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一版主网 > 三国之关平当老大 > 第一百八十二章一呼百应

第一百八十二章一呼百应

提示:本站可能随时被屏蔽。当前新网址:m.dybzw.xyz 无法访问请发邮件到 Ltxs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一斤熟丝线四百四十钱,二十斤就是八千八百钱,刚好能做出一匹布。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而之前一匹布材料的成本价,需要九千钱。

也就是说,按照这个价格收购熟丝线,出产的布,成本就减少了两百钱。

这同样的一匹布,别卖一万。

我就可以卖九千九百,九千八百。以这样的价格迅速的把布卖出去,周转资金又买来熟丝线,快进快出。

工厂的规模越大,占据的市场份额就越大。这其中的利润,真的是难以想象。

四百四十钱,就已经是不错了。熟丝线的收购价格也不低。但是李忠是个商,商自然是要利益最大化。

李忠考虑了一下,说道:“四百三十钱,无需多说。若是先生能答应下来,我便买,不答应,我便去寻别家。”

大宗易,不会像大妈在菜市买菜一样砍价。

李忠直接给出了这个价格,只要价格谈拢,每一匹布的成本,就在八千六百钱,减少了四百钱的成本。

积少成多,聚沙成海,未来的利润可以想象。

而且李忠也不怕陈传,若是谈不拢,他可以去找别,而李忠相信肯定会找到一个愿意以这个价格卖熟丝线的

二十万斤熟丝线可是超级大生意,哪怕价格压低在四百三十钱,一笔生意的利润,也是很大的。

而对于陈传这样的商来说,弄来二十万斤熟丝线,只需要三天时间而已。

而如果这生意陈传不做,别也会去做。陈传没有理由将到了嘴边的金子,给吐出来。

“好。”陈传果然没有犹豫,立刻答应下了此事。

随即双方立了字据,李忠付了定金,三天后双方一手钱一手货。三天后,双方以八千六百万钱的价格收购了二十万斤熟丝线,完成了这笔易。

李忠等五个商这一次凑了三千金过来,还带回去了一些。这剩下的一些钱,可以支付杂费。

首先是装二十万斤熟丝线的船,需要付钱。等到达房陵之后,运送熟丝线去各县,也需要付钱。

这也要算进成本之中。

关平这个太守很穷,资金问题,只能由他们这帮商垫付了。而李忠在襄阳收购二十万斤熟丝线,当然引起了一些波澜。

但是波澜不大。

毕竟目前北方战蜀,荆楚,江东成了主要的布出地区,生意规模非常大,二十万斤熟丝并不是太惊世骇俗。

惊世骇俗的只有李忠一个拿出了这么多钱,买这批熟丝线这件事

但事绝对会越来越热闹。因为如果况顺利,李忠这一批熟丝线买回去之后,只要工厂开工,六天之内,便可以完成把熟丝线变成一万匹布了。

一天二十万斤熟丝线的生意,放在熟丝线这个庞大市场上,只能是一个小波澜。

但是如果六天二十万斤熟丝线呢?

关平的工厂一个月出产五万匹布,对于整个天下布匹生意,绝对是一个巨大的冲击。

而随着未来关平的地盘越来越大,生意可以做的越来越大。臭的想一下,如果未来能够打下凉州呢?

垄断丝绸之路,到底是多大的利润?

四个字。

天文数字。

这织布工厂办起来,现在还不为知,但是渐渐的会成为一只巨大的蝴蝶,煽动翅膀,影响到整个汉朝,乃至于整个世界。

上庸县。

整个房陵郡其实是上庸县的城墙,规模最大,而且九座县城所在的土地良田,也是上庸县最广袤。

城墙与城内,乃是申家兄弟时候的手笔。

而自从关平迁徙了山上七八万山民下山之后,分别迁往九座县城,上庸因为城外荒地最多,也是分了最多的民。

总而言之,上庸是整个房陵最首屈一指的县城。但是关平却将治所设置在了房陵县,并取名叫房陵郡。

因为上庸的位置更偏远,房陵靠近汉水。若是退守,自然据有上庸。若是进攻,则必然驻扎在房陵。

但上庸虽然军事位置不重要,但是,农业优势还在的。关平派遣了以前刘备时期的老,李超成为上庸县令。

李超的不错,将山民安置,农业春耕,办的井井有条。

唯独一件事,李超有些疑惑。

不仅是李超有些疑惑,李超麾下的小吏也多是疑惑。

李超在书房内坐了片刻,派去找来了县丞吴布,吴布进来后,对着李超躬身行礼道:“县令大。”

这吴布五十来岁,白发苍苍,但还不错。是一位上庸本地的老吏,帮了李超不少忙。

“吴县丞,还记得太守大下令,在上庸城内选房舍改建成为作坊的事吗?”李超问道。

“自然记得,下官实在是不知太守大为何这般作为。”吴布苦笑一声说道。

关平要在房陵招募五千工,一座县城难以凑齐,需要根据九县的,建造相应规模的工厂。

房陵九县,上庸县最大。

上庸分得一千五百。李超,吴布也按照命令将房舍改建成为作坊的模样,如今一千五百台织布机也布置妥当了,只等招募工开工了。

对于此事,吴布等小吏都是疑惑的。这一次听说有这么大的作坊的,能行吗?

便是连李超都觉得不解,但是李超终究还是相信关平的能力的,对此照办了。

“太守大刚刚下来了公文,命我们发布布告招募工。这作坊归李忠等商们管,郡守府派遣出小吏,监督账目。此事你全权负责。”李超说道。

吴布张了张嘴,终究还是应诺一声,授命下去了。不久后,吴布亲自写好了布告,命了城中衙役,往各处去张贴布告,并命衙役敲锣打鼓,宣传此事。

于是,大街上便热闹了起来。

这件事却是一件稀罕事,整个大汉朝都没有听说过,作坊会有办那么大的。

稀罕事。

一处官府布告前。布告上写着官府招聘工之事,旁边的一个衙役负责进行宣传解释。

“乡亲们,大体是这样的。太守大在上庸开了一间织布作坊,招募工。每天上班四个时辰,中午有半个时辰时间休息,作坊提供午膳。每月俸禄三千钱。”

“如果有意的话,请前往县衙报名。”

这衙役的话,让围观之议论纷纷。

“这老朽活了五十年,却是一次听闻太守要开织布作坊的。”

有个花甲老抓了抓自己的胡子。

“这一月三千钱,着实不是小数目啊。”有关心这份俸禄。

南方的米价大约十钱一斤,会上下浮动,但大概维持这个价目。三千钱等于是三百斤的米。

一亩地平均产出也不过是二百钱。

这样一算,做工一年的俸禄,等于是耕种了十八亩田的所得。

这是非常非常高的俸禄了。

围观的群之中,有许多都是心动。但也有疑惑。

官府办了这座场子,出了这么高的俸禄,难道有所图谋?

这件事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