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一版主网 > 日月永在 > 第二百零三章:

第二百零三章:

提示:本站可能随时被屏蔽。当前新网址:m.dybzw.xyz 无法访问请发邮件到 Ltxs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去山东清量三大家田产的事代了下去之后,朱允炆的注意力就要从这上面转移出来,因为郑和回来了!

带着探索东南亚、带着朱允炆绘制海图期许的三宝太监四月下旬回转的泉州港,正赶上闽浙两地士子京,地方当时一片狼藉混,三宝太监回京的行程便耽搁了下来,直到五月才顺利京。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水印广告测试 水印广告测试

而后者还没有来得及休息就被朱允炆匆匆召进了宫。

“回来了?”

“回来了。”

乾清宫内,朱允炆看着眼前这个黑黑瘦瘦的大小伙,感慨起来:“只是短短半载岁月,瘦了这么多,看来这段时间你吃了不少的苦啊。”

郑和感动的匍匐在地上:“都是婢应该做的,倒是让陛下为之挂怀,婢该死。”

“快起来吧,在朕这寝宫里就不要那么多规矩客套了。”

看到朱允炆还赐下了茶水和点心,郑和更是感动的几度热泪盈眶,连声道着不敢。

“朕让你走这一趟看看海外的世界,绘制海图,都做了吗?”

寒暄几句,朱允炆就把话题引到了正事上,这个时空的东南亚是副什么样子,他自己心里也没有数。

婢这都备齐了。”

郑和应了一声,拿出随身携带的一卷图纸:“陛下请看。”

说着话,郑和又唤过一个宦官来搭手,两将这份图纸完全展开,足有近一丈多长。

朱允炆走下御阶靠近这份海图,上面密密麻麻划出的版块图和文字让他一阵眼花缭,便苦笑起来:“还是你来介绍一下吧。”

说着,朱允炆伸手又唤过一个宦官,接替了郑和手里的活计,拉着郑和到海图前,方便后者可以指点。

婢自建文三年末出海,一路南下,途经吕宋、爪哇、满剌加、不刺哇、苏门答腊、文莱、旧港、棚加、新拖、蓬丰、登牙侬、凌牙斯加、吉兰丹、佛罗安、罗亭、潜迈、拔沓、单马令、加啰希、林冯、新拖、监篦、蓝无里等国。”

郑和嘴里一连串的国名让朱允炆只觉得一脑袋雾水:“就这掌大的地方,那么多国家?”

“是的。”

郑和也是苦笑,如果不是他亲眼所见,也是说什么都不信的。

而且他的航程也不像历史上那般走马六甲海峡往西到斯里兰卡和南印度的古里等国,更没有进阿拉伯海,他这一次只是走了一趟东南亚,也就是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转了一圈,不然的话也不可能往来只用了七个月的时间。

但,就这么一圈下来,就转悠出了二十来个国度,实在是堪称匪夷所思。

“这些国家有的是土著国,还有不少是咱们大明汉裔建立起来的。”

郑和挨个国家解释起来,“婢这一次之所以能够如此顺利的绘制海图和流,都是因为这些海外汉裔的帮助。”

明初的时候,南海这些漂泊逃难的汉民数量还是极多的,甚至不比当地的土著少,包括使用的文字也自然说的中原话,只能说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约翰牛的全球殖民,又将这些国家的文化变成了英文化而以。

“而在这个地方,是咱们汉裔数量最多的一个国家。”

郑和的手指点在旧港这个名字上:“这旧港又称巨港,早前是三佛齐国,后被爪哇所灭,置巨港,而这里最大的势力便是梁道明、陈祖义两所统辖的海盗和当地军,听闻婢来到,这两还书了贺表,备了礼物。”

这俩的名字,一听就是地道的同胞。

朱允炆微微颔首:“这些国家的大致况,底摸的清楚吗?”

郑和微微摇了摇:“婢这次时间上短了些,未曾来得及细细打听,而且这些小国太多,没有个归统,所以难免混了些。”

群岛地带,因为地理因素在这里,通全靠渡海,在这个时代这些土著小国根本做不到武力统一,自然是分散的如一盘散沙。

连个集权的国家主体都没有,根本不能指望有大致明确的数。

看着眼前这幅海图,朱允炆陷沉默之中。

东南亚势必是要成为大明的后花园,他要效法约翰牛的殖民政策,提前几百年就开始侵这些土著,然后将这里彻底吞下来,就算不能置承宣布政使司,那也起码要并大明的帝国体系之中,最后将这些国度全面汉化才行。

“把这份海图多拓印几份。”

心里有了主意之后,朱允炆便代道。

左右领了命,自会有抓紧去落实这份差事,朱允炆又招呼郑和落座。

“都有哪些见闻与朕说一说。”

听到朱允炆发问,郑和便组织着语言汇报起来。他似乎天生对于海事有一种亲近之感,这一聊开马上便滔滔不绝,他自己说的眉飞色舞,朱允炆也是听的连连称奇。

“古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诚我不欺啊。”

朱允炆感慨着:“如果不是你此番下海,恐怕天下还都以为这方天地之间,只有我大明一个国家和周边那些蛮夷番邦呢。”

世界是个什么样子,朱允炆自然是知道的,但即使他知道他却不会说。

他的身份是引导,而不是亲自下场像个导游那般,那样实在是太跌份了。

这就好比朱允炆从来不会主动提出一些奇思妙想来让底下的工匠来发明创造一般,他堂堂一个皇帝,哪里有时间整天钻着心思点科技树,他唯一能做的就是鼓励那些开放思想,然后他提供财力的支持罢了。

朱允炆一直坚信,华夏民族是一个聪明、勤劳和具有创造力的民族,四大发明足以说明一切,而限制民族思想的儒家牢笼也已经被他逐渐摧毁坏,完全可以说的上,他朱允炆已经为这方时空的大明百姓提供了最好的舞台,剩下的路,要靠他们自己走。

郑和附和着,他也确实是开了眼界。

“陛下,南下这些子,气候的变化算是婢感受最的转换,想当年婢还在北平跟着燕王戍边时,三月可还是极冷的,但是此番南下,同样是三月臣却闷热的几欲焚身。”

“哦?”

朱允炆眉毛一跳:“你不说朕都没有注意到,缘何北方比南方要凉呢?”

嘴上问着,心里却在期待着郑和能够发现地理学,但让朱允炆有些失望,这个问题郑和好像还没有整明白。

就好像现在的天底下没会相信自己生活在一个球上面一般。

“气候不同,生活习惯和饮食风俗都有不一样的地方。”

从地理学的问题上跳过去,郑和继续诉说着他这一路上的见闻,却让朱允炆脑子里陡然一道火花闪过。

“你去的这些地方,有地瓜和红薯吗?”

朱允炆依稀记得,似乎在明后期的时候,地瓜、红薯等物就是自东南亚传进的福建、广东等沿海省份,随后开始在全国逐步普及开来,但遗憾的就是还没来得及大面积推广种植,大明就亡了国。

再撑个几年,大明说不准还能靠着这些高产作物续上不少年的命啊。

“地瓜?红薯?”

郑和听得一雾水,朱允炆便给他介绍了这两种作物的容貌特征,后者蹙着眉苦思了许久还是摇了摇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