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一版主网 > 大唐杨国舅 > 第二一四章 两大文豪

第二一四章 两大文豪

提示:本站可能随时被屏蔽。当前新网址:m.dybzw.xyz 无法访问请发邮件到 Ltxs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杨云听了这话,忍不住想笑。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门子的话好似在说——恭喜您,您的彩票中了大奖,但现在我很遗憾地通知您,您的彩票已过期。

那白衣男子脸色瞬间变得很难看。

“张令公岂非出尔反尔?”

白衣男子也生气了,直接开质问。

可惜他的质问没有任何效果。

本来规矩就是张九龄定的,这次活动的所有解释权都在张九龄,张九龄说活动结束外也没办法。

张英器见杨云瞅那白衣男子,侧过提醒:“不必理会这些前来拜会的酸腐读书……每天府门前都会有不少,以往可没有这种现象,也就是家祖出任中书令后,这样的才莫名多了起来。”

言外之意,这些根本不是仰慕张九龄的才学,完全是一群想要投机取巧的文,准备通过结张九龄,取得政治上的便利。

杨云未多想,跟张英器一起进到府内。

随着大门关上,那求访的白衣男子彻底被阻挡在大门外,杨云走了几步,突然意识到什么,转过问道:“不知刚才那位是何?”

张英器仔细想了想,有所迟疑:“我见过他的拜帖,姓……好像姓李,叫什么就不知道了,字是太白……”

姓李,字太白?

呀!?

那不就是大名鼎鼎的诗仙李白?

杨云脑门就好像被谁猛敲一下,一阵晕晕乎乎,忍不住转身就往大门走去。

“杨道长?”

张英器不知杨云为何突然为了个不相表现失态,居然不顾主家的面子,转身要出门去?

杨云顾不上跟张英器解释,他自打来到大唐,不是没想过见李白或杜甫这些名,但这些基本都不在自己的故乡老老实实待着,而是趁着年轻到处游历,几乎都是把他乡当做故乡。

杨云之前记挂到洛阳来找杨玉环,虽然觉得可能会在洛阳见到这些当世文豪,但并未把心思过多放在这上面。

谁能想到会在张九龄府门前偶遇李白呢?

可惜待房门重新打开时,李白已离开,门前一个都没有,杨云心中顿时生出一种极大的失落感。

“少爷,这位……?”

门子见杨云开门,不由好奇问询追过来的张英器。

张英器也是一雾水,上前问道:“杨道长莫不是有何事未完成?能否等见过家祖后再说?”

杨云问那门子;“不知刚才那位李相公,现在洛阳何处落脚?”

门子摇道:“小的从何而知?”

杨云心中来气。

说什么回去请,感只是个说辞,连家在何处落脚都不知,就算张九龄真要赐见,你们何处去找?

杨云很想拔腿便追,料想李白没走远,不过想到要见张九龄,消除这位朝堂大佬的误会,比什么都来得重要,便悻悻作罢。

另外,也是他知道李白就在洛阳城内,无须专门找他而耽搁要事,还不如等见过张九龄,为接下来参加科举扫平阻碍,只管让何五六和王籍差遣手去找李白这位大文豪便可。

……

……

“要是能重来我要选李白,几百年前做的好坏,没那么多猜;要是能重来我要选李白,至少我还能写写诗来澎湃,逗逗孩;要是能重来我要选李白,创作也能到那么高端,被那么多崇拜……”

杨云嘴里哼着莫名的小调,跟随张英器往内院走。

张英器好奇杨云为何对刚才那个李太白如此在意,但杨云借是“故友”给搪塞过去,张英器自然想不通,既是故友怎会相见不认识?而且以杨云的年岁,故友能故到什么程度?想来不是实话。

这会儿听到杨云嘴里哼的俚语小调,越发地迷惑了。

张英器把杨云带到中庭的宴客厅,借前去通传张九龄,便先离开。

张九龄忙于朝事,此时尚未从洛阳皇宫回来。

等其回府时已是半个时辰后,张英器将府门前发生的事告知自己的祖父,并引导张九龄来见杨云。

杨云终于见到这位在唐朝政坛和文坛都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宰相,开元盛世最后一位贤相。

张九龄穿着身紫色官袍,神矍铄,走起路来步伐矫健,眉宇之间神采飞扬。

张九龄的仪态自然是没得说,据说为了保持整洁端庄,他有一个很有创意的发明。

唐朝大臣们上朝,都要带笏板,这是臣子上殿面见皇帝的必备工具,或提前写上想向皇帝汇报的话,或用来随时记录皇帝的指示。

而文武大臣们出门上马或者乘坐马车,都是把笏板往腰里一别,跟乡野村夫烟袋一样。张九龄觉得如此装束大煞风景,便命做了一个致的护囊,每次上朝,都把笏板装进护囊里,然后让仆捧在手里在后边跟随,他只管昂首挺胸地走路,再也不必为这个多余的东西放哪儿而发愁。

由此,护囊一下子风行起来,成为一种风尚。

面对这么个老帅哥,谁不喜欢?当今皇帝也不例外,每天上朝看到张九龄“风威秀整”,气质异于他,便对左右叹道:“朕每次见到张相,都感到气神为之一振”。后来每次大臣向他推荐丞相选,他都会下意识地问一句:“风度得如九龄否?”俨然,张九龄已成为朝廷选拔丞相的一面镜子。

“晚辈杨云,见过张令公。”

杨云见到仪表堂堂的张九龄,上前毕恭毕敬地行礼。

张九龄轻轻点,一抬手示意让杨云到厅内说话,然后径直走到主座的位置坐下。张英器紧随其后,侍立在地席旁。

张九龄见杨云到了近前却不地席,立即出言提醒:“尔随意便可。”

以杨云的身份,肯定不能跟张九龄这样的当朝宰相同坐,这涉及到礼数尊卑等一系列问题。

但既然张九龄不见外,杨云不好推辞,便上了地席,然后在客位跪坐下来,但并未与张九龄相向而坐,目光也没有跟张九龄平视。

有侍婢进来奉茶,杨云恭敬谢过,而后低下,不敢与张九龄对视。

张九龄道:“老夫在朝多年,见过的年轻后辈不少,像你这样知守礼的,倒是非常少见。”

杨云明白,这时期不像宋、明时期,礼教对的毒害没那么,一般年轻见到张九龄,必然因崇拜而导致心态产生变化,很难保持礼数。

尤其是读书,平狂放不羁惯了,又自恃才学,让他们循规蹈矩确实很困难。

杨云认真回道:“在下本为书生,不敢忘圣教诲,只做份内之事,当不起令公谬赞。”

“你师从何?”

张九龄随问了一句,随即想到这是个不太好回答的问题。

众所周知,杨云的师傅是武尊真,但显然他问的是杨云儒学上的造诣。

杨云回道:“在下求道师从武尊讳,求学则师从张公。”

杨云不过是信胡说,他来到这世界,根本没教导过他学问上的事,连道法都是他自己看书学,现在完全是在敷衍张九龄。

张九龄未问“张公是谁”,显然杨云读书师从哪个与他关系不大。

“你到洛阳来,是求道,还是学?”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