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事闹得很大但又闹得很小。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说大,是因为涉及的
数很多,几十万名工会成员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被强制复原回普通百姓的身份。
说小,是因为即使六个省数百个大小不一的工会、农会都强制取缔,但没有闹出任何的风波和
子。
话说回来,只要朱允炆还活着,大明,他就闹不出什么
子来。
老百姓不敢闹,那些个官员又有谁敢闹。
江南六省打击工会的力度绝对够大,但没有一个地方敢拿着
毛当令箭,肆意抓
定罪,所采取的手段,无非都是如浙江那般,对各个工会的负责
进行一番所谓的诫勉谈话,等到取缔解散了其组织领导的工会后,
也就会放出去。
倒是没有炮制出什么让
生厌的冤假错案。
也是这几个月,朱文奎是在江南出尽了风
,毕竟谁让这打击工会的行动是他发起的,江南六省的呼应,让朱文奎甚至有了一种‘代天子’的感觉。
那种发号施令,一言出百万
相随,权力的滋味原来是如此的美妙。
更令朱文奎感到兴奋的事,便是他带领着调研组打算回北京前,江南六省为他举行的堪称盛大的欢送仪式。
一场由江南数十位顶级豪商共同组织起来的欢送仪式。
毕竟,朱文奎打击工会,最应该弹冠相庆的,恰恰就是这些个大商
和地方官员。
官、商两界,都对朱文奎那是喜欢的不得了。
加上恰恰只有官、商两种身份的
,掌握了江南的政治资源、经济资源以及超过九成的社会资源。
而那些个工会、农会成员,便是有几十万、上百万又如何,毫无影响力的一群菜根蚍蜉罢了。
“二皇子搞工会、农会,将咱们大家伙手里的利益抢走,还要分衙门的政治决断权,是官商两界共同的敌
,而大皇子打击工农,保护咱们的利益,那么,与江南六省言,谁是咱们的敌
谁又是咱们的朋友不是一目了然的事吗?”
欢送会办的很大,但是朱文奎没有露面参加。
倒是难为这小子,春风得意的阶段还知道什么叫做低调与小心。
连这堂汇聚江南六省达官显贵、富商名流的大宴都没敢参加,生怕让
参上一本僭越的奏疏。万一喝欢了,不小心在某些细节上得意忘形,白白
费了自己这大好的锦绣前程。
他是没有参加,但不妨碍这场本质上就是庆功会的盛宴如期举办,只不过改个名
罢了。
将欢送会改成了江南工商业发展
流大会。
而在礼堂后的大会议室内,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广这江南六省有
有脸的官、商大员们几乎坐满了每一个角落,正开怀的
流热烈。
“诶,我等做臣子的,岂敢僭评天家。”
倒是几位布政藩台还保持着清醒和低调,发现话题的苗
有些不正,赶忙开
纠正:“今
是咱们江南工商业发展的
流会,大家欢聚一堂,目的当然都是群策群力的将咱们江南各省发展好。
北京搞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体系,咱们江南依托长江、大海,
通和资源更丰富,完全亦可以搞个长江带共同发展体系不是。”
京津冀发展体,长江带发展体?
众官员、富商先是沉默,而后都眼亮起来。
这事如果能经内阁通过,绝对是大有可为的。
“中央近两年在造铁路,但是重心一直都围绕明联来忙活,没有拨钱给国内,如果诸位想要长江带体系成立,必须集资先免费替国家修一条江南的铁路网出来。”
安徽布政使葛仲文开
道:“我们这些主政的负责出力,你们负责出钱,大家通力合作,心往一处使,尽快推动长江带共同发展体系的成立,诸位觉得可行否?”
会议室内沉默一阵,很快就有一名无锡的豪商站了出来。
“只要可行,我愿出资五十亿!”
众皆哗然。
万没想到,这第一声,就喊出了天价。
有了开
者,一众富商也不再忙着算计腰包,纷纷慷慨解囊,顷刻间便是报出几十到上百亿不等的天文数字。
免费为国家修铁路,为什么这些个商
还愿意如此慷慨?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对于恨不得把一文钱掰成两半花的商
群体来说,让他们如此大方的豪捐几十上百亿,只因为他们从这一共同发展体中看出了更大、更丰厚的回报。
那就是支持大皇子继位!
大明的国
摆在这里,摆的明明白白。
那就是南强北弱、南富北穷。
江南是大明的国本,是政治、经济不可动摇的重心区域。
北方即使现在拼了命的发展和建设,几十年之内也不可能超越江南。
但是如果国家确实要发展北方,早晚还是会有持平和超过的一天。
眼下,江南的官商自然没有
愿意看到那一天。
他们要大力发展,要拿出一份成绩,还要拿出一份支持大皇子的决心。
用这份成绩来保朱文奎做太子,而后等着将来前者投桃报李的那一天。
只要朱文奎能坐上奉天殿里那张金椅,首都重新迁回南京就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
。
只因为这一波,朱文奎在江南的行为收获了大家伙所有的好感以及信赖。
大皇子,是站在他们这一边,是保护他们利益的。
如果按照历史长河其特有的规则来言,官、商就是一个国家的中流砥柱,是一个国家的主
力量。
而往往得到这一波国家主流阶级认可的
,几乎做皇帝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
。
这也恰恰是杨士奇一眼看透,认定朱文奎会做储君的原因所在。
谁打击工会、农会,谁就可以收割这一波官商的忠诚。
如果朱允炆不打算安排朱文奎做储君,完全没必要派后者来江南搞所谓的调研工作。
谙政治甚
的杨士奇还是选择了下注朱文奎,不为了他自己,而是为了他的儿子杨稷。
他的投注是得到丰厚回报的。
朱文奎从江南回转北京之后,一纸明诏就发到了天下。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之长子文奎,为皇后所出,宗室首嗣,天资粹美,品格贵重,兹恪遵初诏,载稽典礼,俯顺舆
,谨告天地,宗庙,社稷,授以册宝,立为皇太子,正位东宫,以重万年之统,以繁四海之心。”
正位东宫,明诏天下!
而后,杨士奇的儿子杨稷,就调任南京出任南京知府!
大势所趋民心所向,作为嫡长子的朱文奎,就这么像是踩着棉花般,晕晕乎乎的进了文华殿,坐在了内阁的上首,俯瞰百官朝堂。
这一天,是皇明四十五年七月初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