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一版主网 > 日月永在 > 第一百四十七章:江山如画(十三)

第一百四十七章:江山如画(十三)

提示:本站可能随时被屏蔽。当前新网址:m.dybzw.xyz 无法访问请发邮件到 Ltxs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昆明,别称春城,因其一年内温暖如春而得名。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朱允炆是抵达昆明的时候已是盛夏,犹记得自成都拔营时尚且热的令躁动,来到昆明后反而凉快了许多,让朱允炆一下就开心起来。

这个时节若是在南京,还不知道要受多少罪呢。

而在来到昆明之后,朱允炆第一个召见的就是云南左布政使张紞,这个在位期间成绩斐然,却又因少民政策而导致麓川连年作的主官。

“臣张紞,叩问吾皇圣躬金安。”

被征用而临时充做朱允炆行在的西平侯府,张紞在这里觐见了当年那个印象中的皇太孙,如今的大明皇帝。

“起来先坐吧。”

朱允炆这会正捧着一本《名公书判清明集》看得津津有味,便挥挥手,自有左右送上茶水,安顿张紞。

《名公书判清明集》是一本南宋时期编撰的记载两宋时断案的法学合集,窥一斑而知全豹,通过法学和诉讼行文,最能看清一个朝代的社会形态和民间风气思想,从一些小到民讼官司大到贪腐污吏、匪逆作,都能推断出当年两宋的政策对民间的影响。

以史为鉴,倒是可以少走许多的弯路。

朱允炆看了半个时辰,张紞就安静的坐了半个时辰,直到朱允炆放下书册,张紞才站起身,拱手施礼。

“坐吧。”

呵呵一笑,朱允炆指了指这本书:“卿看过这本书吗?”

虽不知朱允炆所言为何,张紞还是忙老老实实的回答道:“臣惫懒,尚未读及。”

古贤书籍浩如烟海,不计其数,张紞纵使已经花甲之年,也断无读书万卷的可能,法学类的书倒也看过,但也多是如大诰、大明律等各朝中央法律文献,地方编录收集而成的闲散事集倒是没有怎么看过。

“你倒是诚实。”

朱允炆手指轻叩书扉,不满道:“作为云南一省之主官,云南的风土、汉土和容、民间争执才是你最应该了解和把握的。生了子,筹集粮调集辎重,准备兵甲平叛,不是你该心的事。

你用大诰和大明律等国策治地方,殊不知国家之事因地制宜,苏浙富庶,滇贵贫瘠,岂有一视同仁之道理?这本书里面倒是有一句话说的不错:断狱不公为十害之首。

蒙冤,邻里知而生怨怼之心,百蒙冤,糜烂十里之地,便使公威蒙羞。公失威则民无惧矣。

又言一夫在囚,举室废业,民无活自当反,卿家可知缘何这些年,麓川作不休了?”

麓川年年造反,动辄便是数万数十万响应,追根溯源,不还是因为一个治字。

不会治,治不好。

根本路线上就没走对,管多少年就反多少年。

汉夷一视同仁尚且无法被这些土民所接受,更遑论重汉轻夷了,动不动就拿教化说事,关键是,家愿意学学得会吗?

不学怎么办?杀?

你杀家总没有让家束手就擒的道理吧?那就只有互相伤害了。

沐春在世时,自洪武二十六年开始第一次平勘,到洪武三十年刀甘孟聚众数十万打了场大仗,直到最后,沐春死在平叛的路上,这五年,大明为了平麓川,靡费国力数百万两,粮数百万石,死了六万余将士。

国讲利益,大明在麓川获得了什么?

税收税收没有,劳力劳力没有,就这么一大块土地,做堪舆图的时候看起来让赏心悦目而已,有什么意义?

几百年后中央衰弱,这里不还是会独立出去吗?

看看后世,多少国家从苏俄分裂出来,又有多少国家上溯不是我华夏的土地?

“你们这些文,总说教化教化,教化了这么多年,成绩呢!”

朱允炆一拍桌子,便是吓得张紞伏跪于地,顿首告罪。

“臣办事不利,有辜圣恩,请陛下责罚。”

“你当然办事不利!如果你做的好,朕就不会亲自来了!”

冷哼一声,朱允炆批评道:“汉夷合处之地,要懂得变通,别事事以大明律上之条文按纲施训,变通一下,适当放宽,减少了他们的反抗绪,你才能让他们融进来,只要融进来了,我汉文化如此璀璨炫目,还怕感化不了他们?”

明大诰和大明律,只是一本基本法,就好比后世,有宪法又有刑法,地方上也有补充法、法律条文解释细则等等一系列的补充一样,同样是盗窃行为的数额相同,富裕的省就比贫困省判得轻,究其原因就是地方法的补充,因地制宜。

全都硬规定,按纲施训,但其他的辅助措施、资源生产分配却做不到大锅饭,你这不是欺负吗?

就麓川(现缅甸北部和中部地区)这群土民,贫瘠落后,不通教化,你管的越细致,反抗的越激烈。

“麓川的土民,本身的社会形态很松散,以勐为主体,不同的勐之间都有冲突,为何不知以分化手段来处理呢?”

大明整个了麓川宣慰司,简直就是麓川土民的眼中钉中刺,他们连自己的土语文字都认不全,你还指望他们能听懂汉语?都不知道你说的什么玩意,你多好的政策下去也没用,到家各自的勐里,心眼坏的一杜撰,那还不是民怨滔天。

“朕此番来此地,为的是平诸国事,要构筑一个绝对稳固的大明西南,别等朕把那几个国家都管好了,自己内部反倒年年,岂不是贻笑大方?”

朱允炆的训斥让张紞冷汗涔涔,不住的告罪。

“起来吧。”

微微皱眉,朱允炆不喜欢这种只会告罪的废话,动不动就说自己该死,拿你脑袋有什么用?朝廷一年花那么多钱,这些官员的脑袋就算是金子做的又如何?

“朕给你出个主意。”

叹了气,到底是自家的孩子,打归打骂归骂,该教还是要教的。

“将麓川地界各个勐的土官召集起来,让他们以大明律和大诰为基础,制定管理麓川土民的章程,谁制定的最能保证麓川稳定,就让那个来做麓川宣慰司的宣慰使,承诺土民自治,朝廷呢,还愿意开给他们俸禄,不是穷吗?俸禄可以酌再上调一些,让他们为了这个位置打的血流去吧。

一届宣慰使任期三年或五年,每一个勐的土官也如此,宣慰使可以厚赏黄金、瓷器、丝绸,勐的土官也有,但砍掉一大半,每个勐定一个计划考核指标,比如汉化程度、识字、狩猎耕种的税额,达成了,土官继续当,自治况下都是土皇帝。

达不成,换,从他们勐挑选愿意当的,暗中授意,让他们自相残杀,是都有私欲,越是不开化的民群私欲越重,那群疾苦半生的想不想当土官或者宣慰使?怎么才能当上?

要让他们知道,只有紧跟我大明的步伐和政策才能当上,要完成我大明为他们制定的计划考核指标才能当上,五年之内养成这个认知,十年之内就成了习惯,三十年五十年之后,土民就在他们各自的土官监督下完成全面汉化了,也习惯了按产税,这地方的官员是汉还是土民就不重要了。”

搞麓川自治区的重要在于稳定,稳定下来后,可以省去朝廷很多的额外开支,更重要的自然还是不再牵扯大明的力,一个麓川折腾几十年,那还真不如扔了。

“不要总想着让每一个麓川的土民都戴大明,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