的。

“洪涝灾害最大的危害是水流到处奔涌,又裹挟着泥土,如此泥石流冲刷,不仅田地受损,房屋也要被淹没。而种树可以锁住泥土,泥土可以吸收水,不让洪水泛滥成灾。”

陈暮就趁着这个机会,将树木与水土流失简单地叙述了一遍。

汉朝的水土流失况并不严重,根据《水经注》中记载,当时的黄土高原“杂木荫,云垂烟接,翠柏烟峰,清泉灌顶”。

另外据现代考证,在秦汉时期的黄土高原,森林的覆盖率达百分之六十到百分之七十。

那时的黄河里流的是清碧的河水,黄河也很少泛滥成灾。

一直要到宋朝涨,经济发达,树木开始大量被砍伐,况才会变得十分严重,天灾祸不断。

所以这个时候黄河中下游的洪涝灾害并不算多,都是大雨导致,最多的就是旱灾。

如果是普通的雨,可以不用去管。但如果是那种连续很多天的雨,使得河流涨水,确实需要防范洪涝,就得多建造蓄水的工湖泊,多挖通工渠,多种树锁住土地让土地吸收水分。

这也是陈暮现在在做的事

毕竟他想要推广占城稻,水利设施就不可避免地要大兴修建。趁着现在还有钱的时候,多修渠挖湖造路,百利而无一害也。

一者,民众农闲之时,官府出粮食,给少量工钱,让民众农闲时有饭吃,有钱赚,利于经济流通。

二者,水利设施可以防洪涝,防旱,对抗天灾的时候很有好处。

三者,占城稻能够慢慢普及,增长粮食。

因此陈暮现在在整个青州大兴土木,招揽冀、徐、扬三地无家可归的流民,让他们开垦荒野,挖通水渠,建造工湖泊。

陈暮从中平二年十一月来青州上任,到现在已经中平四年五月,一年半的时间,是青州增速最快的一年半。

不仅政局稳定,经济平稳增长,甚至连原本四处盗匪的北海东莱都已经海晏河清,少有匪患,可见他施政手段还是相当不错。

当然。

这也是目前青州土地兼并不严重,豪强被陈暮施展雷霆手段扼制,大量百姓拥有自己的田地可以耕种,不需要造反。

如果土地兼并严重,官员又没法处理,那不管什么施政手段,都没什么用,百姓该造反还是得造反。

“原来土地是靠植物的根部来紧密,我一直以为土地疏松,是植物太多导致。”

就连氏仪也没有想到大地跟树木还有这层关系。

12岁的崔林有了一定思考能力,不像小班的孩子们,老师教什么他们就学什么,没有反抗权威意识,所以崔林问道:“师君,如何能够证明树木对土地的作用呢?”

“想证明也简单。”

陈暮笑道:“你们又可以成立一个新的兴趣小组,去寻找一片没有任何植物的土地,再找一片有植物的土地,用锄挖,看看哪片土地更容易被挖塌就是。”

“又成立兴趣小组呀。”

“上次我们想验证风的来源,到现在还没验证成功呢。”

“咱们今年已经成立了十多个兴趣小组,现在也只是用火焰灯证明了热空气上流,还有好多实验没做呢。”

大班的孩子们一个个苦着脸。

火焰灯就是孔明灯,是陈暮教孩子们制作,以用来证明空气密度。

现在大班已经开始做研究课题,成立兴趣小组,做各种实验证明,这也是让他们自己动手来证明一些物理知识,强化他们的学习。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书本上的知识是死的,就算我将这些知识传授给你们,你们也只是一知半解,不如自己亲自动手实验来得简单明了。”

陈暮摸了摸崔林的脑袋,笑着说道:“它你们学贯古今,可以出将相的时候,我相信你们就不会有今天的抱怨了。”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