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名士更加容易。
诗圣杜甫也参与
谈,以唐诗与汉乐府诗
流,令卢植、蔡邕等
惊叹不已,所以他们又在夏城多停留一段时间。
楚天打算在夏城组建文
团体,彻底提升夏城的影响力,成为东汉区的文化中心。
曹魏有个建安七子,楚天也可以搞个琅琊七子、开阳七贤、徐州八大家……
文化影响力对领土同样重要,提升经济、民心、特殊
才诞生概率。
楚天在与蔡邕的闲谈中,得知他的
儿蔡文姬在陈留家中,于是楚天提醒他尽快迁走蔡文姬,防止被南匈
掠夺。
蔡邕听到楚天的建议,虽然不知为何,但默默记下。
楚天算是仁至义尽。
实际上楚天也没有必要担心蔡文姬被匈
掳走一事,因为拥有廉颇的领主守在并州,不教胡马度
山。
有亲兵低声来报:“主公,徐州四郡国的领主正在下邳城聚集,商议以后抵挡琅琊国南下之策。”
“一群乌合之众,无足挂齿。如果还是曹豹担任主帅,百万大军也无济于事。”
“他们打算任命项梁为中郎将,统帅徐州步弓兵,任命杨无敌为骑都尉,统帅徐州骑兵。”
“……”
这下楚天不淡定了。
无论是项梁还是杨业,楚天都知道,一个是战国名将,一个是北宋名将,都打过大胜仗的名将。项梁更多是偏向于统帅,杨业更多偏向于武力。
两个名将联手,再加上宋江、曹豹等二三流将领,以陶谦的财力,那么统一徐州的大战也不容易。
楚天挥了挥手,让前来报信的亲兵撤下。
卢植见楚天表
凝重,不禁疑惑:“子谋为何忧虑?发生何事?”
“唉,在下为朝廷平冀州黄巾、收编泰山贼、镇压青州黄巾、讨伐国贼董卓,战功赫赫,一心为了天下太平。然而……”
楚天长吁短叹。
卢植和蔡邕对视一眼,对这个年轻后辈的烦恼好奇:“子谋不妨直说,如果我等力所能及,定当相助。”
“然而徐州牧陶谦却屡次出兵攻打琅琊国,战火波及平民,遍地骸骨。不久前我前去洛阳讨伐国贼,他却纵兵袭击琅琊国,险些令我前功尽弃。现在,他又屯兵三十万,打算一举灭掉琅琊国,真是令
担忧。陶谦不能用
,唯亲是举,危害一方,如果琅琊国为其治理,定当民不聊生。”
楚天尽量夸大陶谦的缺点,以引来卢植、蔡邕等名士的同
。
他是弱势的一方啊。
一个太守,出兵讨伐董卓,却被州牧欺负。
听楚天这么一说,本来就对楚天有好感的卢植和蔡邕有点同
楚天。
事实便是如此。
楚天去参加讨伐董卓,陶谦却没有参与。相比之下,楚天这个琅琊相更加受到东汉名士的欢迎。
陶谦以前还有名声的优势,现在楚天“四世三公”,对世家的吸引力还在陶谦之上。
所以不难理解,卢植、蔡邕倾向于帮助楚天。
“我打算历数陶谦的罪名,讨伐陶谦,救徐州千万百姓于水
火热之中。但在下缺少军师,所有斗胆请卢大
出山,到时担任一路军师,克徐州。”
楚天首次试图招揽卢植。
卢植的资历实在太老了,以至于楚天都不敢轻易请卢植出山。而且实在不知道给卢植什么职位。
卢植的官职比楚天还高,总不能当一个别部司马、或者都尉,即使当校尉也太低了。
卢植以前担任的北中郎将已经是高级军官,不像是现在一样,将军到处都是。
所以楚天左思右想,决定让年老的卢植担任军师,房玄龄担任参军。实际上两个
都可以当谋士使用。
卢植是统帅、智力型的英雄,而房玄龄是智力、政治型的英雄。
楚天只有房玄龄一个谋士,只能兼顾一路。
要是有多几个谋士,为每一路将领搭配一个谋士,那么军团的实际战斗力将会上升。
卢植听楚天想要拜他为军师,终于有点动容。
即使
老,英雄终究是英雄,真正有机遇时,多半还是会不甘寂寞,所以才有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感慨。
黄巾之
卢植没有打完就被董卓替代,卢植终究有些遗憾。
“如果到时双方
战,也许我可以出任军师……”
听见卢植终于松
,楚天不由大喜。
这么说来,卢植向他效忠了?
不过系统没有任何认主的提示。
楚天明白过来,卢植估计和现在赵云处于一个状态——愿意出力,但出于某种原因,还不愿意认主。
赵云是因为短时间内不愿意出仕新主,而卢植没有认主是因为他的辈分太高,不会轻易认主。
可以为自己效力已经不错了。
楚天没有
迫卢植一定要认自己为主公。
至于卢植是否会背叛,多半是不会背叛的。这种刚直的
,让他们背叛比杀了他们还难。
这样一来,楚天就有两个军师,一个房玄龄,一个尚未认主但承诺可以效力的卢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