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一版主网 > 夫人每天都被套路 > 342、得民心者得天下(1更)

342、得民心者得天下(1更)

提示:本站可能随时被屏蔽。当前新网址:m.dybzw.xyz 无法访问请发邮件到 Ltxs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楚绾瞧着杨太后沉的脸色,微微弯起唇,“听说有骂我母后是抢臣子功劳,狐媚惑主的玩意儿。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今我北梁大臣在此,太后娘娘不妨仔细问问,我母后抢了谁的功,又魅惑了哪位君主。”

“公主殿下,这话可不能说啊!”北梁礼部侍郎忙道:“皇后娘娘这些年一心为国为民,南齐百姓能过上好子,可全都是娘娘的功劳,娘娘是北梁的神,什么狐媚惑主,谁不要命了敢这么说我们娘娘?”

杨太后冷艳的面上越发僵硬。

她记得,当时说这话的时候,只她和肖宏在场。

那么,楚绾是如何得知的?

现在还把她当时的那些话给重述了出来?

除非,南齐皇宫里有北梁探子!

这个认知,让杨太后心中怒火翻涌,但当着那么多藩王大臣和别国使臣的面,她不能当场发作,只似笑非笑地望着楚绾,“扶风公主这话是什么意思?想说哀家私底下骂了你母后?”

“没有啊!”楚绾笑眼弯弯,“我先前说了,听到有这么骂,之所以请太后娘娘仔细问,是觉得您是这个大殿里辈分最高,也最有权威之,经您的问出来的答案,自然也最权威。

一旦证实我母后并未抢过谁的功劳,也未曾狐媚惑主,往后再有谁嚼舌根子,那么便可直接以污蔑北梁皇后之罪进行重罚,太后觉得呢?”

杨太后眯眼望着殿中的小姑娘,不过才十二三岁的年纪,竟然就有这般伶牙俐齿,那一句句带刺却又挑不出毛病的话,要搁在同龄的其他小姑娘身上,绝对没说得出来。

看来,是她轻敌,小看那位北梁皇后了。

想到这儿,杨太后勾了勾唇,“扶风公主说得对,苏皇后忧国忧民,尽显一国之母风范,值得北梁百姓敬重,往后南齐若有谁说她半句不好,你尽管告诉哀家,哀家替你处置了他!”

呵呵,敢说还不敢承认了?

楚绾被她恶心到。

但有些话,须得适可而止。

她知道分寸。

默默在心里吐了一番,楚绾收回目光,重新调整好绪。

棉花的作用,确实震撼到傅经纶,他望向第二个箱笼,有些好奇,“那里又是什么?”

楚绾和负责开箱的几个使臣站着没动。

过了会儿,就听得肖彻吩咐,“开第二箱。”

先前被打了脸,这回听到开箱,南齐大臣们再不敢掉以轻心,纷纷伸长了脖子往箱笼方向看。

片刻后,就见楚绾从箱笼里拿出一株已经成熟泛黄的稻穗来。

“稻谷?”

离得近的大臣已经发现了。

“怎么会是稻谷?”

“不对啊,听说北梁的土壤不适合种水稻,每年都得从别国购进一大批稻谷做储备粮,先前楚太子说给南齐送温饱,这‘温’已经出来了,是棉花,‘饱’,难不成是稻谷?可南齐并不缺水稻啊!”

说话的是严首辅。

楚绾望向他,“南齐的确是不缺水稻,那么这位大清不清楚,你们现在一亩田能产多少斤稻谷?”

严首辅直接被她给问住了。

他平时也没管这个,哪里会晓得?

那些个不知道亩产的大臣们,纷纷把脖子缩了回去。

楚绾又望向杨太后,“太后娘娘知道吗?”

杨太后拧着眉。

她自然答不上来。

但一而再再而三被个十三岁的小姑娘刁难,她心中已是万般不悦,这辈子都没这么丢脸狼狈过!

楚绾刚想再问有谁知道,就听御座上的傅经纶缓缓出声,“南齐目前最好的产量,一亩田三百斤。”

“那就对了。”楚绾晃了晃手中的稻穗,“亩产三百斤,百姓每年缴完赋税,剩下的基本只够嚼用,甚至很多农户,自己种稻,却吃不上大米。

先前有说南齐不缺水稻,那是因为,他住的是天子脚下,吃的是禄米俸银,看不到百姓们种的水稻全都变成赋税进了国库,他们自己只能吃粗面馒就咸菜。”

“……”严首辅觉得自己老脸好肿。

傅经纶瞧了瞧楚绾手里的稻穗,“莫非,公主带来的稻种能增产?”

“没错。”楚绾点,“北梁的土壤确实不适合种水稻,所以我们只尽量改良了一部分,剩下的用来种大豆、棉花、和桑树等农作物,我们绝大多数的水稻都没种在田里,而是,种在水面上。”

“天哪,种在水面上?这怎么可能!!!”南齐大臣们又不淡定了。

水稻种在水面上,简直闻所未闻见所未见,这确定不是在开玩笑?

姜妙都被惊到了,完全忘了吃饭,抬呆呆望着殿中那个眉目清丽自信飞扬的小姑娘。

真没想到,如此能言会道的她竟然才十三岁。

肖彻这是得了一群怎样的家啊?

听到南齐大臣发出质疑,楚绾继续道:“我手里的稻穗,便是水上稻丰收之后得来的,我母后曾耗费近十年的时间改良过稻种,能令亩产翻倍,高达六百斤,但改良过的稻种,要想达到高产效果,在种植上也需要专和技术。显然,这样的才还是只我们北梁有。”

能让士兵们穿暖的棉花,能让百姓吃饱的高产水稻。

曾令多少君王疼的千古民生难题,北梁竟然早就解决了!他们得是先进强大到了什么程度啊!

傅经纶以前就觉得废帝杜绝和他国往来的举措不对,现在,那种“不对”的感觉越发强烈。

南齐与北梁拒的这二十多年里,南齐到底都错过了些什么?!

北梁的先进,让傅经纶意识到闭关锁国的弊端。

南齐落后太多了。

此番与北梁的建,必不可少!

想到这儿,他再度望向楚绾,“那最后一箱是什么?”

随着肖彻的示意,最后一个箱笼被缓缓打开,顿时一药味儿扑鼻而来。

之前楚太子就说了,“温饱”和“健康”,这最后一箱代表着“健康”的,是药便不足为奇。

南齐大臣们受了教训,这回没敢吭声,只乖乖竖直耳朵,等着楚绾给讲解。

“除了吃不饱穿不暖,百姓们还有一大难题,看病难。”楚绾声音清亮,传到每个的耳朵里,“付了诊金,他们还得花钱抓药,所以很多时候,只是衣服穿少受了凉这么一个小小的风寒,便能令原本就清贫的家雪上加霜。”

吃,穿,看病,三大民生问题竟然由他国使臣在自己劳民伤财的生辰宴上提出来。

傅经纶陷的自我反思中。

但眼下这种况,唯有虚心请教和学习。

“那么,这些药材是做什么用的?”他问。

楚绾道:“北梁通过大量种植药,拉低了市场药价,如今又以国家名义在各州府设了民生医馆,大幅度减轻百姓看病难的问题。

这些是治风寒和小儿急惊风的药,我打听过,在你们这儿一次风寒看下来,诊金加上抓药的钱,没一两银子不算完。

普通老百姓,谁家随随便便就有一两银子的闲钱去看病?

再有,你们南齐对于小儿急惊风似乎有些束手无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