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往魏成郡的诏令,应该送到了罢,希望第五伦,勿要辜负予的重任与厚望,守好河防,护好元城。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常安城寿成室中,短短半个多月,皇帝王莽的
,竟已经全白,虽然他已经是一位六十七岁的老
,但这未免也太快了些。
王莽之所以焦虑到须皆白,还是因为东方、南方接二连三的
雷,让他那”孔子后五百年之际还天下太平“的奢望彻底
灭。
对于赤眉贼,王莽几乎是无可奈何的,更始将军和太师才把十多万大军送掉,一时半会也征集不出军队来,只能暂且让王太师坐镇洛阳,守好天险虎牢和敖仓。
但王莽已经信不过王太师,又匆匆召集朝臣,要派亲信去洛阳监督他,最后竟是那个靠着献金匮位列十一公的哀章站了出来,这太学生出身的棍一引经据典,直接引到上古三皇五帝去了。
“陛下,皇祖考黄帝之时,中黄直为将,
杀蚩尤。如今臣也兼任中黄直之位,愿为陛下讨平山东!”
黄帝时候根本无法考证的事,跟现在有什么关系?若是换了一般皇帝,肯定一通训斥,但对于王莽,这种牵强附会的理论却格外有用,竟同意了哀章之请,让他立刻前往洛阳。
哀章临走前还向王莽请求,带上几年前因讨伐匈
而从民间征集来的能
力士,便是第五伦曾亲眼所见的以滑翔羽翼飞天、制兵粮丸可以十
不食、以及造桥大师等
。这批
当年担任理军赶赴塞北,可与匈
却终究没打起来,遂吃了几年闲饭,如今王莽和哀章病急
投医,竟连这群
都拉上战场了。
东边的事暂且只能这么着,至于南方前队的叛
,王莽却有个
可以泄愤。
李通兄弟已经谋叛,舂陵刘氏已经起兵,虽然前队的兵力大多跟着严尤去镇压绿林,病死大半,但好歹将李氏坞堡、铁工坊团团围困,打的有来有回。王莽一边派
严厉申饬严尤,一面将李通的父亲,国师手下的宗卿师李守抓起来。
那李守事先听到风声想溜,可他和儿子一样,身高九尺,鹤立
群太过明显,还没出城就被五威司命认了出来。缉捕后对李家谋逆之事矢
否认,表示都是小一辈的主意,自己完全不知
,还问自己现在举咎儿子还来不来得及。
王莽哪里肯相信,遂将李家在常安者统统下狱处斩,那李守个子高,被砍掉级后,身子吊起来居然都比普通
长了不少。
五威司命还想扩大案子,将事
往国师公刘歆身上引,从始建国时甄氏谋逆开始,到太子案,再到现在,刘歆已经三次卷
谋逆,再加上他家也是汉室宗亲,又
通谶纬,恐怕就是三场大逆的幕后主使。
于陈崇而言,运气不好没能扳倒第五伦,只能将矛
转而对准刘歆,他一心扶持王莽的庶子上位,太子党,尤其是德高望重者,还是要除
净才行。
但王莽对几个亲儿子都毫不手软,唯独在
到刘歆时,他却显得格外犹豫,最后宣布国师公对此事不知
,顶多是用
不明,彻底削了刘歆的实权,但仍保留国师、上公之号。
在这些事
之余,王莽也做出了几个艰难的决定。
“去岁予转天下谷、币诣幽、并,每一郡以百万数,欲以击匈
,今尽罢之。”
对他从代汉开始就纠结了十多年的匈
,不打了。
“去岁予令益州牧复击句町,今尽罢
蜀之兵。”
打了三次,士卒遭遇瘟疫死了十几万
的句町之役,不征了。
此外,陇右方面,让雍州牧放弃收复被羌
夺回的西海郡,四海缺一,王莽忍了。
最后是河西方面,对被匈
和西域胡王们困在
兹已经数年的西域都护李崇,也彻底放弃联络鼓劲,只好让他们自生自灭。
对于王莽而言,做出这些决定是极其艰难的。
他生于汉家衰败的时代,虽然是王氏外戚出身,但父亲早死,没从姑母王政君那儿得到什么好处,要比富贵糜烂,声色犬马的话,叔伯兄弟们谁不比他强?
