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
也有不小的损失,特别是在贝州附近,双方
发了一场双方总兵力八千
以上的大规模对战。
周军背靠贝州,所以契丹
没有占到任何便宜,双方对峙
战七天多。
契丹
依旧是老办法,企图通过不断的袭扰和不间断进攻让周军疲惫,随后发起总攻。
但周军在张永德和赵匡胤指挥下,以兵车为营,外围固守,中间的
流休息,用弓弩阻止契丹
靠近,让他们没法占到便宜。
如果正面硬打,契丹
其实很怕中原的军队,因为他们甲胄和兵器都没有中原的好,硬碰硬要吃亏。
最终双方对峙七天,各有损伤,双方都战死百余
之后契丹
主动撤走往北退,不敢再停留。
这是两军今年最大规模和最严峻的一场
锋,对双方都是巨大的考验,如果当时周军将士坚持不住,注意力不集中,意志不够坚定,在七天里让契丹
找到机会,那河北的局势可能完全就变了。
三千多
战败可不是件小事,足以改变河北的局势。
对于契丹
来说也同样艰难,他们也是
换袭扰进攻,不间断作战七天,如果没法击
周军,他们就不敢在贝州附近久留。
契丹年过十五的年轻
就要参军,
原上的脆弱生态环境和恶劣气候注定了养活不了更多的
,对于一些穷苦
家而言要么抢掠,要么在
原的冬天里饿死冻死,没有更多选择。
最终,他们依旧无法攻陷周军的防线,这样的失败已经注定有不少
要接受悲惨的命运了。
之后,探明他们主力位置,周边州县的援军都在不断赶来,契丹
很有经验,再不走就要完了。
周军是有巨大兵力和装备优势的,只是一开始要分散防守各个城市,又处在战争迷雾之中,不知道契丹
南下主力在哪,会在辽阔的河北大地上进攻哪里,所以不敢妄动。
如今契丹
主动进攻,又无法及时取胜,主力位置就
露了,周边城镇守军就能望风而动,向着契丹
主力所在方向集结。
而一旦周军集结完毕,形成大兵团,契丹
就有麻烦了,他们有丰富的和中原王朝作战经验,一击不成就要立即撤离。
所以开始规定集结地域和时间,分兵往北撤,以防止被周军堵住。
这招向来奏效,契丹
敢分兵仗着他们的马快马多,周军可不敢分兵,周军有骑兵,但主力依旧是步兵,一分兵追很容易被契丹
利用机动优势集中兵力打击,包围消灭。
最终也只能看着他们往北退回河北北部,赵匡胤当时就是尾随其中一
契丹兵到达沧州。
到九月之后,河北的战事也逐渐开始平复了,契丹全面退出河北,各地统计累计有三百多户姓被劫走或杀害。
这一损失较之往大多了,因为今年契丹
出动的兵力更多,动作更大,而且这样的动作背后隐约令
不安。
好在贝州的对峙最终契丹
没有讨好,否则损失会更大。
根据北方的线
提供的消息,这次南下进攻是辽国南京留守萧思温主持的,而且他似乎还有其它的动作。
赵匡胤和张永德立即将这一
报上报给朝廷。
......
史从云在京城舒坦
子不知不觉到了九月中旬,殿前司关于如何北伐的讨论还在继续。
从最先的后勤保障上,已经慢慢到了进兵的路线上。
河北的地图就不同于南唐和南平、武平那样还需
去刺探了,河北打仗数十年,那里的地图不能说烂大街,至少枢密院里就有好几份。
而且很多将领都去过河北,知道河北的部分或大多数地区。
河北打仗就与关中和南方大不相同了,一马平川,几乎无险可守,所谓的几处关隘,比起剑门关,潼关之类的险要程度也根本没法可比。
没有险要的关卡,没有大江大河的阻隔,这就是河北战局的整体
况,一马平川的地方,机动
就成了决胜的重要因素。
而影响大军前进速度的要点又回到后勤上。
最终经过大家商议,史从云拍板,觉得如果要往北,最好是水陆并进,从沧州出发,顺河道往北。
而在河北修过河道城墙的韩通提出自己的专业意见,应该走沧州北上,经过乾宁军往北,在独流
附近可以转军往西,逆流而上,就可以直接从水路到达益津关。
益津关当今就是大周与辽国边境上一处重要关隘,从益津关往北打,就能借助水道的优势,缓解后勤压力,让船队直接开到前线。
史从云十分赞同韩通的看法,回家之后
述,令赵侍剑遣词造句,写成奏疏上
给官家。
而到八月下旬的时候,河北赵匡胤和张永德送来奏报,史从云也和魏仁浦大体看了一下,他加过平章事,有看奏疏的权力。
奏疏中详细记载契丹
的战术和习
,以及此时河北的态势,周军和契丹
战的过程和成败,让史从云如获至宝,专门前求官家让他抄录一份回家研究。
奏疏中辽国南京留守萧思温这个名字让他有些似曾相识,又一下想不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