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一版主网 > 五代河山风月 > 315、《讨史檄文》

315、《讨史檄文》

提示:本站可能随时被屏蔽。当前新网址:m.dybzw.xyz 无法访问请发邮件到 Ltxs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相们大多都历经数朝,这种事上经验丰富。

他想了很久,心里还是有些不甘心,万一几年后家不愿意来了呢?

他自己其实没有负罪感,他见多识广,几千年的历史都看过,三观也和现在的有差异,他可不觉得天下该是谁谁家之类的,也不在乎什么得国正不正浅薄批判,他想要的是才。

可之前范质的教育也让他明白,自己不能凭着喜好搞,还得考虑如今现实。

另一方面,在他心里,江南也是中国

他概念中的中国和现在认为的中国是相差十万八千里的,虽然现在的秦国,之前的梁、唐、晋、汉、周也常被别国称为中国。

思来想去,这件事上他选择不听几个丞相的,但他也不准备立即就把这些全弄到大梁来。

不是怕被道德批判,最重要的考虑还是利益考虑。

秦国可能因此和南唐恶,之后他要对李筠和北汉动手,最好别在南面分心。

等他收拾了北面,大军回京,再把那些名正言顺弄到大梁来,南唐也不敢如何。

于是他找来李昉,换了个办法,让他带着自己的亲兵和亲笔书信,出使吴越国,在吴越收留从南唐国出走或者说叛逃的南唐才和官员。

吴越和其它割据政权不同,是十分可靠的盟友。

临走前,史从云亲自给吴越王写信说明况,还找来李昉谈话,将这次的事和目的告诉他。

李昉受宠若惊,同时激动不已,表示定会按吩咐做好事,不让他失望。

史从云鼓励几句,还给他赏赐了一件自己穿过的旧衣服。

李昉更加激动,再三拍胸脯保证。

他这么激动也不是没有原因,李昉如今是翰林学士,就是预备的宰相班子,但能不能出任宰相,真正执掌大权,还需看运气。

如果被天子指派做事而且做的很好,以后就很有机会出宰辅之列,这种况下李昉自然十分激动,也盼望这次表现的机会。

.......

一月底,天气逐渐回暖,腾龙二年春,风越来越大。

史从云除了陪老婆孩子,处理政务,还经常去汴河边的大营中看神火军和各军的配合训练。

一月底,王溥完成在河北的任务,成功回来,从河北百姓手中收购大量粮食,然后存储在黄河边的国家大仓中,也有一部分押运回来,存储在大梁城东南的永丰仓中。

开封到洛阳一段及其附近的黄河,因为靠近河边,自身是战略要地,从汉朝到唐朝就有不少国家仓库。

当初东汉末十三路诸侯讨伐董卓,主要的几路大军聚集酸枣,就因为黄河边上有当时国家的大粮仓敖仓,能为大军提供粮

作为农业国家,古代中国的粮仓制度早在周朝就开始不断完善,到秦朝发展到新的高度。

到隋朝,出现了义仓。

义仓号称是一种朝廷调控的手段,就是官府设仓,平时百姓丰收年吃不完就上粮食给义仓,官府记录好,谁了多少粮。

等饥荒或者欠收的年官府再按上多少给百姓返粮。

听起来美好得不得了,但结果不用说都能想到。大量义仓粮食被朝廷,被官员侵吞,贪末;义仓成为引发隋末大量农民起义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谓隋朝能宏观调控粮价的吹嘘是根本不存在,因为隋朝不是出钱收购百姓的粮食,而是百姓吃不完粮食自愿上,是记账,不给钱的。

一旦百姓毫无保留的出自己的财产又没获得相应报酬,只有一张空支票,结局就已经注定。

既然能白得,谁愿给钱?是经不住考验的。

这和秦国在河北用钱收购粮食控制粮价完全是两码事,河北百姓立即就能拿到卖粮食的钱,而非朝廷的空支票,这样他们也不用担心隋朝那样的惨剧。

这次根据王溥回报,从河北百姓手中拢共收购粮食九十二万石。

史从云下令,其中五十万石不需要动,就存储在黄河北面的一个转远大仓中,剩下的四十二万石,顺着水路运回大梁,存在永丰仓。

同时蜀地打仗时府库中也缴获大量粮食,顺着水路运回来,半年多运了六十万石左右的大米,剩下的史从云下令不再运输,因为成本太高。

这几年来,河南,河北,淮南,山东等地都开始恢复起来,就像今年的河北,已经是接连三年大丰收。

国家的元气正在恢复,因为契丹已经很久没有大规模往南用兵,烧杀抢掠对百姓生产和生活大规模坏的事快十年没有发生。

十年的休养生息,国家正在持续恢复。

转远仓并不是永久仓,但史从云放五十万石在黄河以北,还是在转远仓中,是因为他很快要出兵北方,并不准备长期存储。

计划已经定下,接下来无论如何他都必须解决李筠问题,北汉问题。

史从云对王溥一番褒奖,赏赐他十万钱,同时把一件自己穿过的旧衣服赏赐给王溥。

......

史从云登基半年之后,大臣们都慢慢发现,几个宰辅高官,都越来越喜欢穿旧衣服了。

百官不解,纷纷猜测其中玄机。

觉得是官家喜欢节俭,喜欢穿旧衣服的;有觉得是宰相们提倡节俭;无论是哪种,效仿者越来越多,百官逐渐开始已节俭为荣,兴起一种新风气。

这件事自然是史从云的阳谋。

贪腐是秦朝建立后面临的另一个巨大问题。

如果说历朝历代的贪腐是满足自己的私欲,那五代十国以来的贪腐就是成惯例了.......

因为改朝换代太快,所有上岗的官员想到的都是趁着还当官,赶快捞一把走,谁知道这国家还有几年?

这种风气给百姓和国家造成了非常大的困境。

赵匡胤登基后杀了很多大臣,但他杀的不是旧臣,也不是功臣,而是贪官。

史从云这招阳谋也是跟老赵学的。

老赵也想过招,自己带俭朴,用周世宗留下的旧轿子,皇宫只有两百多宫,经常穿旧衣服,连吃饭也要省,可大臣们不愿意啊。

所谓上行下效,虽然不能做到水至清,但如果多数大臣都做出表率,时间长了肯定能一定程度改善五代十国以来贪腐成风,敛财聚财的官场风气。

除了杀,老赵又想了一个又损又高明的阳谋。

就是经常把自己的旧衣服赏赐给大臣,还要一脸认真的待,这是朕穿过的。

大臣们纷纷觉得受宠若惊,加之是皇帝赏赐的,怎么能不穿呢,以后经常穿旧衣服了。

慢慢的,发现很多高官都开始“俭朴”了,下面的官员或是跟风,或为讨好上级,纷纷也有样学样,朝廷的官员如此,等他们去了地方,地方官员也开始学了。

好多年之后,官场上开始以徒步去上任为荣,去地方当官以只带个包裹,显示自己财产少为荣,风气都为之一变。

这确实是个好阳谋,对于改善风气,抑制贪腐而言。

不过他史从云可不像老赵那么节俭,他从来都有钱,没当皇帝的时候小子就舒服得很。

家里要漂亮老婆有漂亮老婆,绫罗绸缎也不少,子滋润,可没那么多旧衣服。

都是跟老爹,跟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