真正让他赢得一些尊重和地位的,是诗书,是儒士这个身份。
王莽一直以来勤身博学,敬贤尊士,博得了儒生群体的赞誉和拥戴,可他心里有些东西,若是叫汉儒们知晓了,定会批驳他离经叛道。
儒学虽然给汉武帝提供了“九世之仇”的舆论武器,但汉儒的底色依然是反战的。
尤其是在汉武帝将天下折腾得只剩下一
气后,群儒更走上了对一切对外征伐说不的道路。从汉昭帝时的盐铁论,贤良文学将汉武帝时代的一切批驳得一文不值,甚至鼓吹文景时的和亲。
到了汉宣帝时,麒麟阁名臣萧望之、魏相等,也是对外消极,对宣帝经营西域不以为然。
至于汉元帝时的匡衡等
,更是连陈汤斩了郅支单于的
颅回来,都要藏着掖着,不肯大肆宣扬。
将自己包装成醇儒的王莽却与他们不同,他和陈汤是忘年之
,莫逆好友。陈汤素来贪财,收受贿赂帮
家常便饭。但对十分聊得来的王莽,陈汤这死要钱的家伙,竟然没收一文钱,免费帮他打抱不平:“莽父早死,独不封,母明君拱养皇太后,尤劳苦,宜封!”
王莽的新都侯,除了他费尽心思讨好叔伯外,可以说多赖陈
声之力也。王莽对此颇为感激,陈汤晚年时因为汉成帝昌陵一案,丢了官职爵位,一度下狱,十分落魄,王莽常去拜访。
二
就坐在院子里,置酒同案,王莽津津有味地听陈汤讲述当年跨越险阻,追击郅支单于的事迹。
那些黄沙大漠的征战豪
,士卒凯旋,斩得名王级献于桂宫,悬于北阙的骄傲,连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话,经陈汤之
,
刻在了年轻的王莽心中。
当然,在王莽代汉后,默默将那句话换成了“明犯大新者,虽远必诛”。
做了皇帝后,王莽立刻将汉朝时备受冷遇和儒臣刁难的宣、元开拓功臣之后,统统重新封侯。
“陈汤、傅介子、甘延寿,立有大功而声名不显,赏赐稀少,这是不公啊!前朝欠诸位英雄们的礼遇,就由予来补上!好让诸君之名,再度扬威万里!”
而对四夷的战争,亦出于他身为中夏帝王的这份骄傲和自豪。
“诸夏有礼,而蛮夷无。前汉的事证明,戎狄,绝不可以礼服,而当以武折之!定要让彼辈稽来宾,愿守列藩,累世称臣。”
除此之外,王莽亦见汉末流民滋生,皆乃土地不足之故也,他曾下王田令,试图恢复井田制解决土地问题,但实在是难以落实,阻力重重,只能改变思路。
“既然中原之地不足,何不取地于四夷,而移流民填之呢?”
新秦中过去也是戎狄之地,如今不是牛羊遍野,富庶安宁么?扩展中夏疆界,最终实现以夏变夷!
只可惜脑袋里想得不错,实际
作的手脚却不听指挥,新军战斗力实在一言难尽,十多年了,就赢了一场对下句丽的,其余都一败再败。
对四夷的征伐打到最后,已经离王莽的初衷甚远,变成了为了颜面而战:堂堂天朝上国竟不能制服
数十万的蛮夷小邦,岂不是让
笑话?
直到今
,眼看国内动
一年比一年激烈,王莽只好依依不舍地下了诏令。
“停止攘外,专心安内!”
对准一个方向飞奔了十多年后,终于踩了刹车准备调
,也不知道,还来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