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一版主网 > 新书 > 第364章 这是什么样的精神

第364章 这是什么样的精神

提示:本站可能随时被屏蔽。当前新网址:m.dybzw.xyz 无法访问请发邮件到 Ltxs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大王让汝等衣食保暖,自有田亩,有佃农帮忙做活,甚至还赐城中里闾房宅,若是这都还嫌不够……”

老爷子冷笑道:“就滚回临渠乡,继续亲自种地去罢!”

他扫视在场众:“若是有当真想要一乡,一县之食禄,大可伍参军去。前线在上党、太原开战,士卒浴血而斗,将军奋其智勇,为大王开疆拓土,方能得赏!”

不少顿时缩了,有心气伍挣个更好地位的族,早就在军中了,剩下的要么是年纪太大,要么年纪太小,亦或是指望靠着“宗室”身份不劳而获的。若是让这群过的比军中的族还好,岂不是荒谬?

“纵不愿从戎,亦可学文。”第八矫补充道:“宗族义学开了几年,如今族中子好过了,弟子已增至二三百,每年毕业数十。先前制度未明,完事创,故而得以直接选为郎官。”

“但从三月初一起,纵是义学弟子,亦要先试而后为官吏!”

……

汉朝、新朝时主要的士录用,还是依靠察举制,靠的是道德名声,故旧和家族资产。

第五伦当年正是钻了制度的空子,靠邀名养望而选,他完全可以说一句:“没有比我更懂察举。”

占了察举便宜的魏王,却对察举颇为不屑,然而他这政权建立后数月来,录用士的方式,比汉、新察举还不如。

问:“魏国如今官吏上任的渠道主要是?”

答:“熟介绍!”

世纷繁,连推举都免了,第五伦主长安前,组建了九卿的台班子,至于官署僚吏则要慢慢补齐,多是前朝官员留任。

但仍有很大缺,于是便开始了传销似的拉,由故吏推荐熟或旧僚,主官稍稍考核,合格者录用。

没有统一的标准,没有严格的程序,这才会有彭宠之弟靠着兄长关系,混上右扶风功曹的况出现。短短旬月,政权中便良莠不全,小吏们拉帮结派,不管不行了。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需要新鲜血啊。”

出了一些糟心事后,第五伦痛定思痛,更觉得统一标准的考试势在必行。

后世一听“考试”便想到隋唐科举,却不知汉朝的考试制度,早就推行上百年了……

宣室殿中,第五伦在为三月初一考试做最后的安排时,便感慨道:“光是让考试在世上推行,董仲舒,就值得尊称一声‘董子’了。”

这董仲舒将《尚书》里考试一次单独提出来,向汉武帝提出倡议:“考试之法,大者缓,小者急;贵者舒,而贱者促。”

“诸侯月试其国,州伯时试其部,四试而一考。天子岁天下,三试而一考。前后三考而黜陟,命之曰计。”

好家伙,月考、季考、年考,全都齐活,第五伦可算是找到万恶之源了。

不过真正让考试制度落实的,却是董仲舒的同门公孙弘,他的一大政绩则是创建了太学。

这考试作为与察举平行的取士方式,便放在了太学里。学成者都会参加官府组织的考试,策岁课甲科四十为郎中,乙科二十为太子舍,丙科四十补文学掌故。

而对于考试成绩低下,在学校里也不好好学习的,则被赶回老家去……

汉时太学生少,基本都能包分配,到了新朝太学扩招,上万名太学生,每岁只有一百个考取名额,内卷实在太过厉害,遂有皓首穷经,在太学苦读数十年而屡试不中者。

第五伦特地让管教育的太师张湛做了调查:“太学生以三辅居多,莽末战,外郡大多跑回家了,但京畿尚有数千分散在各县……”

这也是第五伦欲推行一次考试,将可用的读书吸取进政权的底气。

事急矣,他根本等不得新式义学的鱼苗们长成,现在就要把池塘里的鱼儿一网打尽!先用着再说。

新朝时,一万个太学生抢一百个名额挤,如今魏王考试,就全都不来?世上没有这样的道理。

但只要鱼儿们听见撒食声来了,网眼是大是小,要筛选怎样的官吏,则是第五伦和考试内容说了算,只要钻进来,就是他的形状了。

“我作为最终主审者,诸生皆是魏王门生,而我,则直接作为他们的举主!”

一念至此,第五伦心中不由又感谢起了那

“你省吃俭用,留下的黄金数十万斤,堆积成山。全留给我,成了创业的本钱,至今连小半都没用下去。”

“你大搞教育,太学扩招,自己只拿来哭天闲置白白养着,却为我积攒了一批世里好歹能做吏的读书。若无他们,我这场考试,根本办不起来。”

第五伦都有点想王莽了,笑道:

“这是什么样的神?”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