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方孝孺?怎么评价这次所谓的士子运动?
他们会说这次的士子运动是一场打着拥帝的幌子进行的夺权行动,是一次完完全全被利益所驱使的清除异己的行为,而方孝孺呢,他只是这次运动中的一个受害者罢了,因为他做了类似魏征的事
,说了几句中肯客观的话,就被无
的杀死。
后世为方孝孺平了反,所有的过错,都会由朕来一力承担,更何况,这次的士子运动闹得太大,连圣
都遭了殃,这就无形中侧面帮了方孝孺一把,因为后世一定会为圣
平反。一旦圣
被平了反,那朕和这次士子运动就会被抨击的体无完肤,那因为这次运动而牺牲的方孝孺,后
会夸他宁死不屈,不为皇权而屈从,这样一来,不就使他的形象更加的光辉了吗?
如果他遂朕之心意写了那篇文章,他不仅死了,将来的名声也臭了。等后
为圣
平了反,就这一篇文章,就足以把方孝孺骂的臭不可闻,骂他为了苟且
命,屈服了朕这个无道昏君!”
如果历史上的方孝孺为朱棣写了那篇登基诏书,做了永乐朝的阁辅,还能落得上一句君子吗?
更何况朱允炆让他做的事,可远远比给朱棣写登基诏书更加的无耻下作。
尤其是在圣
都遭了殃的后果下。
马恩慧傻住了,她根本无法想到这一点,就好像她无法想到自己的丈夫竟然会通过这种手段来使自己成为大明的新神一般。
对
的
察,她跟本达不到朱允炆的高度。
“朕保住了方孝孺的立场,也保住了他的名声啊。”
朱允炆浑不在意的说道,酒盅一次次的举到嘴边。
“同样,朕也保住了自己的立场。
朕是什么
?朕是朱允炆,朕也是皇帝。
皇帝的立场很狭隘,只能容纳下朕一个
。皇帝的立场也很广袤,可以容纳下天下几千万、几万万
。
朕想要做到立场正确,只有一条路:做个好皇帝,做个坏
!”
杀死方孝孺,遂了天下新儒的心愿,他朱允炆登上了神坛,也使得全天下从此万众一心。
大明,可以迎来一次非常迅猛的高速发展!
为天下计,朱允炆做了最佳的选择,这就是立场正确。
至于将来的名声,朱允炆都不用猜也知道一定是在青史上臭不可闻的,
是什么,
就是后世在享受着前
余荫的同时,也会对这些历史上的大帝评
论足,将他们身上的污点无限放大来进行贬低,目的,只是为了衬托当代的伟大。
就好比朱允炆现在就要打压秦皇汉武一般,因为他要成为当代的神。
这就是立场正确。
不在同一个立场上,没资格议论对错。
“朕曾经也想既做个好皇帝,也做个好
的。”
朱允炆无奈的自嘲起来:“当年,朕以为可以通过一些鼓舞
心的
号来感化这满朝的大员,朕告诉他们,不
税不行,侵吞土地不行,国家和民族想要强大需要天下为公,然而事实给了朕当
喝。
让朕知道,皇帝虽然拥有权力,但终究不是神,做不到控制别
的思想。
好
会被
尊敬,但不会被
惧怕。
想要做好一个皇帝,最最需要的,就是被天下
尊敬的同时,更要惧怕你、臣服你。”
太祖高皇帝驾崩之前,朱允炆曾经向太祖读过四句诗,那个时候,朱洪武是极其高兴的,甚至为此而比青史上早走了将近一个月。
他是皇帝,他没有想到自己的孙子还没做过皇帝就已经有了皇帝的立场。
他相信自己的孙子朱允炆,可以做一个好皇帝了。
“还记得方孝孺被斩首后,他的家
收拾尸骸离开南京,回故乡老家的那天吗?”
不停的饮酒,朱允炆已经开始酩酊大醉起来。
“那天京城百官都去送了行,唯独杨士奇没有去,他难道不知道这里面的门道吗?
谁去送了行,青史未必记得住,但谁没有去送行,青史一定会记下来的!他是当朝的首辅大臣啊,更是铁板钉钉天下皆知的帝党。他不去送行,等有朝一
方孝孺平了反,在青史上他杨士奇的名声就臭了!
连自己的同僚都不愿意去送,
心揣测之下,政治
暗论甚嚣尘上,后
会把他杨士奇想的多么不堪?多么恶心!
这个门道他杨士奇不懂吗?
他多聪明啊,他懂,但他还是没有去。
为什么不去?
方孝孺的死是他跟朕一起合谋的,他主管报业总局、通政司,所有的舆论舆
都是他一手调控的,地方的运动也是他暗中引导的,他在用这种方式来自我惩罚自己。
害死方孝孺,是他的首辅立场正确。自我忏悔赎罪,是他作为一个
的立场正确。
他都能做到,朕哪里还能不如他呢?
区区名声罢了。”
朱允炆走到凤榻旁,倒
就睡,嘴里还在嘟囔着。
“朕自爷爷手里接过江山,朕既然来到这个时空,朕会认真的演好这个角色,做一个好皇帝,做一个坏
。”
马恩慧突然泪目起来。
她这一刻,突然觉得如果当年朱允炆的父亲还活着,现在的朱允炆只是一个太子的话,那该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