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一版主网 > 重生香江之大亨成长 > 第277章 九龙仓争夺战1

第277章 九龙仓争夺战1

提示:本站可能随时被屏蔽。当前新网址:m.dybzw.xyz 无法访问请发邮件到 Ltxs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本来这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听到易达成让包育刚、董浩云和霍英东都兴奋不已。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包子轩只用了一堆土就换了这么多工业设备,看来这个土的价值真是不得了。德国不是傻子,肯定是看到其中重要的价值才决定换的。这让3都十分看好包霍董公司的未来,前途一定一片光明。

包育刚在结束同沈弼会谈贷款事宜成功后就来到了英国,这次他要在英国考察一下旗下企业,并且还要订购几艘货船。和德国易需要大量的运力,就是两大船王联手也不一定能够调整出来。在英国期间心一直不错,不过好心没有维持多久,香江那边就出事了,可以说是后院起火。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主角都是当时声名显赫的土豪,男一号包育刚,世界船王,香江最牛叉的土豪之一,1978年稳坐世界十大船王第一把椅,第一个进英资汇丰银行的华董事,76年被英国王封为爵士。男二号怡和洋行(及旗下置地公司),香港四大洋行之一。男三号李超

一:故事背景

大戏之前,先代背景。

先说包爵爷;1918年生于一个商家庭,老爹包兆龙,常年汉经商。爵爷13岁上海求学,进了吴淞商船专科学校,学习船舶,当时的热门专业。抗战发后辗转重庆,跑到一家银行当小职员。38年重回上沪,中央信托局保险部工作,从普通职员到上沪市银行副总,前途光明。49年换了月,爵爷与父亲携数十万元积蓄,到香江另闯天下。

刚到香江的爵爷开始做点小生意,攒了点银子。爵爷是宁海,大海边长大的孩纸,对海一往,提出要搞海运。虽然父母反对,但爵爷意志笃定,资金不够朋友来凑,搞了70万美刀跑到英国买了条旧货船,拖回来翻新,定名“金安”,航运搞起来!55年成立了环球航运集团。

当时航运业普遍采用短租方式,一个航程结算一次,收费高,可随时提价(当时海运很火)。爵爷慧眼独具,采用长租方式,把船分期3年、5年甚至10年租给别,按月收租。这种方式虽然租金低,但是风险小,现金流稳定。爵爷依靠稳健的经营模式渐坐大,财源滚滚,牛轰轰,成为华商翘首,世界航运第一

但花无千红。70年代由于第四次中东战争及伊朗内,发生了两次石油危机,西方老爷们开始在本土凿油田,欧洲北海油田、美洲得克萨斯油田纷纷出油,本70年代初开始囤油,70年代末盆满钵满,开始大幅削减石油进,航运业遭到巨大冲击,爵爷商海沉浮几十年,老司机了,一看苗不对,立马开始抽身,70年代末,航运业萧条初期,爵爷毅然大幅低价出售手中的油,在船灾的巨袭来之前闪电抢滩,准备登陆。

再来说九龙仓。九龙仓的历史可追溯到 1871年,英商保罗渣打在港创建香港码及货仓公司,由于湾仔地皮限制,1875年迁往九龙尖沙咀西侧,后更名为香港九龙码及货仓有限公司,简称九龙仓。大东除创始外,还有怡和等大洋行。渣打挂点之后,九龙仓落怡和洋行凯瑟克家族手中。

首先策马拖刀杀出来的是李超

话说李超对九龙仓垂涎三尺,先差探敌,探子回报,怡和系旗下共计持有九龙仓份不到20%,只要暗中吃进九龙仓 20%的份,就可跟怡和开打。当时九龙仓发行的份不到1亿,每市值常年在 13—14 港元之间徘徊,是港所仙一枚。到1978年初,市值不超过14亿港元,考虑九龙仓码的大片地盘及零散物业,价值至少可翻几倍,明显低估啊。于是李超设了一众暗盘,不动声色吸纳,悄悄滴进村,打枪滴不要。

但是对于这种仙来说,李超这种买盘还是很明显,九龙仓成额开始骤升,嗅觉敏锐的职业炒家开始出动,一时间里面是杀声震天,到1978年3月,九龙仓价窜到每46元的历史最高水平。这时李超的持仓还不到2000万,觉得价太高了,暂停了一小会,其后以稍低的价格将九龙仓增持至20%的水平。

这时候傻子都知道有要搞九龙仓了,何况怡和这种老司机。李超要拿下九龙仓,只能霸王硬上弓。但是当时超虽是土豪,但还不是特别豪,弹药不是特别充足,况且对手也不是善茬,家好歹是老牌洋行啊,如果对方组织火力反攻,李超就前功尽弃鸟。所以主九龙仓,对李超来说还是十分艰巨滴。

再看怡和那边,有动自己的马子,能瞪眼吗?切!怡和系开始抄家伙,到市面上高价收购散户所持份,以增强其对九龙仓的控制权。霸特!怡和的现金储备也不足,无法把九龙仓份增持到绝对安全的水平,急之下,跑到香港第一财团英资汇丰银行搬兵。据说汇丰掌门沈弼亲自出马斡旋,奉劝李超放弃收购九龙仓。

李超是个,认为不宜同时与怡和、汇丰树敌,后长江实业的发展,还要依仗汇丰的支持。如果扫了汇丰面子,汇丰贷款支持怡和,吃掉九龙仓就没戏了。权衡轻重,李超最终答应沈弼停止收购九龙仓份。此时,李超已收购近2000万。是否是九龙仓最大东?李超一脸懵,因为怡和一直未透露增持份数量。

李超在上次偷袭九龙仓失败后就把份全部卖给了包育刚,虽然暂时平息了怡和洋行的担心。不过凯瑟克家族反而更加担忧,毕竟现在包育刚的实力要远超李超。他们可以说是赶走了老虎,结果引来了狮子。不过在没有更好的办法之前只能够隐忍。

这不看到包育刚刚刚出面在汇丰贷那么多款出来,就是沈弼和他关系再好也不可能无底线的偏袒他,一个就是能力再大授信额度也是有限的。

其实按照原先的剧本香江“九龙仓”争夺战是包育刚爵士收购九龙仓的收购战始于1980年6月19,结束于当年6月25。九龙仓属英资怡和集团,70年代的香港,华资财力单薄,怡和只持有5%的九龙仓票就控制了这家公司。随着香港地价上涨,华资房地产实力快速增强。1978年9月,华资包育刚家族已拥有20%的九龙仓份,他作为大东进九龙仓董事会。英资不甘心其地位受到威胁,1978年12月,怡和系置地公司持有九龙仓份上升至20%,数量与包玉刚接近。这场权控制战明争暗斗了近2年,终于1980年发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权抢夺战。

1980年6月19,置地公司宣布增购九龙仓份,条件是用置地份和一种债券换取九龙仓份,即约以100元的代价换取一市价77元的九龙仓票。包育刚家族马上作出反击。6月22,包育刚宣布,每出价105元现金,在市场上收购2000万九龙仓份,这样,包育刚家族持有九龙仓份将增至49%,整个行动斥资将达22亿港元。第二天在短短几个钟内,包玉刚就完成了收购2000万九龙仓票的行动。置地公司趁机向包玉刚出售1000万九龙仓票,价值计10. 0005亿港元。至此,华资包育刚家族取得了九龙仓的控权。

可是现在包育刚为包霍董矿业公司已经找了沈弼一次,如果在去找那么就是面子再大也不一定管用,所以接到消息的包育刚一时之间不知道该怎么办。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