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尚书台,几乎足以将
世间,或者说政治中的所有龌龊,完整的摆在贾谊这个理想主义者面前。
各属衙相互推诿、扯皮,为了经费吵得不可开
甚至大打出手,乃至于因为刘弘地一道诏命而将尚书台掀个天翻地覆!
这一切,都可以帮助贾谊更早的认识到
,认识到
心。
当贾谊从尚书台昂首走出,并依旧满怀理想的时候,就是这个摧残的明珠,闪亮华夏大地的时刻!
※※※※※※※※※※※※※※※※※※※※
当刘弘得意于自己将袁盎那个老油条,塞进贾谊这么个理想主义者的身边时,两道老态龙钟的身影,也出现在了司马门外。
——汉正武元年,丞相和御史大夫,第一次同至未央宫,与刘弘进行沟通!
光这一点,就足以证明今
的奏对,对汉室而言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从司马门进
宫中,走在前殿外宽阔的广场上,张苍试探着走快了些,来到审食其身边。
“岁初年首,余竟未得登门拜贺,还请丞相勿怪啊。”
听着张苍明显带有亲近的话语,审食其面色稍有些僵硬的回过
,终是浅笑一拜:“北平侯言重,言重···”
作为汉室朝臣中地位最高的二
,审食其和张苍,其实并没有什么私怨。
如果非说有什么别扭,那无疑便是先前,审食其试图促成陈濞从太仆转任内史而不可得,从而对张苍有了那么一丝没由来的嘀咕。
——张苍做为御史大夫,是有权对任何官职的任命提出意见的。
但这个矛盾,显然不至于使二
之间的关系,恶化到老死不相往来的地步。
对于张苍首先开
示好,审食其其实是半带着感激,又半带着愧疚的。
御史大夫号称亚相,虽并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副丞相’,但从整个汉室朝堂的角度来看,审食其和张苍,就是朝堂的两位领导者!
即便是在后世,一、二把手意见相左,都是无数
不愿意看到的,就更枉论在现在,这个提倡‘君子和而不同’的汉室了。
审食其试图让陈濞成为内史,自然是想要借此巩固自己的威势;这件事整个朝堂都清楚。
而张苍若是因此和审食其生出嫌隙甚至是怨恨,那从此之后,中枢的行政效率就会大受影响。
——任哪个官员,也不可能在纪检委虎视眈眈之下正常做事!
御史大夫虽然还不至于到纪检委那个程度,但理论上,御史大夫的权责还就是审查百官。
“前时内史一事···”
听闻张苍提起此时,审食其洒然一笑,摇了摇
:“北平侯无需多言;老夫自高皇帝潜于
莽之时,便为吕太后家臣。”
“不曾想,一晃十数载···”
感叹一声,审食其便又笑了笑:“内史一职,陛下另有安排;老夫为刘氏臣,自知忠君之理。”
审食其略带些洒脱的话语,落在张苍耳朵里,就又是不同的意味了。
——到底是开国老臣,胸襟还是宽阔的啊···
暗自感叹着,张苍便适时的将话
一转:“丞相以为,陛下今
召见吾二
,欲议者何?”
闻言,审食其稍一沉吟,终是摇了摇
:“老朽不知。”
“陛下之念,虽大体有迹可循,然思敏多跳脱。”
说着,审食其自嘲的笑了起来。
“老夫年过花甲,欲窥陛下圣心,实力有未遂···”
·
与审食其所预料的一样,刘弘此时的脑回路,确实是有些跳脱。
而刘弘今
将丞相、御史大夫二
一同召
宫,却也不是出于什么政治目的。
按道理来说,刘弘所要讨论的这件事,应该召见的是内史。
可内史之职没
,刘弘也就只好将二
传
宫中,以探讨这个说大不大,说小,却也关乎汉室未来一年状况的问题。
待二
相继落座,刘弘便起身,向二
稍一拜。
须得一提的是,在汉室,君、臣在礼法中的地位,并没有后世那么悬殊。
朝臣百官跪地磕
自是不用说,光是九卿一级,就已经有‘拜喏是鞠躬幅度小于九十度’的地位了。
具体到此时,刘弘面前的审食其、张苍二
,那更是夸张——天子见三公,当对拜之,坐而论道!
所以此时,刘弘、审食其、张苍三
,实际上是以几乎平等的规格对坐,来讨论问题的。
回礼过后,刘弘稍组织一番语言,便正式开始了自己加冠亲政之后,与丞相、御史大夫之间的第一次奏对。
“今岁兵祸,天下多有谷不丰登,此事,丞相当知晓?”
见审食其点了点
,刘弘便开始了自己最喜欢的论证方式:摆数据。
“朕观石渠阁之文档,知去岁,关中所收之税三千万石;然国库所
者,竟不足二千万石?”
说着,刘弘便对审食其稍一拜:“还请丞相为朕解惑。”
闻言,审食其本有些庄严的面色稍轻松了些,与张苍对视一眼,便淡笑着解答出了刘弘地疑惑。
刘弘根据天下汉民三百万户,年产粟米九万万石,十五税一,得出每年,中央应该有六千万石粟米的农税收
。
而实际收
只有三千万石左右,这让刘弘潜意识以为:诸侯+彻侯将剩下一半都给吃了!
但随着审食其一句句将内因外有道出,刘弘逐渐明白了问题出在哪里。
“陛下当知去岁,国库实得农税,兑钱十六万万;彼时粮价石钱八十,十六万万钱,便为二千万石粮。”
说着,审食其善意的一笑:“陛下莫不以为,天下民三百余万户,户缴农税二十石,便当的六千万石?”
只见审食其笑着摇了摇
:“陛下既问,臣不敢不答:今汉天下,确得民二千二百万,户三百万余;然其田亩,却非为家家户户得百亩。”
“关中民今百万户,多得高皇帝授百亩田;然关东,则尽行小亩,若以关中之大亩论,关东之民,多户田五十亩而已···”
“如此,汉家一岁之税,便当为四千万石。”
说着,审食其稍一清嗓:“然天下之民,彻侯勋臣的其一、关东诸侯得其二;朝堂得其七。”
“如此,农税便当为岁二千八百万石。”
言罢,审食其又看了看一旁的张苍,方耐心道出其中关键。
“然郡县所收之税,非尽送长安。”
“地方郡县之俸禄,自有丞相府分之;然郡县之用度、道路之修缮、驿道、驿馆等用,则于秋收之后,郡县自所收之农税截留,复修奏一封,同农税送至国库。”
“如此,方得今天下农税,岁二千万石余;其余八百万石余,则由郡县截留,以为政用之费也···”
听到这里,刘弘脑海中,才浮现出一段尘封的记忆。
那还是刘弘刚上大学,在课堂上听教授讲到‘汉室的农税都收粟米’时,刘弘疑惑地问了一句:那地方官府要用钱怎么办?
等上
拨款···
拨米吗?
当时,阶梯教室内哄堂大笑,还是教授耐心的解释了一句:秋收之后,地方官府会截留一部分农税,作为政府运作经费。
“