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水者,涵澹然。有如陶家之子罗膏土,以水澄泚之;又如新治地者,遇
雨流潦之所经;此皆茶之
腴。有如竹箨者,枝
坚实,艰于蒸捣,故其形籭簁然;有如霜荷者,至叶凋,沮易其状貌,故厥状委萃然;此皆茶之瘠老者也。
自采至于封七经目,自胡靴至于霜荷八等,或以光黑平正,言嘉者,斯鉴之下也;以皱黄坳垤言佳者;鉴之次也。若皆言嘉及皆言不嘉者,鉴之上也。何者?出膏者光,含膏者皱,宿制者则黑,
成者则黄,蒸压则平正,纵之则坳垤,此茶与
木叶一也,茶之否臧,存于
诀。
【译文】
一般采茶,在农历二月到四月(按节气大约是惊蛰到小满,通常说的“明前茶”和“雨前茶”大致是指二三月时分,二月间为清明前,三月间为谷雨前)。未长成树的茶多长在烂石黑土中,约四五寸高,象野菜初生的样子,在清晨露水未褪时候采摘。长成树状的茶,多长在灌木丛,有三枝、四枝、五枝不等,要选择其中枝
挺拔的采摘。
采茶时,雨天和多云的天气不宜采摘。要待晴天采茶,然后进行蒸、捣、焙、穿、封等加工。
成品茶有多种形状,打不大恰当的比方说,有象胡
的靴子那样收缩在一起的;也有象犎牛的胸骨那样整齐地张开来的;有象浮云生于山间呈圆形谷仓状的;也有象轻风吹过水面那样呈层次状的;有象制作陶器的作坊所用的胎土,用水清洗过一样光滑;也有象新开垦的地,经过
雨之后的散
。以上这些都是富含营养的茶叶。
有象竹子皮的,枝
坚硬,不便于蒸捣,所以其叶子的外形象羽毛一样;还有象霜后的荷叶一样,腐坏掉的样子,所以茶叶的外形象衰败的野
一样。这些都是没有什么营养的茶叶。
从采到封,共七个步骤;成品茶叶的外形则有八个种类。有的
从茶叶颜色光泽发暗而且外形平整来判定茶叶是优质的,这其实是鉴别的下等方法;从茶叶外形比较皱,颜色泛黄,象小土丘那样,来断定茶叶是好的,这是中等的鉴别方法;只有从
们都说好或者都说差的角度来辨别,才是最好的鉴别方法。为什么这么说呢?植物油从叶子里面渗出来的就光鲜,没有渗出来就褶皱,晚上制的茶就发黑,白天制作的就发黄,蒸压的就平正,没有蒸压的则就象小土丘那样,这是因为茶叶和其他
木的叶子是一样的。茶的好坏鉴别,就可以存于
诀之中了。
籝,也叫篮、笼、筥。用竹皮编织制成,容量一般为五升,也有容量一斗、二斗、三斗的,是采茶
背在身上的盛茶叶用具。
灶,不用烟囱的炉子。
釜,无支腿和耳的锅。
甑,木制或瓦制,用篚(原文的“匪”为通假字)做壁,外形象篮子一样,里面再放箅子,用篾绑扎牢。蒸茶叶的时候,放进箅子里,熟了之后从箅子中取出。待锅
了以后,再放进甑里。再用多枝杈的木枝将茶叶拨散,防止炼出油来。
杵臼,也叫碓,常用的最好。
规,也叫做模、棬。铁制器皿,外形有圆的、方的,也有不规则形状的。
承,也叫台、砧。用石制,用槐木、桑木半截锚进地下,将其固定,使其不动摇。
檐,也叫衣。用油绢或者坏掉的单衣做成,将檐放置在承上,再将规放置在檐上,用于造茶。茶制成后,即可将其更换。
芘莉,也叫羸子、蒡莨。用若
根约三尺长的细竹枝制成,中间二尺五寸,手柄五寸,再用篾编织成象圃箩那样的方眼状,二尺见方或半径二尺,是摊置茶叶的用具。
棨,也叫锥刀,手柄用坚硬的木
制成,是穿茶用的工具。
扑,也叫鞭。用竹制作,穿茶后用于解茶。
焙,挖
二尺、宽二尺五寸、长一丈的土坑,砌高二尺的短墙,用泥抹好。
贯,削竹制成,长二尺五寸,用来穿茶烘焙。
棚,也叫栈,用木制作,放置在焙上,搭设两层,高一尺,用来焙茶。要烘茶成半
,可将茶放置在下棚;若是烘成全
,则放置在上棚。
穿,江东淮南一带剖竹制作,
川峡山则用秸杆皮编制制作。江东分三种,一斤的是大穿,半斤的是中穿,四两或五两的是小穿。峡中则以一百二十斤的为大穿,八十斤的为中穿,五十斤的为小穿。“穿”字以前写作钗钏的“钏”,也有写作贯串的“串”,我认为那是不正确的写法。譬如磨、扇、弹、钻、缝这五个字,书面写的时候是一声、二声字,而在
常说的时候则发四声,所以这里应该写做“穿”。
育,用木制成,外面用竹编好,再糊上纸。中间有隔断,上面有盖子,下面有托架,旁边有门,关一扇、开一扇。在内放置一个容器,用来贮热灰,使里面有一定的温度。江南梅雨时节,则在容器内生火加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