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一版主网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605章 旱地行舟2.0

第605章 旱地行舟2.0

提示:本站可能随时被屏蔽。当前新网址:m.dybzw.xyz 无法访问请发邮件到 Ltxs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关羽防区内的部队一共是六万,此次出征他带走了四万,在闻喜、安邑留两万兵守城。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从绛邑县开拔西进后,经过两天的行军,部队就悄悄抵达了浍水源的黄父邑(今侯马市翼城县,绛邑就是现在的侯马市)。

别看这段路程才一百二十里,走了整整两天,似乎不快。但考虑到这里已经是太行山区边缘,坡地丘陵众多、谷壑纵横,这个速度已经挺难得了。

部队的员基本上靠沿河步行,物资才用新式船型大篷车沿着浍水运输。

关羽这四万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他两三年前平西凉青唐羌时的旧部,包括王平、张任等年轻将领。这支马今年下半年刚刚从西边调来增援,所以没参加过上半年关羽那场从雒阳败退回来的战役,战力保存也比较完整。

当初关羽之所以不用他们,是觉得上半年那场突袭雒阳的战役,用不到王平麾下的青羌兵、叟兵、板楯蛮等山地部队,那次关羽选择的路线,也是王屋山脉以南的,没有山地兵的作空间。

但这一次,诸葛亮劝他走迂回更远、更为险峻一些的王屋山以北进军路线,全军需要愈发太行山,来换取奇袭的突然。这种况下,闲置了两年的王平张任就有用武之地了。

袁绍根本不知道刘备那五年是怎么过的!

也就是从董卓进京到李傕被灭、刘备被堵在益州山沟里那五年!

刘备为了穿越秦岭大山岷山陇山搞北伐,做了多少种田部署、炼了多少山地部队。

刘备阵营上上下下都一度以为,随着“光复关中,还于旧都”的目标打成后,这些山地兵可以光荣完成历史使命了。没想到歇了两年后,又从西凉祁连山边缘地带拉回来,要在太行山里再穿一波,发挥余热。

关羽的四万士兵里,专业山地兵一共是一万五千,主要是青羌兵最多,占八千,因为青唐羌本来就生活在青海、川藏边界的山区,包括祁连山,习惯了苦寒雪山的气候。所以哪怕农历十一月到并州来打仗,依然受得了寒冷的气候。

其次第二多的是叟兵,也就是川西大凉山的彝,这些部队也靠近川藏边界雪山,耐寒也还行。

最少的是王平老家的板楯蛮,也就是西郡的大山山民,只有两千,要不是因为山地军主帅王平得带点老乡充实基层军官,板楯蛮甚至都不会带这么多,因为耐寒太差了。

至于历史上为季汉提供了相当一部分“无当飞军”兵源的南蛮昆明夷山地兵,这次一点都没带,这些来了不用打仗都会直接冻死。除非是仗打到明年夏天还在太行山区拉锯,倒是有可能把这些拉来用用。

……

抵达黄父之后,部队此番山区迂回进军的髓才真正要开始体现。

王平、张任等部将,指挥士兵们把一辆辆比原本型号更大更修长的新式船型大篷车,从浍水里拖上来,费尽千辛万苦生拉硬拽,在缺乏牛马牵引的状态下,完全靠力推拉,拖到三十里外的沁水上。这短短三十里,就要拖一整天。

不过,到了沁水支流源后,这些大篷车和旧式大篷车的区别,才真正显露出来。到了目的地后,士兵们纷纷拆开车厢底下连接轴套的卡榫,再次把车厢推下水,车连带轴依然留在了岸上——

原来,黄月英这次改良的大篷车,加大了车厢(船体),尤其是拉长了长度,也跟走舸一样在船舷加高了更便于堆货防水的挡板,也调整了船底的水线面。

也正因为这些调整,这种篷车其实不再适合于陆上长途运输,只能是专注水运,陆上只能稍微偶尔走一段,还非常费劲。等于是用更好的水运适航换取牺牲陆运通过

但更关键的是,车轴做成了一次可拆卸的,所以船在航行到沁水之后、把子永久拆掉,从此就变成了船,这船就一辈子只能呆在沁水-丹水里航行,最后汇黄河中下游。

因为只要大篷车的车底有永久式的车轴留着,那它的水上适航肯定是不如真正的船的,阻力,流体稳定,都会下降。篷车这种东西,原本设计就是在大西北,水陆运输里程占比比较平均的环境下,不得已而用之。

篷车最怕的就是山地起伏的地形、哪怕走水路也不敢走落差大水速不稳定的山区河流,更怕山区小河吃水浅变化快、过险滩的时候把船底的车子磕了,直接就是船体被顶起来解体、船毁亡的下场。

所以,当年李素在从益州北伐关中的时候,只敢造独车,从到尾没考虑过大篷车。大篷车是他北伐关中成功后、从关中大西凉大戈壁时才敢拿出来的。

现在,把车搞成一次可拆卸、拆完后就永久变成船的设计,也只是为了解决“刘备阵营至今没有占领任何一个黄河三门峡以下的流域沿岸港,所以没法在黄河中下游造船”的问题。

黄月英这种新船,其设计指标是真正意义上的永久船舶,不是水陆两用的临时货,能充分满足山区河流水运。同时,又能在关中造好、陆路开过来,到并州一侧下水。

当然,因为这种船拆在山区河流航行后,就回不来了。所以原本用篷车运输时,可以节约掉的装卸工作量,又会重新冒出来。

现在只是第一次带货翻山,可以不用装卸,以后再回来接第二批货、打持久战的时候,就要在黄父邑安排很多民夫,把西边汾水来的军需物资卸船装车、往东拉三十里、然后再在沁水卸车装船。

这样的装卸工作量也是非常恐怖的,如果前线是几十万大军对峙,这边常年养活数万数量级的码是很轻松的。

不过,好在诸葛亮不是管杀不管埋的,他跟着李师游历过一年“毕业旅行”,也带着当时还是未婚妻的黄月英坐了大半年的篷车,亲自坐得多了,每天揣摩其中痛点,也能拿出一些配套解决方案来。

所以,这次诸葛亮提供思路、黄月英帮忙实施,搞出了一种新式的力滑组式起重机,可以用在码作业上,也就是后世的“鼠笼式起重机”。

同时,诸葛亮优化了关羽军的后勤车船装货方式,弄了一些木板拼钉的方框,把粮军械等东西都堆在这些木框里运,类似于现代仓库里铲车一板一板铲货的那种木框子。

这种木框可以直接挂上绳钩、用鼠笼式滑起重机吊起来,然后到另一端放下。这样就能轻松一键式搞定,从船上吊下来放车上、或者从车上吊下来放船上。不用再一包包粮食扛来扛去了。

不说实现了“集装箱式效率”,那至少也是做到了“托盘标准化”。码装卸工的劳动量大大降低了,作动作的繁琐程度至少节约了八成。虽然花的扛货力气没变少,但只要作繁琐度简化,以后就可以设法再加点传动机构,让牛、驴等畜力来拖动吊车。

“异地造船”和“起重机集装框装卸”这两个后勤小外挂微微一开,关羽军在太行山区的战略机动和持久,自然是发了一个小台阶,走那些敌根本无法想象的大纵迂回路线,也就不奇怪了。

……

在黄父邑折腾了两天,在沁水支流上游凭空变出了一支船队、并且建立起一个码水寨稍稍留下一些兵马防守后,关羽主力继续西进。

而且因为这两天他的部队其实是在太行山里的险峻荒僻之地动作,所以敌根本没注意到——袁绍军占领的最近的县城端氏和蠖泽,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