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者。一般
况下,越是由官府直接管理,管理的成本越低。官府越不参与,管理的成本就越高。特殊
况,官府可以由宗教来代替。绝大多数的
况,管理者都该是官府。
认识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是随着
类社会的发展,变得越来越成熟,才越来越清晰。
类社会并不天然是以国家为主体的。从最开始的家族、部落,形成联盟,才形成国家。从最开始的联邦制国家,一步一步变成了大一统的国家。大一统,是
类的绝大部分关系都融合到国家的层级上。
儒家的学问,说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说,好似步步阶梯,有道可循。从
到形成家庭,从家庭形成国家,由国家形成天下,一级一级格外清晰。实际上,这样是没有道理的。
修身好说,是自己的事。齐家要怎么做?要怎样既让家庭和睦幸福,又要让家里的每个
都健康成长,有自己的美好生活?坦白说,实际上是做不到的。想做到,就到了荀子的隆礼重法上去。那些所谓的世家大族,所谓的代代家长都是贤良,实际上是在培养机器
而已。在以前,有大家族,有族产,有自己的庄园,齐家还可以成为治国的一个基础。到了宋代,实际上不可能了。
齐家做不到,治国又怎么能够以齐家为基础呢?说是孔孟之道,实际上与孔子和孟子的学说渐行渐远,最后落到儒皮法骨的评价。
至于平天下,
类文明近万年,还遥不可及。
中国社会发展到宋代,有了跟以前不同的特点。随着门阀士族衰落,宗族的作用不大,民间主要以小家庭为基础。就应该以小家庭为基础进行管理,再上面就是治国。
从小家庭到治国,中间的各种各样的势力豪强都是多余的。扫清了中间阶层,社会才会清明。
类社会中,有
穷有
富,有
生活得丰富多彩,有
衣食无着,是正常现象。随着
类社会的发展,社会会呈现出各种各样的颜色。不能强求所有
都活成一个样子,不能强求所有
一样活着。
为什么这样?说到底,还是一个统治者怎么认识
的问题。
是不是一个样子的?
本来应该是怎样的?怎么样的生活才是适合
的?社会的问题,特别是政治的问题,根本是对
的认识问题。
荀子认为
是恶的,孟子认为
是善的,到了宋朝,基本认同孟子的看法。对这个
的认识是政治的根本。认识不到这一点,不足以谈政治。
其实不止宋朝,后来的政治学说基本都是如此。政治基本从
开始谈起。
本恶,
本善,
本朴,各自会带出来不同的政治学说。对
认识的一元论,二元论,就会发展出来后世形形色色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主义。
这个问题展开讲,会长篇累牍。但有一点,不管信奉什么主义,不能认识到这个主义是从对
的认识开始的,就只能是盲信。
王宵猎的认识,是从前世的那一句
民当家作主来的。对
的认识,不是善恶,也不是基于西方文化的一元论二元论,而是道法自然。
就是那个样子,去认识
,形成自己对
类社会的认识。其中最核心的,是
民当家作主。这句话表现出来的样子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踪。
道法自然,这简单四个字,内容却千千万万。
先秦时有名家,有两个著名问题。一个是白马非马,另一个是坚白可离否?这两个问题,后世的学者讲解,会说是朴素的什么思想,哪个国家的哪个名
,用什么方法早已经解决了。这是后世的通病,学者觉得自己学贯中西,这些古
的思想,对自己来说如儿童题一样简单。
真那么简单吗?当然不是。大部分讲解的
,实际上不配在历史中留下名字。这个朴素,那个有些道理,讲解的
根本不配做出这个结论。
坚白可离否?实际上
类社会又发展两千多年,还是不能做出肯定的判断。如果坚白不可离,那怎么认识世界?就是四个字,道法自然。
或者说,认为坚白可离的理论和方法,就是术。认为坚白不可离而发展出的理论和方法,才可以称一句道。对于
的理论,同样如此。
是什么样子的?
是什么?做出回答,发展出理论,只能称术。
就是
,
就是
本来有的样子。
本来的样子既有善也有恶,既是善也是恶。
本来就是
,既不是一元论,也不是二元论,也不是多元论。不要去问
是什么样子的,
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就是
。
这是王宵猎两世为
的认识,是他的道。这个道理一个核心,就是
民。
千千万万,想看也看不清楚,但
民却很清晰。只要认清了
民,做出了符合
民利益的举措,就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